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缓解热岛效应的潜在生态网络分析及优化

发布时间:2017-09-25 14:35

  本文关键词:缓解热岛效应的潜在生态网络分析及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热岛效应 绿地连通性 生态网络


【摘要】: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日益加剧,绿地景观格局是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提高绿地连通性,构建绿地生态网络,对热岛效应的缓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快速发展的深圳市为例,将景观生态学理论融入到热环境研究中,从缓解热岛效应的生态功能出发,采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探讨景观连通性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筛选出对缓解热岛效应贡献度高的斑块作为“源”斑块;同时将用地类型作为耗费距离模型的阻力面,将与地表温度呈显性相关的格局指数及用地类型平均地表温度作为阻力面的赋值依据,生成研究区的生态网络,结合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对现状绿地进行格局优化。主要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基于连通性分析的不同重要等级的斑块与地表温度存在显性的负相关性,斑块的重要等级越高,地表平均温度越低,相关系数高达-0.977;不同绿地连通性类型平均地表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斑块支线桥接区环道边缘孔隙核心区,核心区平均地表温度最低。(2)不同用地类型地表温度差异性显著,自然、半自然用地类型比建成区的地表温度平均低1-2℃。景观形状指数、斑块结合度、聚集度等指数与地表温度呈现较高的相关关系。(3)基于耗费距离模型生成的缓解热岛效应的生态网络,结合绿地系统规划,表明规划绿地的整体景观格局不存在显著问题,77条廊道中,依据现状绿地覆盖的多少,与规划绿地的关系等,将廊道分为保育型、改善型以及重建型三大类。改善型廊道与规划绿地中大型生态廊道规划的格局表现出一致性,重建型廊道有效连接了区域规划绿地与生态廊道,有助于提高绿地间的连通性。在对最小路径的建设上,应根据研究区用地现状,加强生态节点处以及最小耗费路径的建设,增加一些绿地斑块,连接破碎化斑块,形成网状的绿色结构,从而缓解热岛效应。
【关键词】:热岛效应 绿地连通性 生态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6;P90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3 城市热岛效应国内外研究进展11-12
  • 1.3.1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11
  • 1.3.2 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11-12
  • 1.4 景观连通性对热岛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12-13
  • 1.5 研究内容13-15
  • 1.5.1 耗费距离模型阻力面的指标选取13-14
  • 1.5.2 耗费距离模型“源”的确定14-15
  • 1.5.3 耗费距离模型建立15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8
  • 1.6.1 研究方法15-16
  • 1.6.2 技术路线16-18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18-20
  • 2.1 自然环境状况18
  • 2.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8-20
  • 第3章 深圳市地表温度空间特征20-24
  • 3.1 空间分布特征20
  • 3.2 热环境温度分级20-24
  • 第4章 基于热环境影响因素的阻力面构造24-35
  • 4.1 阻力因子分析与筛选24-34
  • 4.1.1 用地类型热岛效应24-26
  • 4.1.2 用地类型地表温度分析26-28
  • 4.1.3 景观格局热岛效应28-31
  • 4.1.4 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温度分析31-34
  • 4.2 阻力面权重确定34-35
  • 第5章 缓解热岛效应的“源”景观确定35-45
  • 5.1 重要斑块与地表温度分析35-39
  • 5.1.1 景观连通性指数——可能连通性指数35-36
  • 5.1.2 斑块重要值计算36
  • 5.1.3 重要斑块空间分布36-38
  • 5.1.4 不同重要等级斑块与地表温度的关系38-39
  • 5.2 基于MSPA的景观类型与地表温度分析39-43
  • 5.2.1 数学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39
  • 5.2.2 分类系统39-41
  • 5.2.3 运算原理41-42
  • 5.2.4 不同景观连通性类型与地表温度分析42-43
  • 5.3“源”斑块的筛选43-45
  • 第6章 缓解热岛效应的网络构建45-56
  • 6.1 最小耗费距离模型45-46
  • 6.2 生态功能耗费梯度表面46-47
  • 6.3 最小累积阻力面47-48
  • 6.4 最小累积耗费网络48-50
  • 6.5 生态节点选取50-51
  • 6.6 生态功能优化51-56
  • 6.6.1 生态“源”景观优化51-52
  • 6.6.2 基于现状的不同类型廊道优化52-56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56-58
  • 7.1 结论与成果56-57
  • 7.2 创新点57
  • 7.3 展望57-58
  • 致谢58-60
  • 参考文献60-65
  • 附录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英宝;江南;;近50a南京市气温和热岛效应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2009年01期

2 李建芳;;宝鸡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9年04期

3 张宏利;陈豫;张纳伟锐;孟小绒;胡伟;杨改河;;西安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与城市人口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4期

4 朝鲁门;孙建新;;1956—1998年间中纬度近海与内陆城市年气温与热岛效应的变化趋势[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2期

5 陈命男;马蔚纯;周立国;郑茂辉;;上海多时段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J];灾害学;2010年S1期

6 高峰;;治理热岛效应的新思路[J];上海房地;2010年09期

7 高峰;;治理热岛效应的新思路[J];防灾博览;2010年05期

8 马润年;孙智辉;曹雪梅;刘志超;雷延鹏;;黄土高原山地城市延安的热岛效应[J];气象科学;2011年01期

9 郑敬刚;;许昌市春季热岛效应研究[J];河南科学;2013年05期

10 马佳;;北京诊治热岛[J];共产党员;2009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高松;苏化敏;葛红卫;张马兵;杨应红;;安庆市热岛效应年际变化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韦寿赛;梁玉春;;北流市热岛效应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3 武辉芹;;石家庄热岛效应与夏季高温的关系及发展趋势[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但尚铭;吴吉;但玻;仇文侠;许辉熙;;四川盆地中小城市的热岛效应演变趋势初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陈命男;马蔚纯;周立国;郑茂辉;;上海多时段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6 赖震刚;;基于遥感技术的热岛效应与城市绿地、水体分布关系的探讨[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红妹;丁金才;徐一鸣;黄家鑫;;上海中心城区热岛效应与绿化分布关系初步研究[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8 周红妹;丁金才;徐一鸣;黄家鑫;杨文悦;方岩;;城市绿化缓解热岛效应动态监测和分析技术[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永春;王军英;;城市化发展与减轻热岛效应的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张建涛;孟小绒;樊慧丽;王建鹏;刘小英;薛荣;;西安市城区热岛效应现状和改善对策[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军;绿化,让北京这个热岛凉下来[N];北京日报;2001年

2 方芳;城区五个“热岛”正在变凉[N];北京日报;2005年

3 袁文芝 实习生 张芳芳;五大热岛“烧烤”北京[N];科技日报;2004年

4 唐砚玉 高富华 江峰 本报记者 陈四四 郭燕;热岛效应之四川地图[N];四川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台桂花;怎样给北京热岛降温?[N];中国环境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盖东海;超大城市急需破解热岛效应[N];消费日报;2010年

7 龙会琴;热岛效应呼唤“绿岛”[N];西藏日报(汉);2011年

8 方芳;三年内重点绿化十大热岛[N];北京日报;2005年

9 王丽娟;城市高温拷问热岛效应[N];中国改革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薛冬 本报通讯员 吴保平;热岛效应为京城增温几何[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磊;南京城区浅层土体热岛效应观测与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2 康汉青;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热岛效应及其对臭氧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3 吴耀兴;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沁萍;近20年来中国建成区扩张、建成区植被和热岛效应变化及其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舒默;基于MODIS数据的北京近地面气温反演及热岛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王录芳;兰州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热岛效应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th伟;基于GIS和遥感的淮安市用地与热岛效应关系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贾珍珍;近25年兰州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兰州大学;2016年

5 徐瑶璐;基于热岛效应的福州市主城区通风格局规划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6 潘s

本文编号:917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17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f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