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状氢氧化镍微球、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的制备、吸附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花状氢氧化镍微球、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的制备、吸附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花状氢氧化镍 二氧化钛 复合物 吸附 光催化 储能光催化
【摘要】:近年来,半导体因其独特的优越性被广泛用作光催化材料。目前,半导体复合形成的储能型光催化剂成为光催化技术的研究热点。储能型光催化剂不仅具有光催化降解能力,而且可以将其在光照时储存的氧化还原能量在黑暗条件下释放,继续表现出催化活性,拓宽了光催化剂的应用范围。本论文分别制备了p—型半导体氢氧化镍、n—半导体二氧化钛及二者的复合物,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氢氧化镍、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的吸附、光催化性能,并探索了复合物的储能光催化性能。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直接水热法制备得到花状氢氧化镍微球,研究了六水合氯化镍、氨水等因素对花状氢氧化镍微球形貌的影响;筛选形貌较好的制备条件,合成四种花状氢氧化镍微球。采用XRD、SEM和BET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刚果红和亚甲基蓝为模型污染物,对样品的吸附和光催化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四种花状氢氧化镍微球形貌较为理想,且对模型污染物的吸附率均达到90%以上;但受到禁带宽度的影响,四种花状氢氧化镍微球的光催化性能表现一般。本研究选择其中性能最优的氢氧化镍来制备复合物。2、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无水乙醇为溶剂,氢氟酸为表面活性剂,改变不同条件制备四种二氧化钛。结果显示,四种二氧化钛均为锐钛矿相。二氧化钛因氢氟酸的添加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而改变染料溶液的pH会影响二氧化钛的性能。当pH值较小时,四种二氧化钛的吸附效果均不理想,随pH值的增加,吸附率逐渐增加,在pH=11时,四种二氧化钛吸附效果最佳且均具有较高的光催化降解能力。3、采用一步合成法和分步合成法制备了六种复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六种复合物的形貌受到了反应温度、制备方法、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一步合成法制备的复合物吸附和光催化性能较好。复合物具有光催化能力,但光催化能力与未复合二氧化钛的光催化能力相当,制备复合物以提高光催化性能的目的没有达到,推测原因可能是复合物中p—n异质结构形成不理想。储能光催化实验结果显示,复合物的储能光催化性能均不够理想,这可能与复合物的p—n异质结的形成情况、紫外光光照强度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花状氢氧化镍 二氧化钛 复合物 吸附 光催化 储能光催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O643.3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4
- 第一章 绪论14-28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半导体复合材料15-18
- 1.2.1 半导体复合材料概述15
- 1.2.2 p—n异质结理论及其界面的电荷迁移规律15-17
- 1.2.3 p—n型异质结储能型光催化剂研究进展17-18
- 1.3 p—型半导体氢氧化镍18-21
- 1.3.1 氢氧化镍的结构18-19
- 1.3.2 氢氧化镍制备中的影响因素19-20
- 1.3.3 花状氢氧化镍的研究进展20-21
- 1.4 n—型半导体二氧化钛21-24
- 1.4.1 二氧化钛的晶体结构21-22
- 1.4.2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过程22-23
- 1.4.3 影响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因素23
- 1.4.4 二氧化钛在光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3-24
- 1.5 氢氧化镍和二氧化钛复合物研究进展24-26
-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26-28
- 1.6.1 本文研究的目的26
- 1.6.2 本文研究的内容26-27
- 1.6.3 本文的创新性27-28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8-38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28-29
- 2.1.1 实验试剂28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28-29
- 2.2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的制备29-32
- 2.2.1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的制备29-30
- 2.2.2 二氧化钛的制备30-31
- 2.2.3 复合物的制备31-32
- 2.3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的表征32-33
- 2.3.1 SEM测试32
- 2.3.2 TEM测试32
- 2.3.3 XRD测试32-33
- 2.3.4 BET测试33
- 2.4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的性能测试33-36
- 2.4.1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的吸附性能测试33-34
- 2.4.2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测试34-35
- 2.4.3 复合物的储能光催化性能测试35-36
- 2.5 分析方法36-38
- 第三章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的表征38-56
- 3.1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的表征38-46
- 3.1.1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制备影响的因素38-43
- 3.1.2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的表征43-46
- 3.2 二氧化钛的表征46-50
- 3.2.1 二氧化钛的TEM测试46-48
- 3.2.2 二氧化钛的XRD测试48-50
- 3.3 复合物的表征50-54
- 3.3.1 一步合成法制备的复合物的表征50-51
- 3.3.2 分步合成法制备的复合物的表征51-54
- 3.4 本章小结54-56
- 第四章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物的吸附、光催化性能研究56-78
- 4.1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的吸附、光催化性能研究56-63
- 4.1.1 花状氢氧化镍微球的吸附性能研究56-60
- 4.1.2 花状氢氧化镍的光催化性能研究实验60-63
- 4.2 二氧化钛的吸附、光催化性能结果与分析63-67
- 4.2.1 二氧化钛的吸附性能结果与分析63-64
- 4.2.2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研究64-67
- 4.3 复合物的吸附、光催化和储能光催化性能结果与分析67-77
- 4.3.1 复合物的吸附性能结果与分析67-68
- 4.3.2 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68-72
- 4.3.3 复合物的储能光催化性能研究72-76
- 4.3.4 复合物储能光催化性能影响因素76-77
- 4.4 本章小结77-78
- 第五章 结论78-82
- 5.1 结论78-79
- 5.2 展望79-82
- 参考文献82-88
- 作者简介88
- 1 作者简历88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凤艳;肖丽伟;康志成;王姗姗;白瑞珠;胡鑫;;多孔二氧化钛吸附刚果红[J];化工进展;2014年05期
2 李军奇;王德方;郭占云;;p-n异质结TiO_2/NiO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3 李跃军;曹铁平;邵长路;王长华;;WO_3/TiO_2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储能光催化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07期
4 黄亮国;王磊娟;胡祥敏;;针形纳米氢氧化镍的制备及其对镍氢电池性能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5 吴秋霞;沈水文;杨锡姣;于小锭;汪冰倩;方海峰;;不同形貌氢氧化镍的可控合成[J];广东化工;2011年02期
6 孙斌;刘国光;;纳米TiO_2二元复合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13期
7 李强;朱燕娟;张仲举;黄亮国;包杰;;温度及搅拌速度对纳米氢氧化镍性能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0年03期
8 陶菲菲;鲁金萍;郎雷鸣;徐正;;氢氧化镍微米棒的合成和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02期
9 吴欢文;张宁;钟金莲;洪三国;;p-n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7年12期
10 舒畅;陈野;张春霞;葛鑫;张密林;;水热法制备Ni(OH)_2及其超级电容性能[J];电源技术;2007年07期
,本文编号:924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2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