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和消光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1:29
本文关键词: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和消光特性研究
【摘要】:在南京北郊使用FA-3型9级采样器和KC-120H中流量分级采样器于2014年1月~11月对颗粒物分粒径采样并进行实验室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北郊颗粒物污染严重,污染以细粒子为主;颗粒物粒径呈双峰分布,峰值位于0.43~0.65和9-101μm粒径段。冬季细粒径段较高,春季粗粒径段较高;颗粒物浓度的昼夜变化在细粒径表现出夜晚大于白天的特征;降水对细粒子清除效果更为明显;霾发生时,0.43~2.1μm粒径段颗粒物浓度增加最明显;相对湿度(RH)70%时,颗粒物浓度明显上升。南京北郊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占质量浓度37.3~47.9%,主要集中在细粒子中。其中SO42-、NO3-和NH4+是气溶胶中三种最重要的离子,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在0.43~0.65μm。不同时段三种离子呈现出不一样的变化规律,S042-和N03-在冬季峰值迁移至0.65~1.1μm,NH4++在冬季0.65-1.1μm浓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季节;N03-夜晚浓度明显高于白天,而S042-在白天浓度高于夜晚,NH4+则昼夜差异极小。OC (Organic Carbon)、EC (Element Carbon)是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到质量浓度的11.1~14.1%和4.2-5.2%,主要集中在细粒子中。OC.EC冬季浓度最高,夜晚浓度明显高于白天。随着湿度增加,OC和EC浓度呈下降趋势,与两者的吸湿特性有关。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消光贡献最大的是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占总消光系数(340.4Mm-1)的64.4%,冬季消光系数最高,主要与NO3-、OM和EC浓度较高有关,秋季较低的消光值主要是由于OM、EC浓度较低,而夏季较高的消光值受到相对湿度和NH4+、SO42-浓度的共同影响。本文中利用IMPROVE公式得到的消光系数与观测值存在一定差异,针对南京的污染情况,IMPROVE公式可能需要进一步修正。
【关键词】:气溶胶 粒径分布 消光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4
- 1.2.1 颗粒物粒径分布研究进展11-12
- 1.2.2 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研究进展12-13
- 1.2.3 OC、EC粒径分布研究进展13
- 1.2.4 气溶胶的消光特性研究进展13-14
- 1.3 本研究内容及目的14-16
-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16-26
- 2.1 气溶胶样品的采集16-19
- 2.1.1 采样地点及时间16-18
- 2.1.2 采样仪器18-19
- 2.2 样品的实验室分析19-22
- 2.2.1 离子色谱分析19-20
- 2.2.2 OC、EC分析20-22
- 2.3 数据与方法22-26
- 2.3.1 气象数据来源22
- 2.3.2 后向轨迹模式介绍22-23
- 2.3.3 IMPROVE公式简介23-26
- 第三章 南京北郊气溶胶质量浓度和粒径分布分布特征26-43
- 3.1 气溶胶质量浓度水平26-31
- 3.1.1 采样结果的对比分析26-27
- 3.1.2 质量浓度水平27-31
- 3.2 粒径分布特征31-39
- 3.2.1 不同时段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31-34
- 3.2.2 气象条件对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34-39
- 3.3 气团来源对气溶胶粒径分布的影响39-41
- 3.4 本章小节41-43
- 第四章 气溶胶中消光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43-66
- 4.1 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43-54
- 4.1.1 水溶性离子浓度水平及粒径分布特征43-48
- 4.1.2 不同时段离子粒径分布特征48-50
- 4.1.3 气象条件对离子粒径分布的影响50-53
- 4.1.4 气团来源对粒径分布的影响53-54
- 4.2 气溶胶中OC、EC的粒径分布特征54-63
- 4.2.1 OC、EC浓度水平及粒径分布特征54-57
- 4.2.2 不同时段OC、EC粒径分布特征57-59
- 4.2.3 气象条件对OC、EC粒径分布的影响59-62
- 4.2.4 气团来源对OC、EC粒径分布的影响62-63
- 4.3 本章小节63-66
- 第五章 气溶胶的消光特性(IMPROVE)66-76
- 5.1 气溶胶及其相关组分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相关性分析66-70
- 5.1.1 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与能见度相关性分析66-67
- 5.1.2 不同粒径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相关性分析67-69
- 5.1.3 不同粒径OC、EC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相关性分析69-70
- 5.2 使用IMPROVE公式对消光特性的研究70-72
- 5.2.1 消光贡献70-72
- 5.2.2 估算结果与能见度转化结果比较72
- 5.3 霾天气溶胶消光组分贡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72-74
- 5.4 本章小节74-76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6-79
- 6.1 结论76-77
- 6.2 本文特色77
- 6.3 不足与展望77-79
- 致谢79-80
- 参考文献80-87
- 作者简介87-88
本文编号:840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4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