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多特征组分同时检测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13:17
本文关键词:食用植物油多特征组分同时检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食用植物油不仅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含有必需脂肪酸、植物甾醇、脂溶性维生素和多酚等营养成分,因此是人们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油掺伪现象在国内外的普遍存在,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消费权益构成了潜在威胁。与此同时,市场内的食用油种类繁多,价格差异显著,缺乏有效的食用油营养功能评价手段。因此,深入剖析食用油的化学组成,建立食用油中特征组分的同时检测技术,对建立食用油的掺伪鉴别和营养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利用混合型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植物油中的异黄酮物质和白藜芦醇,建立了磁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步测定植物油中的8种多酚类化合物确证性检测方法,并用于食用油掺伪鉴别和功能成分鉴定。1选择大豆油中异黄酮和花生油中白藜芦醇作为目标特征成分,建立混合型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植物油中异黄酮物质和白藜芦醇检测方法。在植物油样品中大豆苷元、黄豆苷、染料木素、染料木苷、顺式白藜芦醇和反式白藜芦醇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2和0.07μg/kg,0.02和0.07μg/kg,0.32和1.00μg/kg,0.02和0.07μg/kg,0.11和0.30μg/kg及0.12和0.40μg/kg。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0.90-117.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3%。对13种代表性食用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异黄酮和白藜芦醇类化合物分别是是大豆油和花生油的特征成分,该方法可应用于大豆油和花生油的掺伪鉴别。2建立了磁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植物油中的8种多酚化合物,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咖啡酸、对香豆酸、芥子酸、阿魏酸、绿原酸和肉桂酸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6和0.2μg/kg,0.6和2.0μg/kg,0.07和0.21μg/kg,0.3和1.01μg/kg,0.3和1.0μg/kg,0.3和1.0μg/kg,0.06和0.2μg/kg,0.3和1.01μg/kg。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5.0-1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在植物油中的分布广泛。
【关键词】:前处理方法 植物油 掺伪 异黄酮 多酚化合物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57.63;TS225.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英文缩略表13-14
- 第一章 引言14-21
- 1.1 研究背景14
- 1.2 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研究进展14-18
- 1.2.1 常规感官与理化检验方法14-15
- 1.2.2 光谱检测技术15-16
- 1.2.3 色谱检测技术16-17
- 1.2.4 质谱法17
- 1.2.5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7-18
- 1.2.6 核磁共振法18
- 1.3 样品前处理方法18-20
- 1.3.1 提取方法18-19
- 1.3.2 富集与纯化19-20
- 1.4 论文选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20-21
- 第二章 植物油中异黄酮类化合物及白藜芦醇LC-MS/MS同时检测方法21-34
- 2.1 前言21-22
- 2.2 材料22-23
- 2.2.1 化学药品与试剂22
- 2.2.2 实验仪器与耗材22-23
- 2.3 方法23-24
- 2.3.1 样品的制备23
- 2.3.2 标准品的配制23
- 2.3.3 固相萃取23-24
- 2.3.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24
- 2.4 结果与分析24-33
- 2.4.1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24-26
- 2.4.2 混合型固相萃取条件优化26-29
- 2.4.3 方法学考察29-31
- 2.4.4 植物油中特征成分的定量分析31-32
- 2.4.5 市售植物油的检验32-33
- 2.5 结论33-34
- 第三章 多酚化合物LC-MS/MS同时检测方法34-48
- 3.1 前言34-35
- 3.2 材料35-36
- 3.2.1 化学药品与试剂35-36
- 3.2.2 实验仪器与耗材36
- 3.3 方法36-38
- 3.3.1 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的制备36-37
- 3.3.2 样品准备37
- 3.3.3 标准品的配制37
- 3.3.4 磁固相萃取37-38
- 3.3.5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条件38
- 3.4 结果与分析38-47
- 3.4.1 液相色谱条件38-39
- 3.4.2 质谱条件39-40
- 3.4.3 磁固相萃材料用量的优化40
- 3.4.4 磁固相萃取时间的优化40-41
- 3.4.5 洗脱液种类的优化41-42
- 3.4.6 洗脱液体积的优化42-43
- 3.4.7 方法学考察43-45
- 3.4.8 实际样品分析45-46
- 3.4.9 主成分分析46-47
- 3.5 结论47-48
- 第四章 全文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6
- 致谢56-57
- 作者简历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渐;江连洲;张宏伟;;大豆异黄酮提取技术研究[J];大豆科技;2011年02期
2 龚志华,仇灿红,肖文军;茶多酚降血脂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2年04期
3 旷勇;卢成瑛;龚竹琼;昌海;;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发酵豆制品中4种大豆异黄酮[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4期
4 张继红,郭华,王燕,陈冬纯;用二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芝麻油含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孙伟;唐素芳;;芝麻油质量现状及定量检测方法[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6年05期
6 刘李峰;;中国植物油料生产和贸易:现状、变化及前景[J];粮食与油脂;2005年12期
7 李双石;李晓燕;苑函;杨国伟;苏宁;;葡萄酒渣提取多酚化合物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12年12期
8 赵普红;王洪海;;气相色谱法检测食用植物油掺假的方法[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郭新竹,宁正祥;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J];食品工业;2002年03期
10 周春红;朱书强;王荣;;LC-MS/MS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食用植物油多特征组分同时检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235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