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湖南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湖南省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路径选择 组合赋权 模糊综合评价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历程的飞速推进,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以及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的整体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战略层出发,提出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大建设并列高度,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这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新思想的诞生,以建设美丽新中国为中心,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国土空间开发进程、确保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形成,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湖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扶贫开发区与生态功能区,探索该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合理路径,对于以点带面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全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结合湖南基本概况,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发展,生态文明这几个方面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分析。(2)参考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湖南省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从经济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文化培育五个层面构建了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组合赋权法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确权环节,并运用该评价方法对2014年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及各子系统的状况进行评价;(4)结合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性影响因素;(5)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了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邵阳市和湘西自治州生态文明指数相对较低,张家界市和怀化市的生态文明指数相对较高;(2)湖南省各市州之间生态环境保护评价得分差距较小,湘西自治州的经济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利用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评价得分处于较低水平,邵阳市生态文化培育水平相比较低;(3)湖南省生态文明指数与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利用呈显著相关,经济协调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呈显著相关;湖南省生态文明指数与城市化率和人均GDP两项指标呈显著相关。
【关键词】:湖南省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路径选择 组合赋权 模糊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3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9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15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5-19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9-21
- 1.4.1 研究内容19-20
- 1.4.2 研究方法20-21
- 1.5 研究的基本结构和技术路线21-23
- 1.5.1 基本结构21
- 1.5.2 技术路线21-23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23-29
- 2.1 相关概念界定23-25
- 2.1.1 生态文明23
- 2.1.2 生态文明建设23-24
- 2.1.3 先行示范区24-25
- 2.2 相关理论基础25-29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25-26
- 2.2.2 系统工程理论26
- 2.2.3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26-27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27
- 2.2.5 区域经济学理论27-29
- 3 湖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分析29-35
- 3.1 湖南基本概况29-31
- 3.1.1 自然条件概况29
- 3.1.2 社会经济概况29-30
- 3.1.3 生态资源概况30-31
- 3.2 湖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现状31-35
- 3.2.1 生态经济发展态势31-32
- 3.2.2 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态势32-33
- 3.2.3 生态社会发展态势33
- 3.2.4 生态文明程度发展态势33-35
- 4 湖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5-45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35
- 4.2 指标的筛选与建立35-37
- 4.3 各评价指标内涵37-40
- 4.3.1 经济协调发展37
- 4.3.2 资源节约利用37-38
- 4.3.3 生态环境保护38-39
- 4.3.4 社会和谐稳定39-40
- 4.3.5 生态文化培育40
-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0-45
- 4.4.1 层次分析法40-43
- 4.4.2 变异系数法43-44
- 4.4.3 组合赋权法44-45
- 5 湖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评价分析45-64
- 5.1 评价方法45
- 5.2 模糊综合评价45-54
- 5.2.1 确定指标权重45-51
- 5.2.2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51-53
- 5.2.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53-54
- 5.2.4 评价分级54
- 5.3 评价结果分析54-64
- 5.3.1 描述性分析54-60
- 5.3.2 相关性分析60-64
- 6 湖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64-67
- 6.1 生态经济64-65
- 6.1.1 经济效益较差64
- 6.1.2 资源代价较大64
- 6.1.3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64-65
- 6.2 生态环境65
- 6.2.1 生态环境状况欠佳65
- 6.2.2 治理力度有待加强65
- 6.3 生态社会65-66
- 6.3.1 城乡生态社会发展差距大65-66
- 6.3.2 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66
- 6.4 生态文化66-67
- 6.4.1 生态文化主体意识薄弱66
- 6.4.2 生态文化产业不发达66-67
- 7 湖南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67-72
- 7.1 生态经济发展对策67-68
- 7.2 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策68-69
- 7.3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策69
- 7.4 民生改善与社会建设对策69-70
- 7.5 生态文化培育发展对策70-72
- 8 结论与展望72-74
- 8.1 研究结论72-73
- 8.2 研究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80
- 附录A:指标原始数据统计表80-81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81-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2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3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7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9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10 王玉芹;刘磊;胡爱荣;;浅谈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78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7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