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化学镀应用_化学镀镍液是否有毒_化学镀镍规律及机理探讨

发布时间:2016-08-26 06:43

  本文关键词:化学镀镍规律及机理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2年2月

电镀与精饰

成。对于P—H键断裂后,P-H间共用电子对的去

向,各种理论具有不同的解释。如电子在磷、氢之

间平均分配,这就是原子氢析出理论;如果电子都转移至氢,则属于正负氢理论;而电子还原机理则认为电子自由游离出来参与还原反应。因此,可以根据化学镀镍机理的核心对各种宏观工艺问题进

行分析解释。

3。2金属的催化作用

化学镀镍的基体金属材料分为有催化活性和

无催化活性两类。前者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八副族铁系元素,如镍、钌、铑、钯、锇、铱和铂等。本身无催化作用的材料需在表面沉积有催化活性的金属核。催化核的形成可通过置换反应获得,如锌、铝、铍和钛等;另一些金属如铜、银、金和碳,可以通过与一些比镍活泼的金属接触,利用原电池原理获得金属催化核。钴仅在碱性溶液中具有催化活性。

基体金属材料对次磷酸根氧化催化理论尚不明确。但根据P.H键断裂机理,可以认为是由于

不同金属对于氢的吸附能力不同。吸附能力强,

P_H键断裂的几率高,则金属具有的催化活性就好。金属对于P—H键吸附能力强弱的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如果能找到可以提高吸附能力的物质,对于提高化学镀镍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3.3络合剂的影响

络合剂在化学镀镍溶液中络合镍离子,避免产生亚磷酸镍沉淀。从络合理论而言,络合剂的加入增加了镍离子的稳定性,使得镍离子难以被还原,

化学镀镍的沉积速度应该降低。但实验研究及生

产实践都证实,化学镀镍溶液中存在少量络合剂

时,化学镀速度随着络合剂浓度的提高而增加,镀

速与浓度的变化曲线存在一个最大值,达到最大值以后,络合剂浓度继续提高,传统经典理论解释为口o:其一,浓度低时,络合剂在催化表面上吸附量

少,加速了沉积反应。浓度高时,因吸附鼍增大,毒化了反应。其二,络合剂的金属离子缓冲行为加速了反应。认为镍离子不饱和络合时才出现最大速

率。由于部分络合的镍离子保留着游离的水化镍离子的某些特性,在浓度达到最大镀速以前,缓冲作用是各络合剂的主要作用。达到最大值后速度

随浓度提高而降低的原因则是由于游离镍离子减小的缘故。络合剂影响沉积速度的原因是络合物

万方数据

第34卷第2期(总227期)

29

的稳定常数不同,游离镍离子浓度的不同造成的。

根据P-H键断裂机理,可以对这个现象另作解释,化学镀镍络合剂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羧基、羟基等含氧成分。一方面由于氧的电负性较强,水溶液中氢可以与之形成缔合键。缔合键的形成降低了P_H键间的稳定性,使之易于开裂,从而加速了镍的沉积速度。另一方面,高含量络合剂镍络合物的稳定性提高,镍离子的还原难以进行。两种趋向进行竞争,络合剂少的时候,P—H键的活性为主,化学镀镍反应加速;络合剂过高时络合效应主

导,镍沉积速度降低。3.4加速剂的影响

化学镀镍溶液中的络合剂和稳定剂往往会使沉积速率下降,因此常在镀液中添加少量的能提高沉积速率的物质,即所谓促进剂,也称为加速剂,氨基羧酸类,如a氨基丙酸、a氨基丁酸、天冬氨酸;羧酸及羟基羧酸类,如丁二酸,苹果酸、乳酸或琥珀酸等;氟离子,如氟化钠也应具有加速作用。

同样可以根据P_H键断裂机理,解释少量加速剂可提高沉积速度;过量则由于络合作用降低沉积速度。但对于无络合能力的氟离子,由于其具有

强电负性,同样可以作用于卜H键,减弱次磷酸盐

分子中氢和磷原子之间稳定性,活化次磷酸根离子,由于无络合性,过量氟离子不会降低反应速度,

这与实验数据相一致HJ。

3.5装载量的影响

装载量对镀层磷含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载

量提高,镀速下降,镀层磷含量提高。装载量提高到一定值后,磷含量增长变慢,镀液更容易自分解。

根据P-H键断裂机理作如下解释:随着装载量的提高,催化金属表面积增大,形成单P—H键吸附的几率增多,次磷酸根分解加快。但溶液中镍离子浓度不变,因此,分解的次磷酸根还原成单质磷的机会也增多,镀层磷含量提高。由于零件总面积

大,单位表面积所接触的镍离子数量减少,因此反

应速度降低。

3.6

pH的影响

酸性化学镀镍中,镀层沉积速度随溶液pH升

高而提高;磷含量随溶液pH升高而降低,次磷酸盐

利用率随pH变大而增加。

从络合角度而言,溶液pH升高,络合剂对镍离

Word文档免费下载:化学镀镍规律及机理探讨 (下载1-7页,,共7页)


  本文关键词:化学镀镍规律及机理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3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03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c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