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具有催化反应边界微小通道内两相流动传质及转化特性的数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06:01

  本文选题:气-液-固微反应器 切入点:两相流动 出处:《重庆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微化工技术已经成为化学工程领域一个迅速崛起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对微反应器内流动、传质和转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液、气固、液液等在无反应或者体相反应情况下微反应器内的流动和传递过程,而对气-液-固三相微反应器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具有催化反应边界微通道内环状流和弹状流条件下的流动、传质及转化过程开展了数值研究。同时,也对平板式膜催化反应器内流动、传质及转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①研究了具有催化反应边界圆形微通道内环状流动传质及转化特性。壁面反应速率与硝基苯入口浓度、温度和气液压力都成正比,但随着硝基苯的消耗使下游反应速率迅速下降;氢气浓度的变化主要受气相压力的影响,当气相压力不变时,随着反应速率的增大氢气浓度减小,当硝基苯消耗殆尽时,氢气的变化只在上游比较明显,下游只是随着压力的降低而沿轴向缓慢减小;硝基苯的物质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和压力成正比,与入口硝基苯浓度成反比,同时,在混合二级反应区内,硝基苯入口浓度对其物质转化率影响很小,气相压力和温度对物质转化率影响较大。②研究了具有催化反应边界圆形微通道内弹状流动传质及转化特性。传质系数随着气泡速度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一级反应催化层体积反应速率系数与反应动力学常数、催化层厚度和催化层有效扩散系数正相关,整体反应速率系数由体积传质系数和催化层体积反应速率系数共同决定。随着催化剂活性和催化层厚度的降低,或催化层孔隙率的增加,催化剂有效性会不断升高,当催化剂有效性高于95%,即反应动力学常数小于6.5s-1,或催化层厚度小于5.7?m,或孔隙率大于0.3时,内部传质可以忽略。如果催化剂厚度继续降低,当其小于0.752?m,则体积传质系数远大于催化层体积反应速率系数,此时反应将由本征动力学控制,而如果催化剂活性足够高,当反应动力学常数大于153.4s-1,则体积传质系数远小于催化层体积反应速率系数,此时反应将由内外传质控制。同时,甲基苯的乙烯的物质转化率随着气泡速度和长度、催化剂活性、催化层厚度和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加,但气泡速度的增加也会使反应物停留时间变短。③研究了具有催化反应边界矩形微通道内环状流动及转化特性。矩形微通道中液体主要在角区流动而薄液膜液体速度非常小,且薄液膜区的反应速率明显快于角区。同时液相和催化层硝基苯浓度沿着液膜厚度方向基本保持不变。但是随着反应动力学常数的增加,催化剂的有效性不断的降低,使反应受到传质影响。另外,减小催化层的孔隙率也会使内部传质阻力变大,催化剂有效性降低。而增加气液相反应物浓度会同步地增加反应物速率,也会造成催化层有效性降低。同时催化剂活性和气相压力的升高,对提升反应器硝基苯物质转化效率最为明显,而增加催化层孔隙率和硝基苯浓度对其物质转化率的影响非常小。④研究了具有催化反应边界矩形微通道内弹状流动及转化特性。靠近薄液膜区氢气浓度增加的速率和硝基苯消耗速率明显快于其他区域。而催化层的氢气和硝基苯浓度分布比较均相。另外,混合二级反应催化层体积反应速率系数与一级反应明显不同,随着催化剂活性、气相压力和气相速率的增加,催化层体积反应速率系数也更快地降低。体积传质系数随着气泡速率增加而增加。⑤研究了平板式膜催化反应器内流动传质及转化特性。随着流速和硝基苯浓度的增加硝基苯的物质转化率降低,但是随着流速的增加,液相侧传质系数不断地升高。随着催化层厚度、活性及气相压力的升高反应器的性能先增加后趋于不变,但催化剂的有效性随着气液相反应物的浓度,催化剂厚度和活性的增加而减小。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flow , mass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 liquid - solid three - phase micro - reactor . in addition , that increase of the catalyst activity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obenzene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talytic layer .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0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子栋,谭君,付川,殷菲,陈昌国,唐致远,郭鹤桐;PAFC空气电极催化层相界面结构分析[J];物理化学学报;2001年10期

2 唐建均;潘牧;唐浩林;;燃料电池催化层的结构增强与物理耐久性[J];电池工业;2011年04期

3 胡桂林;Neagu R;Wang Qianpu;李国能;张治国;郑友取;;反应溅射沉积技术制备燃料电池催化层的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1期

4 杜春雨;程新群;尹鸽平;史鹏飞;;结构参数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有序催化层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7年01期

5 魏子栋,谭君,张胜涛,陈昌国,黄文章,王群涛,唐致远,郭鹤桐;PAFC空气电极催化层相界面结构分析[J];化学通报;2000年07期

6 汪嘉澍;潘国顺;郭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组催化层结构[J];化学进展;2012年10期

7 张学伟;史鹏飞;王洪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催化层阴极[J];电池;2007年01期

8 应卫勇,龟山秀雄;金属壁与催化层一体化内翅片管状催化剂的研究[J];催化学报;1997年06期

9 孟宪玲;郭际;武彩霞;王平安;;锌空气电池催化层制备工艺研究[J];电源技术;2014年03期

10 康明艳;王红星;许莉;王宇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多物理量分布的一维模拟[J];电源技术;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玉杰;韩代朝;;空气电极催化层厚度对电极性能的影响[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许鑫;尤欣敏;郭福田;赵志刚;;高效电解水电极特性研究[A];第一届氢能关键材料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洪红;唐浩林;肖立奇;潘牧;;亲疏水性可调的燃料电池催化层的制备与表征[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王洪红;唐浩林;肖立奇;潘牧;;亲疏水性可调的燃料电池催化层的制备与表征[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5 何锐;张融;陈胜利;吴秉亮;查全性;;质子膜燃料电池催化层微观动力学[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欧胜;孔德文;何锐;陈胜利;吴秉亮;查全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层电流形成途径的单电池研究[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7 欧胜;孔德文;何锐;陈胜利;吴秉亮;查全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层电流形成途径的单电池研究[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慧超;被动式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水管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解质负载催化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汪国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制备及阴极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梦蕾;燃料电池高度有序化膜电极碳纳米管—铂粒子催化层制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苏凯华;新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层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黄维娜;多层PEM燃料电池催化层反应效率的优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冷小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微孔层和催化层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万积俊;具有催化反应边界微小通道内两相流动传质及转化特性的数值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段洪斌;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层的电流体动力雾化沉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陈秋香;聚合物膜燃料电池催化层微观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8 李杨;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层有序结构的层—层沉积成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俞耀伦;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层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10 樊小颖;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新型电极结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1679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679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f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