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钼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质与储能机制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钼基材料 负极材料 储能机制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钼基负极材料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多电子反应,最高可实现6摩尔的离子存储,高出3d过渡金属氧化物2~3倍左右,因此被认为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新一代二次电池负极材料。但是大量离子的嵌入与脱出,通常会诱导电极材料发生剧烈的体积膨胀与收缩,导致容量急剧衰减、循环稳定性变差等问题。如何获得兼具高比容量与良好循环稳定性的优异电极材料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以不同钼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深入电极材料的储能机制层面,探讨负极材料在电化学过程中的结构与相变过程;并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储能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获得了多种循环与倍率性能优异的负极材料。我们首先研究了聚阴离子型负极材料Li Fe(Mo O4)2的电化学性质与其储锂机制,通过铁与钼的转换反应实现了高的放电比容量。其次,采用固相法合成了钛铀矿型Li VMo O6。该材料在首次放电过程中分解形成钒氧化物和钼单质。利用不同储锂机制(嵌入脱出过程与转换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了高的循环可逆比容量和出色的倍率性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新型钛铀矿结构材料Na VMo O6,并深入探讨了其在锂离子与钠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质与储能机制的差异。最后,首次将Ag2Mo2O7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来使用。材料在首次放电过程中生成的单质银纳米颗粒有利于提高电子电导率,优化倍率性能;而嵌入脱出的储钠机制使材料具有更稳定的循环属性。本论文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钼基化合物在不同电池体系下的储能过程,同时也为设计新型负极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见解。
[Abstract]:The molybdenum based anode material can react with multiple electrons du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The maximum ion storage is 6 moles, which is about 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nsition metal oxide of 3 days. Therefore,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 new generation of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However, the insertion and removal of a large number of ions usually induce the electrode materials to expand and shrink sharply, which leads to the rapid decline of the capacity. How to obtain excellent electrode materials with both high specific capacity and good cyclic stability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molybdenum based compounds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ructure and phase transition process of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are discussed in the layer of energy storage mechanism of electrode materials. The synergism of different compounds in the process of energy storage was also utilized. A variety of cathode materials with excellent cycling and rate properties were obtained. Firstly,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lithium storage mechanism of polyanionic cathode material Li Fe(Mo O 4O 4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conversion reaction between iron and molybdenum, a high discharge capacity was achieved. Titanium uranium type Li VMo O 6 was synthesized by solid state method. The material was decomposed into vanadium oxide and molybdenum in the first discharge process. Different lithium storage mechanisms were used (intercalation process and transition reaction). The synergy between. On the basis of this, a new type of titanium uranium structure material Na VMo O 6 was designed and pre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ergy storage mechanism in lithium ion and sodium ion batteries were also discussed. Ag2Mo2O7 was used as anode material for sodium ion batter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med in the first discharge process we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thode. The intercalated mechanism of sodium storage makes the material have more stable cycling properties. The series of research work in this paper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energy storage process of molybdenum based compounds in different battery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and new ideas for the design of new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912;TQ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800t锂离子负极材料项目工程启动[J];稀有金属;2003年02期
2 杨军;;硅基负极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年04期
3 刘元刚;唐致远;陈玉红;徐强;;商品化石墨作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表征[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年02期
4 罗益锋;碳纤维制的锂电池负极材料[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6年Z1期
5 池汝安;陈志伟;路莎莎;;负极材料四氧化三钴的液相沉淀法制备及其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6 张强;艾常春;刘洋;胡意;张睿;田琦峰;;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4年03期
7 赵敏;;一种可弯折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J];橡胶工业;2009年09期
8 张力;;日本将量产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J];现代化工;2012年08期
9 王红强;李庆余;颜志雄;张安娜;代启发;;锂在负极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对其大倍率充放电性能的影响[J];应用化工;2007年07期
10 ;索尼新型锂电池采用锡类负极材料使容量增加25%[J];粘接;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星;姚霞银;许晓雄;刘兆平;;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4 罗飞;褚赓;李俊杰;李泓;陈立泉;;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5 杨军;王可;文钟晟;解晶莹;刘宇;王保峰;;高容量二次锂电池负极材料[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唐好庆;唐致远;;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冯雪娇;杨军;苗荣荣;王久林;努丽燕娜;;硅基负极材料结构设计及电化学研究[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付丽君;张涛;吴宇平;吴浩青;;锂离子电池碳包覆负极材料的研究[A];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固态离子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左朋建;尹鸽平;郝雪峰;;锂离子电池硅铜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东周;锂电负极材料开发亟须多样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钱卓 本报通讯员 张德杰 李培强;平度将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0年
3 王芳 姜木金;科捷项目建设争分夺秒[N];镇江日报;2010年
4 钱卓 许伟军;平度加快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1年
5 万红波 谢燕婷 胡玉连;锂电池碳负极材料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6 徐海 明山 兆军;低温镍-氢电池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1年
7 ;金属贮氢/镍电池用无钴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黄正 首席记者 彭文辉;正拓新能源公司签约投资我市锂能产业[N];宜春日报;2011年
9 李玉峰;建北方最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N];天津日报;2006年
10 记者解广军;北汽集团投资鸡西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深加工项目奠基[N];鸡西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洪岭;锂离子电池用锡基、铁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肖涵;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伟;钛氧化物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夏青;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汤红;锂离子电池硅/rGO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6 沈飞;用于钠离子电池的碳基负极材料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李维汉;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碳基及合金类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吴昊;硅/锗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9 任文锋;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6年
10 李永妮;生物模板法合成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iO_2/C及其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斌;SnO_2/Cu/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和嵌锂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怡楠;氧化石墨热解炭与硬炭作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窦一博;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文思静;喷雾干燥法合成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杨中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_2Ti_3O_7@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张峗;镁空气电池电极材料及电解液的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胡超;液态丙烯腈低聚物包覆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8 吴玉潭;低电压高容量锂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刘恩诚;一氧化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颜世银;锂离子电池改性硅/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84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84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