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燃煤烟气中砷的脱除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5:12

  本文关键词:燃煤烟气中砷的脱除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燃煤烟气 脱砷 次氯酸钠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的需求量也随之持续增长。在众多发电形式中,以化石能源为主要燃料的火力发电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巨大的需求量致使火力发电成为我国最大的污染排放行业之一,因此,火电厂的污染物减排问题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本文应用一种价格低廉、绿色环保的氧化剂来实现燃煤烟气中砷的脱除,该方法对燃煤电厂砷的减排以及最终实现多种污染物联合脱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设计脱砷实验方案并筛选出合适的脱砷氧化剂。主要包括实验方案的提出及其可行性分析,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的准备,确定砷的测定方法及其工作条件。经实验最终确定次氯酸钠溶液作为本实验的氧化剂。二、探究了次氯酸钠溶液脱除砷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实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溶液可在较温和条件下将三价砷氧化实现烟气中砷的脱除;次氯酸钠溶液的浓度、反应温度、烟气总流量及溶液初始pH值是影响反应效率的关键因素。三、模拟燃煤电厂烟气的实际工况,分别研究了O2、CO2、SO2、NO浓度对次氯酸钠溶液脱砷效率的影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O2浓度增加,次氯酸钠脱砷效率有缓慢上升的趋势;随CO2浓度增加,砷的脱除效率基本无变化;随SO2浓度增加,脱砷效率有所降低;而随NO浓度增加,砷的脱除效率先增大后逐渐平缓。四、产物检测、反应机理探索和研究展望。主要包括产物的XRD检测及离子色谱检测,反应机理的初步分析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燃煤烟气 脱砷 次氯酸钠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3
  • 1.1 选题背景介绍10-11
  • 1.2 我国煤中砷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11-13
  • 1.3 煤中砷的赋存状态13-14
  • 1.3.1 煤中无机态砷13
  • 1.3.2 煤中有机态砷13-14
  • 1.4 砷的测定方法14-16
  • 1.4.1 砷钼蓝分光光度法14
  • 1.4.2 原子吸收法14
  • 1.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14-15
  • 1.4.4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AFS)15
  • 1.4.5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S)15
  • 1.4.6 逐级化学提取法15
  • 1.4.7 微波消解法(ICP AES)15-16
  • 1.5 燃煤电厂砷脱除研究现状16-21
  • 1.5.1 燃烧前脱砷处理16
  • 1.5.2 燃烧器内砷的固定16-18
  • 1.5.3 除尘器脱砷18
  • 1.5.4 湿法脱硫系统脱砷18-19
  • 1.5.5 添加吸附剂脱砷19-21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21-22
  • 1.6.1 课题研究目的21
  • 1.6.2 课题研究内容21-22
  • 1.7 本章小结22-23
  •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方法23-31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23-24
  • 2.1.1 实验试剂23
  • 2.1.2 实验仪器设备23-24
  • 2.2 实验方案设计24-26
  • 2.2.1 实验流程24-25
  • 2.2.2 可行性分析25
  • 2.2.3 实验步骤25-26
  • 2.3 实验分析方法26-30
  • 2.3.1 砷测定条件的确定26-29
  • 2.3.2 砷脱除效率的计算29
  • 2.3.3 其它烟气组分脱除效率的计算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次氯酸钠脱砷的实验研究31-39
  • 3.1 氧化剂的筛选31
  • 3.2 三氧化二砷蒸气发生稳定性实验31
  • 3.3 单因素实验研究31-35
  • 3.3.1 次氯酸钠溶液浓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31-32
  • 3.3.2 反应温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32-33
  • 3.3.3 烟气流量对脱砷效率的影响33-34
  • 3.3.4 吸收液初始pH值对脱除效率的影响34-35
  • 3.4 平行实验35
  • 3.5 共存气体影响实验35-38
  • 3.6 本章小结38-39
  • 第4章 实验产物检测及机理分析39-43
  • 4.1 实验产物检测39-41
  • 4.1.1 实验产物XRD分析39-40
  • 4.1.2 实验产物AFS分析40-41
  • 4.1.3 实验产物离子色谱分析41
  • 4.2 反应机理分析41-42
  • 4.3 本章小结42-43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3-45
  • 5.1 结论43
  • 5.2 展望43-45
  • 参考文献45-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49-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锦凤;;CaO/γ-Al_2O_3干法脱除燃煤烟气中砷的实验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2 凤海元;吴晶;;煤中砷的测定方法及其赋存形态的研究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2年08期

3 李羡筠;;砷的毒性及排砷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2年06期

4 傅丛;白向飞;姜英;;中国典型高砷煤中砷与煤质特征之间的关系及砷的赋存状态[J];煤炭学报;2012年01期

5 赵立红;刘亚丽;吴玉萍;逄涛;孔光辉;;3种方法捕集卷烟主流烟气中的砷[J];光谱实验室;2011年05期

6 杨华;;钙基固硫剂控制燃煤砷排放的实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谢宏;聂爱国;;贵州西部地区煤中砷的赋存状态及其洗选特性[J];煤炭学报;2010年01期

8 田贺忠;曲益萍;;2005年中国燃煤大气砷排放清单[J];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9 田贺忠;曲益萍;;中国燃煤大气砷排放及其污染控制[J];中国电力;2008年12期

10 魏宁;;煤中砷含量砷钼蓝分光光度法的影响因素[J];煤质技术;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946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46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f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