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稀土(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02:09

  本文关键词:稀土(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菌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采用回流冷凝法合成了两大系列14种新型稀土(铜)配合物。第一系列为稀土(铜)2-氨基噻唑缩水杨醛席夫碱8-羟基喹啉二元、三元配合物系列,镧(铜)2-氨基噻唑缩水杨醛席夫碱二元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La(Assb)3.3H_2O和Cu(Assb)_2.2H_2O,稀土(铜)2-氨基噻唑缩水杨醛席夫碱8-羟基喹啉三元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RE(Assb)(Hq)_2.5H_2O和Cu(Assb)(Hq).4H_2O(RE=La~(3+),Pr~(3+),Sm~(3+),Y~(3+);Assb=2-氨基噻唑缩水杨醛席夫碱;Hq=8-羟基喹啉);第二系列为稀土(铜)喹啉-2-甲酸1,10-菲Up啉二元、三元配合物系列,镧喹啉-2-甲酸二元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La(HqnH)_3(NO_3)_3(H_2O).2H_2O,稀土(铜)喹啉-2-甲酸1,10-菲Up啉三元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RE(HqnH)(PhenNO_3)_3(H_2O).nH_2O和Cu(HqnH)(Phen)Cl_2(H_2O).2H_2O(RE=La~(3+),Ce~(3+),Nd~(3+),Sm~(3+),Y~(3+);HqnH=喹啉-2-甲酸;Phen=1,10-菲Up啉;n=2或3)。采用元素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差热-热重、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氢谱、质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上述两大系列配合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差热-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两大系列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稀土喹啉-2-甲酸1,10-菲Up啉三元配合物的粒径在50-200nm之间,属于纳米级颗粒,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通过抑菌圈试验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试验测试了上述两大系列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上述两大系列稀土(铜)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抗菌谱广,可应用于抗菌医药领域和抗菌材料领域。 采用荧光光谱仪测试了稀土(铜)喹啉-2-甲酸1,10-菲Up啉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发光性能。荧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稀土(铜)喹啉-2-甲酸1,10-菲Up啉三元配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光性能,近紫外激发,,可利用其自身具有的荧光标记识别性能研究该类抗菌药物与细菌DNA作用机理以及观察其在体内的分布并追踪其摄入、排出的动力学过程。 采用循环伏安法、紫外光谱法、凝胶电泳法研究了上述两大系列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稀土(铜)配合物与细菌DNA相互作用方式可能以插入结合为主,静电结合或沟面结合为辅。 初步探究了上述两大系列配合物的抗菌机理。
【关键词】:配合物 稀土 杂环化合物 抗菌 DNA 光致发光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O62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第一章 综述11-23
  • 1.1 引言11
  • 1.2 稀土(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11-12
  • 1.2.1 稀土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11-12
  • 1.2.2 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12
  • 1.3 杂环化合物及其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抗菌研究进展12-14
  • 1.3.1 杂环化合物12-13
  • 1.3.2 含杂环配体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13-14
  • 1.4 抗菌发展历程及其现状14-17
  • 1.4.1 微生物学及其发展历程14-15
  • 1.4.2 无菌技术15
  • 1.4.3 抑菌试验方法15-16
  • 1.4.4 抗菌剂及抗菌材料16-17
  • 1.5 稀土光致发光配合物研究进展17-18
  • 1.6 配合物与 DNA 相互作用研究进展18-20
  • 1.7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20-21
  •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性21-23
  • 1.8.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21
  • 1.8.2 本论文的创新性21-23
  • 第二章 稀土(铜)2-氨基噻唑缩水杨醛席夫碱 8-羟基喹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菌活性研究23-39
  • 2.1 引言23-24
  • 2.2 实验部分24-27
  • 2.2.1 实验试剂与测试仪器24
  • 2.2.1.1 实验试剂24
  • 2.2.1.2 测试仪器24
  • 2.2.2 配合物的合成24-26
  • 2.2.2.1 配体 2-氨基噻唑缩水杨醛席夫碱的合成24-25
  • 2.2.2.2 镧二元配合物的合成25
  • 2.2.2.3 铜二元配合物的合成25
  • 2.2.2.4 稀土三元配合物的合成25-26
  • 2.2.2.5 铜三元配合物的合成26
  • 2.2.3 抑菌圈试验(培养基扩散法)26-27
  • 2.3 结果与讨论27-36
  • 2.3.1 配合物的化学组成27-28
  • 2.3.2 配合物及配体溶解性分析28-29
  • 2.3.3 紫外光谱分析29-30
  • 2.3.4 红外光谱分析30-31
  • 2.3.5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31-33
  • 2.3.6 差热-热重分析33-34
  • 2.3.7 抑菌试验结果分析34-36
  • 2.4 本章小结36-39
  • 第三章 稀土(铜)喹啉-2-甲酸 1,10-菲Up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菌活性研究39-57
  • 3.1 引言39
  • 3.2 实验部分39-43
  • 3.2.1 实验试剂与测试仪器39-40
  • 3.2.1.1 实验试剂39-40
  • 3.2.1.2 测试仪器40
  • 3.2.2 配合物的合成40-41
  • 3.2.2.1 镧二元配合物的合成40-41
  • 3.2.2.2 稀土三元配合物的合成41
  • 3.2.2.3 铜三元配合物的合成41
  • 3.2.3 抑菌试验41-43
  • 3.2.3.1 抑菌圈试验(培养基扩散法)41-42
  • 3.2.3.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试验(营养肉汤稀释法)42-43
  • 3.3 结果与讨论43-55
  • 3.3.1 配合物的化学组成43
  • 3.3.2 配合物及配体溶解性分析43-44
  • 3.3.3 红外光谱分析44-45
  • 3.3.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45-48
  • 3.3.5 差热-热重分析48-49
  • 3.3.6 X 射线衍射分析49
  • 3.3.7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49-50
  • 3.3.8 质谱分析50-51
  • 3.3.9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51
  • 3.3.10 抑菌试验结果分析51-54
  • 3.3.11 配合物荧光性能研究54-55
  • 3.4 本章小结55-57
  • 第四章 稀土(铜)配合物与 DNA 相互作用机理研究57-65
  • 4.1 引言57-59
  • 4.2 实验部分59-60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59
  • 4.2.1.1 实验试剂59
  • 4.2.1.2 实验仪器59
  • 4.2.2 循环伏安法59-60
  • 4.2.3 紫外光谱法60
  • 4.2.4 凝胶电泳法60
  • 4.3 结果与讨论60-64
  • 4.3.1 循环伏安法分析60-62
  • 4.3.2 紫外光谱法分析62-63
  • 4.3.3 凝胶电泳法分析63-64
  • 4.4 本章小结64-65
  • 第五章 稀土(铜)配合物抗菌活性比较分析及其抗菌机理探究65-68
  • 5.1 稀土(铜)配合物抗菌活性比较分析65-67
  • 5.1.1 稀土配合物与铜配合物抑菌作用比较分析65-66
  • 5.1.2 镧配合物抑菌作用比较分析66-67
  • 5.2 稀土配合物抗菌机理探究67-68
  • 第六章 结论68-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81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东芳;含杂环配体的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相关生物活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莹豪;稀土联吡啶喹啉类衍生物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稀土(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菌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56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d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