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酰亚胺高性能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聚酰亚胺高性能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燃料电池中大量使用产量有限,价格昂贵的贵金属Pt作为氧还原催化剂使得燃料电池成本很高,从而阻碍了燃料电池工业化和商品化的过程。因此,为了降低电池的成本,促进其大规模商业化发展,必须开发廉价的高性能的氧还原催化剂替代贵金属Pt。在非贵金属催化剂研究中,Fe/N/C结构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氧还原性能,被认为最有希望取代Pt的新型廉价催化剂。三嗪结构聚合物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量微孔结构的2D或者3D材料。这种聚合物在热解过程中,可以使得含氮官能团更加均匀的分布在催化剂表面,这就扩大了电催化反应的界面,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的表面密度,进而使得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氧还原性能。在本文中,我们利用三聚氰胺和均苯四甲基酸酐聚合生成的聚酰亚胺作为含氮前驱体制备氧还原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含氮量以及大量的孔洞结构。因此具有较好的氧还原性能。首先,我们利用这种前驱体制备了碳载体支撑的Fe/N/C结构的催化剂。分别利用XC-72、EC300和BP2000三种碳黑作为载体,制备的碳载体支撑的催化剂:PI-Fe-XC, PI-Fe-EC和PI-Fe-BP。BET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PI-Fe-BP具有最高的比表面(624 m2·g-1)和最大的微孔面积(292m2.g-1)。电化学测试结果发现PI-Fe-BP表现出最好的氧还原性能,即具有最高的起始电位0.92V,最大的极限电流密度4.0 mA·cm-2以及最高的单电池功率密度310mW·cm-2。从上述表征结果发现,碳载体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起到模板的作用,随着碳载体比表面的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逐渐增大;催化剂高比表面和孔隙率促进催化剂对氧气的吸附,扩大氧还原反应界面;与此同时,高比表面和大量的孔洞结构使得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位密度,扩大了氧气与活性位点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氧还原性能。为了提高催化剂活性位密度,我们利用熔融盐法制备了自支撑的Fe/N/C催化剂。通过改变熔融盐与前驱体质量比,分别为15:1,25:1和50:1,制备了三种催化剂分别为GNP 151、GNP_25_1和GNP_50_1。电化学表征分析发现,催化剂GNP_50_1在0.65 V-0.75 V的电势范围内观察到强还原峰;催化剂GNP_15_1具有最高的起始电位0.97V。BET表征结果发现,催化剂GNP_50_1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密度,分别为1230.6 m2.g-1和0.67 cm3.g-1;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催化剂GNP_50_1的G峰和D峰的比值IG/ID的比值最大,为1.08。结合表征结果可以发现催化剂的比表面以及微孔数量随着熔融盐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熔融盐催化剂制备过程中起到分子模板作用:前驱体在熔融盐的液相环境中反应并碳化避免了碳材料的团聚。微孔数量的增加使得材料对氧气的吸附能力增强,从而使得催化剂的还原峰逐渐增强,所以GNP_50_1的还原峰最强;拉曼光谱分析发现,随着熔盐比例的提高,石墨化程度降低了,微孔的增加破坏了催化剂的结构完整性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的导电性,所以使得催化剂的起始电位随着熔融盐比例的增大而降低。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电催化 氧还原 非贵金属催化剂 聚酰亚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M91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42
- 1.1 燃料电池概述12-15
- 1.1.1 燃料电池12-13
- 1.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13-15
- 1.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劣势15
- 1.2 阴极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进展15-16
- 1.3 M-Nx/C最新的研究进展16-32
- 1.3.1 非热解型催化剂16-21
- 1.3.2 热解型催化剂21-32
-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意义32-34
- 参考文献34-42
- 第二章 实验药品、仪器及表征方法42-48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42-43
- 2.1.1 实验药品和试剂42-43
- 2.1.2 实验仪器43
- 2.2 催化剂物相表征43-44
- 2.2.1 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43
-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43-44
- 2.2.3 射电子显微镜(TEM)44
- 2.2.4 比表面积和孔分布44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44
- 2.3 半电池表征44-45
- 2.3.1 浆料配置44-45
- 2.3.2 氧还原测试45
- 2.4 单电池表征45-48
- 2.4.1 MEA制备45-46
- 2.4.2 单电池测试46-48
- 第三章 碳载体支撑催化剂氧还原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48-62
- 3.1 引言48-49
- 3.2 实验过程49-50
- 3.3 结果与讨论50-59
- 3.3.1 TEM和XRD表征50-51
- 3.3.2 催化剂BET分析51
- 3.3.3 催化剂电化学性能以及比表面对氧还原性能的影响51-53
- 3.3.4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氧还原性能53
- 3.3.5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催化剂的XRD和XPS表征分析53-56
- 3.3.6 催化剂氧还原催化机理分析56-57
- 3.3.7 本章小结57-59
- 参考文献59-62
- 第四章 自支撑氧还原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62-74
- 4.1 引言62-63
- 4.2 实验过程63-64
- 4.3 结构与讨论64-74
- 4.3.1 GNP系列催化剂的微观形貌表征64-65
- 4.3.2 GNP系列催化剂的XPS以及XRD表征分析65-67
- 4.3.3 GNP系列催化剂的氧还原性能分析67-69
- 4.3.4 GNP系列催化剂的N_2/O_2吸脱附分析69-71
- 4.3.5 GNP系列催化剂拉曼光谱、O_2程序升温脱附以及热重分析71-72
- 4.3.6 GNP系列催化剂单电池性能72-73
- 4.3.7 本章小结73-74
- 参考文献74-77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7-79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9-80
- 致谢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惠娟,陈泽智;车用尾气催化剂催化特性的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0年05期
2 陈泽智,陶建幸,龚惠娟;车用尾气催化剂工作性能的模拟与分析方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1年Z1期
3 王嵩;毛东森;吴贵升;郭晓明;卢冠忠;;铜/氧化锆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6期
4 赵海;张德祥;高晋生;;稀土掺杂铁锰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煤炭转化;2011年04期
5 ;轻油制氢烧结型催化剂降低煅烧温度和催化剂中镍含量初步研究[J];胜利石油化工;1976年03期
6 秦永宁;烃类水蒸汽转化制氢催化剂初步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1978年02期
7 南化公司研究院二室钒催化剂组;美国进口硫酸钒催化剂剖析报告[J];硫酸工业;1979年02期
8 刘金香;高秀英;;热重法用于天然气蒸汽转化催化剂的筛选和还原条件的考察[J];石油化工;1980年07期
9 杨孔章;刘传朴;;氢气脉冲色谱法测定催化剂中镍表面积[J];石油化工;1980年10期
10 李树本;;多组份钼酸盐催化剂丙烯氨氧化性能的研究[J];石油化工;198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鹏;徐显明;郁向民;李方伟;裴皓天;李影辉;;天然气二段蒸汽转化催化剂的分析表征[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汪国军;吴粮华;陈欣;谢在库;;丙烯腈新型催化剂研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郑俊娴;王远洋;;相催化剂微粒聚集分维特征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晓奇;李速延;;变换催化剂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鸿喜;吴君璧;宋美婷;李海涛;亢丽娜;赵永祥;;水热条件下Ni/La_2O_3-SiO_2-Al_2O_3催化剂结构演变[A];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欧阳平;姚金华;陈国需;李华峰;;摩擦催化反应中机械摩擦作用对催化剂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智;黄海兵;张新莉;甄洪鹏;义建军;黄启谷;杨万泰;张明革;高克京;李红明;;高活性TiCl_4/SiO_2/AlEt_3催化剂淤浆聚合制备宽峰分布聚乙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杨述芳;陶若虹;徐树元;任宏俊;;催化剂的壁厚设计与寿命管理[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9 韩哲;张冬菊;李国平;武剑;刘成卜;;Ziegler-Natta催化剂下α-烯烃聚合反应中若干问题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洪景萍;;山梨醇和钌助剂添加对二氧化硅担载钴基催化剂结构及其费托合成性能影响的原位表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覃泽文;催化剂助氢气轻松储存[N];中国能源报;2009年
2 仇国贤;原位晶化催化剂降物耗能耗[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张晓君 萧兵;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功兵;液相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新型钌催化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洋;基于POC和SCR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伍士国;基于CTAB辅助制备的FeMnTiO_x催化剂NH_3-SCR脱硝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曹朋;丁腈橡胶溶液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王芬芬;纤维素催化转化制备乳酸[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秋麟;钛基催化剂催化降解氯苯和二VA英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郭跃萍;电沉积制备非晶态Co基薄膜催化剂硼氢化钠制氢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汤常金;固相法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及其消除CO、NO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孙传智;TiO_2基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环境催化中应用的基础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杜玮辰;负载型加氢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志敏;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镍基和钴基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马茹瑰;CO_2加氢合成甲醇Cu-ZnO-ZrO_2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何贞泉;Cu/γ-Al_2O_3催化剂对HCN的催化水解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新怡;超临界甲醇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催化转移加氢液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陈雅;M41S及SBA-15介孔分子筛固载硅钨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李博;过渡金属复合物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邢婉贞;硅烷偶联剂改性硅胶催化双氧水的Baeyer-Villiger反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郭瑜;负载型铁基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张信莉;Mn改性γ-Fe_2O_3催化剂低温SCR脱硝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孙帅帅;CuO/CeO_2的浸渍法制备及其催化CO氧化性能[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聚酰亚胺高性能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1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