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金属有机框架物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3-20 17:12

  本文关键词:金属有机框架物在电化学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金属有机框架物(MOFs)是无限的晶体网络结构,这源于作为配位中心的金属离子和多官能团的有机分子。它们是稳定的纳米多孔材料,有很好的机械和热稳定性。金属有机框架物已成功应用于各个领域:催化,气体吸附和分离。目前金属有机框架物在电化学和固相萃取中的应用还比较少,本文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电化学中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二章金属有机框架物修饰碳糊电极测定铅 金属有机框架物(MOFs)是一个相对新的且有兴趣研究的材料,由于其电催化活性和大的比表面积而作为特定的电化学传感器。提出Zn4O(BDC)3(MOF-5, BDC=对苯二甲酸)修饰碳糊电极测定铅。电化学分析程序包括两步:在修饰电极表面化学富集吸附离子,然后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已富集的离子。结果表明MOF-5修饰碳糊电极可以从水溶液中吸附铅离子,并在最优条件下可以精确测定铅。为了得到最好的电化学响应,对许多重要的参数如MOF-5的含量,电解质溶液,pH,富集电位,富集时间和其它离子的干扰进行了优化。最后得到的线性范围为1.0×10-8到1.0×10-6mol L-1(R2=0.9981),检出限为4.9×10-9mol L-1。对浓度1.0×10-7mol L-1的铅平行测定11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4%。此方法用于测定水中和国家标准物质的铅离子含量并通过回收实验说明了本试验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多壁碳纳米管/金属有机框架物复合电极材料顺序注射阀上实验室测定纳摩尔浓度的铅 金属有机框架物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了热门的研究对象。本文研究了应用多壁碳纳米管和金属有机框架(MWCNTs@Cu3(BTC)2)纳米颗粒修饰电极测定痕量的铅。纳米复合材料是用水热法合成的,并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表征。实验步骤是铅在电极表面富集,随后在阀上实验室联用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铅。对影响分析性能的主要参数,包括MWCNTs@Cu3(BTC)2悬浮液的量、支持电解质和酸碱度、溶出模式和流速,本文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最佳条件下,铅的氧化峰峰电流在1.0×10-9到5.0×10-8mol L-1呈线性关系。检出限是7.9×10-10mol L-1。对1.0×10-8mol L-1铅连续测定11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3.10%。所建立的方法对铅离子的测定具有较好的灵敏度。 第四章金属有机框架物和石墨烯复合物固相萃取伏安法测定木犀草素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金属有机框架物和石墨烯复合物,并把它作为新的固相萃取吸附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的材料的形态和性能进行表征。为了评价合成材料的吸附性能,选择木犀草素作为一个模型分析物,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基于以上,提出了一个方便有效的固相萃取测定草素的方法,然后用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对木犀草素进行定量测定。在最优条件下,在5.0×10-9到5.0×10-7mol L-1内,氧化电流随着木犀草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是0.9983,检出限是7.9×10-10mol L-1。对5.0×10-8L-1的木犀草素连续测定7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4.20%。本实验不仅仅提出一个有用的预处理方法,同样表明以金属有机框架物为基础的复合物在固相萃取中可以作为吸附剂。
【关键词】:金属有机框架物 木犀草素 修饰电极 多壁碳纳米管 石墨烯氧化物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O621.2;O6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前言10-27
  • 1.1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概述10
  • 1.2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分类10-11
  • 1.3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特性11
  • 1.4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结构亮点11-14
  • 1.4.1 次级构筑单元(SBU)11-12
  • 1.4.2 不饱和配位的金属12
  • 1.4.3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孔12-13
  • 1.4.4 金属有机框架物中的官能团13-14
  • 1.5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合成方法14-16
  • 1.5.1 溶剂蒸发法14
  • 1.5.2 扩散法14
  • 1.5.3 水热法14-15
  • 1.5.4 微波反应和超声波方法15-16
  • 1.5.5 模板合成法16
  • 1.6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应用16-22
  • 1.6.1 分离中的应用16-20
  • 1.6.1.1 有机物的分离16-18
  • 1.6.1.2 无机物的分离18-20
  • 1.6.2 电化学中的应用20-21
  • 1.6.3 气体储存的应用21-22
  • 1.6.4 催化的应用22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和创新点22
  • 1.8 参考文献22-27
  • 第二章 金属有机框架物修饰碳糊电极测定铅27-39
  • 2.1 实验部分28-29
  • 2.1.1 试剂和仪器28
  • 2.1.2 MOF-5的合成28
  • 2.1.3 MOF-5修饰碳糊电极的制备28-29
  • 2.1.4 实验流程29
  • 2.2 结果与讨论29-33
  • 2.2.1 MOF-5的表征29-30
  • 2.2.2 Pb~(2+)在不同电极的电化学特性30-31
  • 2.2.3 影响检测步骤因素31-33
  • 2.3 线性方程、检出限33-36
  • 2.4 结论36
  • 2.5 参考文献36-39
  • 第三章 多壁碳纳米管和金属有机框架物复合电极材料顺序注射阀上实验室测定纳摩尔浓度的铅39-53
  • 3.1 实验部分40-41
  • 3.1.1 仪器与试剂40
  • 3.1.2 CNT@Cu_3(BTC)_2的合成40
  • 3.1.3 CNT@Cu_3(BTC)_2修饰的玻碳电极的制备40-41
  • 3.1.4 实验流程41
  • 3.2 结果与讨论41-50
  • 3.2.1 CNT@Cu_3(BTC)_2的表征41-43
  • 3.2.2 MWCNTs@Cu_3(BTC)_2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43-44
  • 3.2.3 MWCNTs@Cu_3(BTC)_2悬浮液量的影响44
  • 3.2.4 支持电解质和pH的影响44-45
  • 3.2.5 溶出模式和参数的影响45-46
  • 3.2.6 样品流速的影响46-47
  • 3.2.7 干扰实验47-48
  • 3.2.8 分析性能48-49
  • 3.2.9 分析应用49-50
  • 3.3 结论50
  • 3.4 参考文献50-53
  • 第四章 金属有机框架物和石墨烯复合物固相萃取伏安法测定木犀草素53-66
  • 4.1 实验部分54-55
  • 4.1.1 仪器与试剂54
  • 4.1.2 Cu_3(BTC)_2/GO复合材料的制备54
  • 4.1.3 样品萃取和富集步骤54-55
  • 4.2 结果与讨论55-63
  • 4.2.1 Cu_3(BTC)_2/GO复合材料的表征55-56
  • 4.2.2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56-59
  • 4.2.3 测定条件的优化59-61
  • 4.2.4 干扰的研究61
  • 4.2.5 分析性能61-63
  • 4.2.6 分析应用63
  • 4.3 结论63
  • 4.4 参考文献63-66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66-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峰;廖晓玲;廖文利;易礼辉;;钼酸盐分光光度法测定花生壳中木犀草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8年12期

2 杨颖;宋曙辉;徐桂花;;木犀草素的生理功能、提取、纯化及应用的研究[J];食品工程;2010年01期

3 夏小明;张杰;刘绣华;;木犀草素-锡(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年05期

4 汪海峰,曹锡忠,杨慧萍,李莲;花生壳甲醇提取物中木犀草素的分离与鉴定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1997年03期

5 庆伟霞;李明静;王勇;赵东保;刘绣华;;木犀草素及其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8年05期

6 陈玲玲;吴春;李俊生;;木犀草素-锌(Ⅱ)配合物的制备及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J];化学与粘合;2009年06期

7 肖淑娟;李红霞;于守武;;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法提取花生壳中木犀草素[J];化工进展;2010年02期

8 熊清平;张强华;蒋长兴;石莹莹;夏飞;;花生壳中木犀草素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11年12期

9 杨剑;覃梅;;花生壳中木犀草素的提取与含量测定[J];应用化工;2013年05期

10 赵文惠;朱雅琪;李新霞;;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昆仑雪菊中木犀草素的含量[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鑫;梁健;彭树林;丁立生;顾玉诚;;长花党参中木犀草素的分离鉴定及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许焕丽;杜冠华;;木犀草素对5-氟尿嘧啶抗肝癌的增敏作用及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3 许晶盈;邱智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安心滴丸中木犀草素的含量[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黄茂;范文辉;殷凯生;;木犀草素抑制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梁清华;吴汉军;曾光;游万辉;;木犀草素对活化T细胞P65的调节作用[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梁清华;吴汉军;曾光;游万辉;;木犀草素对活化T细胞P65的调节作用[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卫;邵鹏;赵东保;李明静;刘绣华;;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高效液相和分光光度分析方法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星;;独一味滴丸中木犀草素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研究[A];海南省药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英;王海辉;彭志芬;王路华;;RP-HPLC法测定抗宫炎片中木犀草素的含量[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梁清华;吴汉军;曾光;游万辉;熊新贵;唐涛;;木犀草素对T细胞IL-2 mRNA、INFγmRNA表达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秀杰;四乙酰化木犀草素药动学及抗心肌缺血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2 穆阿汉(Abuelnor Mohammed Mohammed Ahamed Ahamed);木犀草素对突变亨廷顿蛋白毒性和降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乔会敏;木犀草素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海强;木犀草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王晴晴;花生壳中木犀草素的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及其活性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楚婧;木犀草素与锌、铬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活性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2年

4 杜江;菊花中木犀草素的提取与含量的测定[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5 夏小明;木犀草素及其锡配合物抗自由基活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王倩;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庆;木犀草素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肺癌细胞凋亡[D];暨南大学;2012年

8 张艳;花生壳中木犀草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合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9 高文姬;花生壳中木犀草素的提取分离[D];湘潭大学;2011年

10 周美荣;8-胺甲基取代木犀草素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炎活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金属有机框架物在电化学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58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4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