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有机胺诱导合成富氮碳微球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4:00

  本文关键词:有机胺诱导合成富氮碳微球及其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多孔炭材料由于具有发达的孔结构、优异的导电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吸附分离、催化、电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其中,形貌可控的多孔碳微球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微球形成反应机理的研究仍存在空白。本文以不同结构的有机胺为氮源,间苯二酚、甲醛为碳源,在常温常压下通过水相反应合成具有单分散性、可控形貌的富氮聚合物微球,并以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聚合过程的反应机理。制备所得聚合物再经高温碳化得到孔隙丰富的含氮碳微球,同时,考察了这些碳微球在CO2吸附及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提出的有机胺诱导间苯二酚-甲醛聚合是一种简单且通用的合成富氮聚合物的方法。无论所选有机胺(乙二胺、二乙烯三胺、四乙烯五胺、哌嗪、聚乙烯亚胺)的结构是直链、支链还是环状链,都可在常温常压下与间苯二酚-甲醛经聚合反应生成高含氮量、具有球形形貌的聚合物。再经600℃高温碳化后,可以得到比表面积为400-600m2/g、含氮量为6-9 wt.%的微孔碳微球。所制备的碳微球具有较高的CO2吸附量,在0℃时,吸附量可以达到3.5-4 mmol/g,且具有稳定的吸脱附循环性能。系统考察了碳化温度、反应温度、浓度、PEI/R摩尔比都对材料形貌以及结构的影响,最终选取反应温度30℃、浓度3wt.%、PEI/R=1.5、碳化温度为600℃为最佳合成工艺。(2)以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量聚合物水和粒径在反应初期随着时间的变化,并推测了该聚合过程的反应机理。PEI-R-F自组装生成聚合物,经历成核及生长两个过程,随着PEI分子量的增加,最终所得聚合物的粒径减小。动态光散射结果显示在聚合初始过程中,聚合物水和粒径随着时间为先减小再变大,这是由于此过程有两部分反应同时进行:一、聚合物内部物质进一步聚合交联,使得体积收缩;二、溶液中游离的小分子在表面继续聚合使得聚合物粒径变大。制备得到的含氮聚合物均表现为核壳结构,其中,N原子主要集中在聚合物内部。聚合过程的反应机理通过TEM、XPS、EA等表征方法得以验证。(3)为进一步丰富碳微球的空隙结构,对碳微球进行了KOH活化处理,得到一系列高比表面积、高球形度的活化碳微球。研究发现,随着KOH/C质量比的增加,活化得到的碳微球比表面积及孔容都增加明显,当质量比KOH/C=3时,活化碳微球的比表面积可达1980 m2/g,其中以微孔为主,且在273 K下CO2吸附量可达6.0 mmol/g。此外,活化碳微球还可以作为良好的电容器材料。当KOH/C质量比为2和3时所得活化碳微球的容量分别为186 F.g-1和241 F·g-1,且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
【关键词】:聚合物微球 碳微球 反应机理 CO_2吸附 超级电容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27.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文献综述10-24
  • 1.1 引言10-11
  • 1.2 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11-16
  • 1.2.1 气相沉积法11-12
  • 1.2.2 模板法12-14
  • 1.2.3 水热碳化法14
  • 1.2.4 溶胶-凝胶法14-16
  • 1.3 多孔炭材料改性方法16-19
  • 1.3.1 活化法16-17
  • 1.3.2 氮掺杂17-19
  • 1.4 多孔炭材料的应用19-21
  • 1.4.1 超级电容器19-20
  • 1.4.2 吸附领域20
  • 1.4.3 催化领域20-21
  • 1.5 多孔碳微球的研究现状21-22
  • 1.6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22-24
  • 第2章 实验部分24-27
  • 2.1 主要的实验原料24
  • 2.2 主要仪器设备24-25
  • 2.3 分析表征方法25-27
  • 第3章 富氮碳微球的合成工艺及吸附性能考察27-46
  • 3.1 引言27
  • 3.2 实验部分27
  • 3.3 结果与讨论27-45
  • 3.3.1 实验原理27-28
  • 3.3.2 聚合物的微观形貌28-30
  • 3.3.3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30-34
  • 3.3.4 碳微球的形貌与结构表征及CO_2吸附应用34-38
  • 3.3.5 合成工艺对材料形貌与结构的影响38-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PEI合成富氮碳微球的机理研究46-62
  • 4.1 引言46
  • 4.2 实验部分46
  • 4.3 结果与讨论46-61
  • 4.3.1 聚合物的微观形貌46-48
  • 4.3.2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48-52
  • 4.3.3 聚合物反应过程机理探究52-55
  • 4.3.4 碳微球的表征及应用55-61
  • 4.4 本章小结61-62
  • 第5章 碳微球的活化改性及吸附性能与电化学性能考察62-71
  • 5.1 引言62
  • 5.2 实验部分62
  • 5.2.1 活化碳微球的制备62
  • 5.2.2 电容器性能测试62
  • 5.3 结果与讨论62-70
  • 5.3.1 活化碳微球的形貌62-63
  • 5.3.2 活化碳微球的结构表征63-66
  • 5.3.3 活化碳微球的CO_2吸附应用66-67
  • 5.3.4 活化碳微球的电化学应用67-70
  • 5.4 本章小结70-71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1-73
  • 6.1 主要结论71-72
  • 6.2 创新点72
  • 6.3 工作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9
  • 致谢79-80
  • 附录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海燕;任秀丽;孟龙月;韩顺玉;;ZnCl_2活化制备N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CO_2吸附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5年S1期

2 黄维;范同祥;;水热碳化法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4年S1期

3 余正发;王旭珍;刘宁;刘洋;;N掺杂多孔碳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3年04期

4 李强;汪印;余剑;易彬;杨俊;许光文;;物理活化白酒糟制备多孔炭材料[J];新型炭材料;2012年06期

5 刘应亮;谢春林;;孔碳材料制备的研究进展[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年03期

6 陈田;王涛;王道军;赵建庆;丁晓春;吴士超;薛海荣;何建平;;功能化有序介孔碳对重金属离子Cu(Ⅱ)、Cr(Ⅵ)的选择性吸附行为[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12期

7 吕伟;杨全红;康飞宇;;碳质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捕集和分离[J];化工进展;2009年06期

8 赵海霞;朱玉东;李文翠;胡浩权;;RF炭气凝胶孔结构的控制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新型炭材料;2008年04期

9 柯行飞;曹洁明;郑明波;陈勇平;刘劲松;;双模板法合成介孔/大孔二级孔道碳材料[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柳召永;郑经堂;;溶胶-凝胶法制备中孔炭材料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6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有机胺诱导合成富氮碳微球及其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43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4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