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0:08

  本文关键词: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功能红线 生态承载力 环境标准 越线责任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告急,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形势严峻,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等。如何应对环境危机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保护优先原则、预防为主原则以及法的公平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为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生态功能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最低保障线,是确保公众健康的“生命线”,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4年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写进该部法律中,标志着生态保护红线由政策向法律制度的转变。当前,我国有关生态功能红线的规定多为原则性规范,且以政策形式居多,部分地方立法对生态功能红线的规定还很不全面,地域性色彩浓厚。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的实施还面临国家与地方立法不足、生态功能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使用混乱、红线管理的基本原则不明确、红线的划定与管理主体不清晰、红线划定与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不足、红线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当前我国生态功能红线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借鉴地方生态功能红线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第一,制定生态保护红线专项行政法规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内容进行统一规范;第二,理顺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红线的关系,并严格区分二者的概念;第三,完善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将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法律化,同时明确“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和“管控结合、分级保护”原则为红线管理的基本原则;第四,明确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与管理主体,建立红线联合防治协调机制;第五,通过规定公众参与权、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等措施保障生态功能红线中的公众参与;第六,通过建立生态环境标准、丰富红线激励措施等保障机制来保障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的实施,同时,明晰和强化越线法律责任,使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真正实现法制化、规范化。
【关键词】:生态功能红线 生态承载力 环境标准 越线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5
  • 第一章 生态功能红线制度基本理论15-26
  • 第一节 生态功能红线的概念和特征15-20
  • 一、红线的概念15-16
  • 二、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分类16-18
  • 三、生态功能红线的概念和特征18-20
  • 四、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的概念20
  • 第二节 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20-26
  • 一、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的理论基础20-23
  • 二、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的价值取向23-26
  • 第二章 我国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6-41
  • 第一节 我国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现状26-31
  • 一、国家层面的相关规定28
  • 二、地方层面的相关规定28-31
  • 第二节 我国生态功能红线制度存在的问题31-41
  • 一、“生态功能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使用混乱31-32
  • 二、生态功能红线管理的基本原则不明确32
  • 三、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与管理主体不清晰32-34
  • 四、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与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不足34-35
  • 五、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35-41
  • 第三章 完善我国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的建议41-55
  • 第一节 制定生态保护红线专项法41-43
  • 第二节 严格区分“生态功能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43-44
  • 第三节 完善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基本原则44-46
  • 一、将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法律化44-45
  • 二、明晰生态功能红线管理的基本原则45-46
  • 第四节 明确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与管理主体46-48
  • 一、明确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主体46-47
  • 二、明确生态功能红线的管理主体47-48
  • 第五节 保障生态功能红线的公众参与48-51
  • 一、规定公众在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与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权48
  • 二、完善红线信息公开制度以保障公民知情权48-49
  • 三、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参与意识49
  • 四、完善环境公益诉讼49-51
  • 第六节 完善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的法律保障机制51-55
  • 一、建立生态功能红线的生态环境标准51
  • 二、丰富生态功能红线的激励措施51-53
  • 三、完善生态功能红线越线法律责任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继斌;试谈生态工业的建立和发展[J];青海环境;2002年01期

2 邓锦琳;生态环境改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01期

3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困局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年03期

4 曾秋莲;曹秀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J];科技传播;2012年23期

5 马兆俐;国内外生态工程发展比较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本刊编辑部;黄颖;;以生态市建设助推生态省建设[J];环境保护;2008年23期

7 王敬瑞;发展民营大户 建设生态阳泉[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3年04期

8 李祖旺;陈若萱;;生态使者罗群荣[J];人民政坛;2014年01期

9 丁宪浩;;水乡生态建设的产业创新[J];环境保护;2010年16期

10 唐新军,马英杰;车尔臣河灌区节水改造对周边及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J];节水灌溉;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俊林;蔡崇法;张斌;李娟文;李兆华;;中国分省区生态安全性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徐建英;;基于农户响应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改善策略探讨——以河北省沽源县红旗滩小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第七章 循环经济型生态产业体系建设[A];山东生态省建设技术对策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韩也良;;提倡开发生态旅游区以黄山市为例说明[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5 曲耀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中国西北开放和北方生态环境改善[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安海燕;科学规划 重点推进 努力建设京津冀生态屏障[N];廊坊日报;2014年

2 苗昆邋姜妮;金磐开发区: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模式[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程中军 见习记者 黄家巧 蒋人轲;绿色生态催促农副产业提速[N];中国企业报;2005年

4 易晖;生态支撑是必然选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郑立波;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N];中国环境报;2003年

6 记者 李培娟;市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生态市建设[N];淮安日报;2011年

7 记者 张铭贤;省环保厅 “五大行动”力促生态环境改善[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8 通讯员 牛占忠 王海军 记者 常世荣;康保 科学发展促生态环境改善农业提质增效[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苏显丰;美丽西藏魅力无限[N];西藏日报(汉);2013年

10 本报记者杨爱群 见习记者李俊伟 通讯员王继刚;呼市新城区建设首府生态功能区[N];中国环境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延春;生态·效益林业理论及其在吉林省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飞午;生态功能红线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欧瑞华;我国生态政区类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石峰;生态哲学视域下的湘西生态州建设[D];吉首大学;2013年

4 汤志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溪;论生态性实践[D];长安大学;2006年

6 李红伟;生态刑法刍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本文编号:840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40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1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