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链燃烧法煤层气脱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化学链燃烧法煤层气脱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煤层气中由于混入空气,甲烷含量约为20%-75%,氧气含量约为5%~15%,。在开发和加工过程中,具有爆炸危险等问题存在,通常都将其抽放排空。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引起大气污染,同体积CH4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C02的21倍。煤层气脱氧是利用含氧煤层气的关键步骤,本研究采用化学链燃烧法进行煤层气脱氧。从常用的四种载氧体中,筛选出Cu基载氧体,为了提高其抗烧结能力,采用共沉淀法,将活性组分CuO负载在Al203之上。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制备工艺对载氧体性能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宜的制备工艺条件为:CuO含量:80%,pH:8.0,煅烧温度:600℃,煅烧时间:2小时,并通过XRD、BET、SEM等分析技术手段对载氧体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共沉淀法制备的载氧体中Cu主要以CuO形式存在,载氧体比表面积为39.6928 m2·g-1,经过20次循环,SEM图中未发现烧结现象。在热重分析仪(TGA)中,分别考察了CH4浓度和还原温度对CH4-CuO反应动力学的影响以及02浓度和氧化温度对02-Cu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分别建立了氧化还原动力学方程。载氧体还原动力学:(-RA)=1.53×107exp(-Ea/RT)CCH40.8439载氧体氧化动力学:(一RA)=e6.337CO20.4031在管式炉中分别研究了进口气体流量、气相O2或CH4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煤层气脱氧效果,以及载氧体还原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氧化反应中,进口气体流量、进口气体含氧量都会影响气体的脱氧效果和载氧体的氧化转化率。温度对反应影响较小,但氧化温度控制在250℃,可以有效的防止氧化过程中CuO被还原。当进口气体流量为274.8ml/min、进口O2体积浓度为10%、反应温度为250℃,可以将气体中氧气从10%脱除到2%以下,单位质量载氧体的气体处理能力为:1.1L/g载氧体。在还原反应中,进口气体流量、气体中CH4浓度和反应温度都会影响CuO的还原转化率。在进口流量为91.6ml/min的条件下,比较了不同进口CH4体积浓度,达到90%CuO还原转化率,还原单位质量载氧体所需的还原性气体量和时间。结果表明,还原性气体中CH4浓度越高,载氧体还原越快,气体需求量越小。当CH4体积浓度为50%时,还原单位质量载氧体所需的气体量为0.15L/g载氧体,还原时间仅需5min左右,且出口气体中甲烷浓度没有明显的拖尾现象,可直接循环利用。
【关键词】:煤层气 化学链燃烧法 载氧体 反应速率 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3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9
- 1.2 煤层气简介9-10
- 1.2.1 煤层气的形成及分布9-10
- 1.2.2 煤层气的开采10
- 1.3 煤层气利用10-12
- 1.3.1 煤层气发电10-11
- 1.3.2 煤层气分离提纯甲烷11
- 1.3.3 煤层气催化转化制合成气11
- 1.3.4 煤层气催化燃烧11-12
- 1.4 含氧煤层气的脱氧方法12-15
- 1.4.1 变压吸附法12-13
- 1.4.2 膜分离法13
- 1.4.3 低温液化分离法13
- 1.4.4 催化脱氧法13-14
- 1.4.5 化学吸附14-15
- 1.5 化学链燃烧法15-16
- 1.6 氧载体16-18
- 1.6.1 镍基载氧体16
- 1.6.2 铁基载氧体16-17
- 1.6.3 钙基载氧体17
- 1.6.4 铜基载氧体17-18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18-19
- 第2章 载氧体的筛选与表征19-31
- 2.1 引言19
- 2.2 实验部分19-21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19
- 2.2.2 实验步骤19-20
- 2.2.3 分析方法20-21
- 2.3 结果与讨论21-27
- 2.3.1 载氧体的筛选21-22
- 2.3.2 载氧体制备工艺条件的影响22-27
- 2.4 载氧体表征27-29
- 2.4.1 XRD分析结果27-28
- 2.4.2 BET分析结果28
- 2.4.3 循环稳定性28-29
- 2.5 本章小结29-31
- 第3章 CuO基载氧体还原反应动力学模型31-45
- 3.1 引言31
- 3.2 实验部分31-32
- 3.3 结果讨论32-38
- 3.4 CuO-CH_4动为学模型的建立38-43
- 3.5 本章小结43-45
- 第4章 CuO基载氧体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45-55
- 4.1 引言45
- 4.2 实验部分45
- 4.3 结果与讨论45-50
- 4.4 Cu-O_2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50-54
- 4.5 本章小结54-55
- 第5章 化学链燃烧法煤层气脱氧过程的研究55-66
- 5.1 引言55
- 5.2 实验部分55-56
- 5.3 结果与讨论56-65
- 5.4 本章小结65-66
- 第6章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2
- 致谢72-7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明;;浅谈龙山煤矿煤层气的抽采利用[J];中州煤炭;2009年04期
2 钱小武;袁梅;刘源俊;丁勇;陈文宝;;中国煤层气利用现状浅析[J];煤;2009年06期
3 杨忠红;马婧;;地质勘探过程中煤层气联测氢气方法[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2期
4 孟翠翠;牟文荷;罗新荣;;膜法分离净化煤层气的基础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年05期
5 毛庆国;陈贵峰;谢华;;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发电方案分析[J];中国煤层气;2009年05期
6 毛庆国;陈贵峰;谢华;赵路正;;中国煤层气利用途径[J];洁净煤技术;2009年04期
7 杨渊;刘登云;;松藻矿区煤层气利用及环境效果评价[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4期
8 李志凯;秦张峰;吴志伟;赵建涛;李树娜;董梅;樊卫斌;王建国;;煤层气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开发进展[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07期
9 殷勤财;潘鑫原;;煤层气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煤炭经济研究;2013年08期
10 张文辉,张建敏,逄进;中国煤层气加工利用发展趋势分析[J];洁净煤技术;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丽霞;李震;;煤层气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和环境效益[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傅永帅;;用压力恢复曲线分析煤层气渗流性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3 郭景林;杜金山;;低浓度煤层气商业利用浅析[A];2006年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廖炯;成雪清;古共伟;江汉军;;含氧煤层气利用工业化技术[A];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耀壮;廖炯;郑珩;赵英;马磊;雷菊梅;;煤层气分离提浓技术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天然气(含煤层气/煤制天然气)产业及系统管网建设发展论坛报告文集[C];2010年
6 张国营;何辉;兰显安;王信;史忠强;周建军;闫义忠;郭建宏;张辉;乔静;;科学利用煤层气 促进节能减排 提高资源利用率[A];2008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9年
7 董永师;;晋城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探讨[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国;贵州煤层气利用量今年将达1亿立方米[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李强;煤层气利用产业化前景看好[N];中国矿业报;2007年
3 瞿剑;煤层气利用产业化政策优惠前景看好[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李强;李毅中:煤层气利用产业化前景看好[N];经理日报;2007年
5 倪兵;煤层气年底入沈[N];沈阳日报;2007年
6 李丽静;河南明年抽30%煤层气,“杀手”这回真成了宝[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王永群;安徽三项措施加速煤层气开采[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宋健邋李海珍;河南安阳:政协建议催生首座煤层气发电站[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董雅俊;煤层气应用亟待拓展新领域[N];中国化工报;2009年
10 吴宝珠;中外专家聚滇研讨煤层气[N];中国矿业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钢;化学链燃烧法煤层气脱氧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谢传金;加热煤矸石用于煤层气脱氧的工艺及动力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化学链燃烧法煤层气脱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6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