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嗪酮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鉴定
本文关键词:化学农药的发展方向-绿色化学农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连理工大学》 2006年
三嗪酮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鉴定
刘季红
【摘要】:通过分子设计和合成先导化合物,然后优化结构已经成为新药开发的重要途径。三嗪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具有杀虫活性的吡蚜酮是三嗪酮类化合物的典型代表,具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特点,并以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引起广泛的关注。 本文选取吡蚜酮为先导化合物,运用电子等排理念,综合类同合成、生物合理设计的方法,引入含有不同官能团的苯基衍生物替代吡蚜酮的结构中心吡啶环,设计合成了2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寻找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新三嗪酮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验证正确。 三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关键是中间体氨基三嗪酮,本文以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过酯的肼解、成环反应、胺的烷基化、酮和肼的缩合、酰胺的水解五步反应合成中间体氨基三嗪酮,其收率达59.8%。研究中发现酮和肼的缩合易发生扩环反应,生成具有五元环联亚胺结构的化合物,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来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另外,酰胺的水解是反应中的控制步骤,我们对氨基三嗪酮中间体的水解条件进行了考察,得出最佳条件为采用7%的盐酸水解5h,其收率可达到90.6%。 先导化合物吡蚜酮的合成总收率达52.9%,产品纯度99.95%。合成在不同位置上引入了OCH_3、CF_3、OH等基团的含苯基衍生物的三嗪酮新化合物,产物的总收率在31.3%~55%之间。研究了此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数据,并讨论了苯环不同取代基类型和不同取代位置对化合物波谱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O62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建平,陈龙,邱甬生,陈虎魁;含吡啶杂环杀虫剂的合成进展[J];安徽化工;2000年04期
2 贺红武,刘钊杰;国外农药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湖北化工;1999年06期
3 臧开保,王晓光;农药的研究开发与发展趋势[J];湖南化工;2000年03期
4 梁文平,郑斐能,王仪,张朝贤,唐季安;21世纪农药发展的趋势:绿色农药与绿色农药制剂[J];农药;1999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进玲,章燕枝,陶秀成;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概述[J];安徽化工;2003年06期
2 郑京;绿色农药发展概述[J];安徽化工;2004年03期
3 叶正和,王文相,张爱芳,蒋绍明,陈宁;我国卵菌病害化学防治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4期
4 范瑛阁,曹远银;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5 徐志英,蒋思霞;农药环境污染问题及可持续治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6 杨晓凡;吴祥为;黄德智;花日茂;;杀菌剂开发中的室内生物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7 杨靖华;赵荣艳;;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8 黄知源;生物农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简况[J];北方蚕业;2001年03期
9 张丽萍,张贵云;抗除草剂作物研究进展[J];北京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10 张晓光,张高勇,董金凤,王红霞;添加剂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的影响[J];日用化学工业;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明明;那日松;刘细平;高金山;王敏;;绿色农药的发展概述[A];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刘细平;钟江春;尹明明;王敏;;5-氯-2,3-二氢-2-羟基-1-氧代-1H-茚-2-羧酸甲酯的合成进展[A];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徐伟松;胡美英;钟国华;;杀虫植物的综合利用[A];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逢春;新农用抗生素2507提取、纯化和分子结构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2 林壁润;农抗2507发酵条件优化和应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
3 杜晓华;超高效、广谱、安全除草剂氟噻乙草酯的绿色合成与催化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4 柏连阳;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与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0年
5 罗都强;雷公藤有效成分和杀虫活性及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周宇涵;高效新农药取代苯基异噁唑和取代苯基吡唑类除草剂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王兆守;微生物降解茶叶农药残留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8 胡兆农;苦皮藤Ⅳ和Ⅴ及其混用的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9 汤华钊;氨基酸及其手性中间体纯化与合成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吴庆安;阿维菌素B1和井冈霉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丽平;除草肥对胡麻的安全性及药效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2 陈佳辉;具有生物活性的1,2,,4-噁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丁宁;噁二嗪类杀虫剂的合成及创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涛;具有生物活性的苯并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研究(Ⅱ)[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王洁平;具有生物活性的多取代-2-氨基嘧啶衍生物及其稠杂环化合物的研究(Ⅷ、Ⅸ)[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斐斐;一种新的EPSPS基因的合成及其在烟草中功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7 陈齐斌;戊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消解及土壤环境行为研究与安全性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8 张纪彬;卤代环丙烷菊酸酯立体异构体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9 马严明;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抗药性监测技术标准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10 张金艳;噁唑烷类二氯乙酰基除草剂安全剂的合成、表征与活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谭成侠,沈德隆,翁建全,樊德方;近代杀虫剂的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4年06期
2 梁文平,郑斐能,王仪,张朝贤,唐季安;21世纪农药发展的趋势:绿色农药与绿色农药制剂[J];农药;1999年09期
3 刘长令,李正名;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农药品种(Ⅰ)——杀菌剂[J];农药;2003年11期
4 刘长令,钟滨,李正名;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农药品种(Ⅱ)——杀虫杀螨剂[J];农药;2003年12期
5 刘长令,韩亮,李正名;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农药品种(3)——除草剂[J];农药;2004年01期
6 刘建超,贺红武,冯新民;化学农药的发展方向-绿色化学农药[J];农药;2005年01期
7 杨吉春;李淼;柴宝山;刘长令;;新烟碱类杀虫剂最新研究进展[J];农药;2007年07期
8 刘丽丽,李吉海;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进展与合成[J];山东化工;2003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闵恩泽,傅军;绿色化学的进展[J];化学通报;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郑介松;;克胜神约牌吡蚜酮再现“神效”[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9年04期
2 ;国内吡蚜酮农药产品协作组成立[J];今日农药;2011年03期
3 马达;;万紫吡蚜酮·β-环糊精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14期
4 张梅凤;于乐祥;张秀珍;;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吡蚜酮的研究[J];今日农药;2009年06期
5 刘建华;张小峰;刘文华;季美娟;;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研制[J];农药;2008年09期
6 崔亚;郑介松;;企业动态[J];植物保护;2008年06期
7 崔亚;吴爱国;;神约牌吡蚜酮——引领农业绿色发展[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9年02期
8 于丹;;小麦穗期用吡蚜酮治虫效果好[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09期
9 刘红;;克胜之约[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09期
10 武向文;汪明根;陈时健;谭秀芳;金彩华;;25%吡蚜酮WP防治灰飞虱的效果评价[J];世界农药;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保林;何斌;;25%吡蚜酮WP防治灰飞虱、玉米粗缩病示范效果[A];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崔丽;曹雅忠;齐淑华;杨代斌;袁会珠;;喷雾法和根部内吸法测定吡虫啉与吡蚜酮混用对禾谷缢管蚜的联合毒力[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3 王升吉;尚佑芬;赵玖华;苏家岱;胡英华;刘汉舒;;药剂拌种防治小麦越冬代灰飞虱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任学祥;王开运;;4种药剂对烟粉虱的防效及对番茄的安全性评价[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5 张思聪;张肖肖;张安盛;李丽莉;门兴元;周仙红;于毅;;几种不同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室内生物测定[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林娟;丁元华;郭荣;;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剂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兵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2 记者 姚耀;[N];农资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梅红;[N];农资导报;2007年
4 水清 于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5 方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朱振栋 闫汉廷;[N];东营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云立 特约记者 甄明;[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9 省值保站 供稿;[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郑昱;[N];证券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宝珠;基于活性结构衍生的新烟碱类化合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饶琼;我国烟粉虱生物型、遗传分化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季红;三嗪酮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鉴定[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冯宝;吡蚜酮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工艺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丛文;吡嗪酮的合成工艺与芳基异噁唑三嗪酮的合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辉;水稻及其生长环境中吡蚜酮残留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李佳;吡蚜酮在稻田中的残留降解及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宏信;吡蚜酮新工艺及新型三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俊晓;新型异噁唑并嘧啶酮(或三嗪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国强;水稻害虫防治农药减量使用组合技术效益初步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9 胡璇;新型杀虫剂吡蚜酮残留动态及其低剂量兴奋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杨焕青;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及吡蚜酮对抗吡虫啉棉蚜生物学和生化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化学农药的发展方向-绿色化学农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0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3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