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废水生化尾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特征及去除研究
本文关键词:印染废水生化尾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特征及去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印染废水生化尾水 溶解性有机物 树脂分离 超滤分离 三维电极
【摘要】:印染废水因其COD高,色度大等特点而备受关注。随着水资源污染的日益严重,国家对印染废水的排放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使得印染废水的深化处理越来越重要。溶解性有机物(DOM)是印染废水生化尾水中残留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度处理技术的开发。三维电极法因为具有传质效果好、反应速率高、能耗低等优点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应用。本文采用树脂分离法和超滤法对印染废水生化尾水进行分离,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谱,红外光谱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手段探究DOM的组分、种类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应用三维电极法对印染废水生化尾水进行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树脂分离印染废水生化尾水中DOM组分的组成显示疏水中性组分(HON)、疏水性酸性组分(HOA)、亲水性组分(HYI)和疏水碱性组分(HOB)的COD占比分别为37.2%、30%、27.8%和5%;DOC占比分别为39.2%、32.5%、20.4%和7.9%;UV254占比分别为49.6%、19.1%、30.8%和0.5%;色度占比分别为52.2%、26.1%、17.4%和4.3%。(2)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印染废水生化尾水中主要含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而不含蛋白类物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分析表明:生化尾水中存在着苯环、羧酸基及苯羟基等9物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生化尾水中含有带氢键的物质、胺类物质、苯的衍生物、氯化物或溴化物、醇,醚或酮类有机物。(3)生化尾水中,分子量为≤1 KDa、100 KDa~0.45 um、10~100 KDa、1~5 KDa和5~10 KDa的有机物COD占比分别为56.9%、22.5%、13.5%、4.3%和2.8%;DOC占比分别为60.7%、20.7%、10.2%、5.4%和3%;UV254占比分别为73.1%、1.8%、15.5%、4.1%和5.5%;色度占比分别为60%、20%、10%、6.67%和3.33%。(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表明:生化尾水中含有50多种有机物,其中含有8种优先污染物,分别为萘、乙苯、油酰氯、邻二甲苯、均三甲苯、氯代十四烷、间乙基甲苯、1-氯癸烷。(5)采用三维电极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尾水,当以铁板作为阳极,不锈钢板作为阴极,以粒径为1 mm左右的柱状活性炭作为粒子电极,电压为10 V,进水p H值为4.0时处理效果最好,COD去除率最高,进水COD为85.8 mg/L,经过30分钟的反应,处理后出水的COD降至26.3 mg/L,COD去除率为69.3%。(6)三维电极法对各组分有机物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去除率83%)好于亲水性有机物(去除率38%),对大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去除率74%)好于小分子量有机物(去除率67%),对废水中的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萘、乙苯、邻二甲苯、均三甲苯、氯代十四烷和间乙基甲苯等优先污染物有一定的去除作用,生化尾水经处理后,共轭基团有所减少,芳香化程度降低,但对胺类物质和氯化物,溴化物没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关键词】:印染废水生化尾水 溶解性有机物 树脂分离 超滤分离 三维电极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30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3
- 1.2 印染废水的特点及处理现状13-18
- 1.3 印染废水生化尾水中有机物对处理方法的影响18-20
- 1.4 水中有机物的分离方法20-25
- 1.5 三维电极技术的应用现状25-27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27-28
- 1.7 论文的创新之处28
- 1.8 论文的技术路线28-30
- 第二章 实验装置、材料和方法30-38
- 2.1 实验装置30-32
- 2.2 实验材料32-33
- 2.3 实验及分析方法33-38
- 第三章 印染废水生化尾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特征38-62
- 3.1 生化尾水基本水质指标38
- 3.2 生化尾水溶解性有机物特征38-51
- 3.3 生化尾水中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特征51-57
- 3.4 生化尾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成分分析57-61
- 3.5 本章小结61-62
- 第四章 三维电极法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尾水62-70
- 4.1 极板材料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62-63
- 4.2 填充粒子种类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63
- 4.3 电解电压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63-64
- 4.4 pH值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64-65
- 4.5 曝气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65-66
- 4.6 三维电极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紫外-可见光谱变化66-67
- 4.7 三维电极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三位荧光光谱变化67-69
- 4.8 本章小结69-70
- 第五章 溶解性有机物在三维电极去除过程中的行为70-89
- 5.1 各类溶解性有机物的行为70-79
- 5.2 各分子量溶解性有机物的行为79-84
- 5.3 三维电极法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种类的分析84-87
- 5.4 本章小结87-8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9-91
- 6.1 结论89-90
- 6.2 展望90-91
- 参考文献91-101
- 致谢101-102
- 论文发表情况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微;王树涛;;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1年04期
2 李凌波,闫松,单广波,韩丛碧;炼油厂达标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表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高太忠;张昊;周建伟;;溶解性有机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4期
4 贾陈忠;孔淑琼;张彩香;;溶解性有机物的特征及对环境污染物的影响[J];广州化工;2012年03期
5 赵庆良;薛爽;王丽娜;;人工地下水回灌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及变化[J];环境科学;2007年08期
6 童君;张新颖;吴志超;王志伟;麦穗海;;沸石生物联合吸附再生工艺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特性变化[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7 胡以松;王晓昌;李玉友;;溶解性有机物的膜污染倾向沿程解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3年17期
8 徐敏;吴昌永;周岳溪;张胜;高祯;孙青亮;;基于分子量分布的石化污水厂出水溶解性有机物性质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2年06期
9 郅二铨;宋永会;段亮;于会彬;徐微雪;;辽河保护区七星湿地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紫外吸收光谱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4年01期
10 薛爽;赵庆良;魏亮亮;王丽娜;刘志刚;;土壤含水层处理对溶解性有机物及三卤甲烷前体物的去除[J];科学通报;2007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谭小艳;赵文玉;;苯胺处理出水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和遗传毒性分析[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2 邓欢欢;葛利云;马美萍;赵长容;李建华;;人工湿地系统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特性的光谱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何任红;蒋新宇;马爱军;;溶解性有机物对毒死蜱消解及其在土壤-青菜系统中残留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苗瑞;溶解性有机物对超滤膜污染的微观作用力测试与机制解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薛爽;土壤含水层处理技术去除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水体冻结—融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变化[D];辽宁大学;2015年
2 马丽娜;河北m(河水体溶解性有机物演化规律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何帅兵;地表水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朱先辰;淡水环境中溶解性有机物及其与Cu~(2+)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孔茜;污水厂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分级表征及其臭氧化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6 董存存;城市水环境代谢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特性表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7 王s,
本文编号:955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5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