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生态多孔混凝土孔隙结构与植被生长规律的结构相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8 17:57
  生态多孔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及其特征直接影响植物根茎的生长空间、生长路径,决定其根系是否能够透过生态多孔混凝土板并伸入基层土壤,对植物的生长规律、生存周期及寿命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生态多孔混凝土骨料的级配特征,结合孔隙率、等效孔径、平面孔隙率以及断面分形维数等孔隙结构特征,探索了生态多孔混凝土孔隙结构与植被根系结构相容性的表征方法及其植生性能的评价指标,研究了生态多孔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与透水性能、植生性能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植被的种植工艺。研究生态多孔混凝土的孔隙结构与植物生长规律的结构相容性对完善生态多孔混凝土的制备技术体系、指导植被种植以及推动生态多孔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生态多孔混凝土的堆积模型可用“垛密理论”描述。基于垛密理论,提出了生态多孔混凝土的成型方法,构建了生态多孔混凝土模型的基本单元模型,并推导出由单一粒径骨料组成的五面体单元模型构成的生态多孔混凝土的空隙率计算公式;(2)基于相对动弹模量,定量表征出生态多孔混凝土的冻融损伤评价参数即冻融损伤变量DF,并导出了粉煤灰掺量分别为0%、10%、20%时,冻融损伤变量DF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函...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生态多孔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生态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现状
        1.2.2 生态多孔混凝土透水性能研究现状
        1.2.3 生态多孔混凝土降碱技术研究现状
        1.2.4 生态多孔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5 生态多孔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6 生态多孔混凝土与植被的结构相容性研究现状
        1.2.7 生态多孔混凝土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粗骨料级配特征研究
        1.3.2 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1.3.3 孔隙结构与植被的结构相容性研究
        1.3.4 植被种植工艺及其生长规律研究
        1.3.5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2 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相结合
2 原材料性能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2.1.1 水泥
        2.1.2 粗骨料
        2.1.3 外加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流动性能测试
        2.2.2 力学性能测试
        2.2.3 孔隙特征测试
        2.2.4 透砂系数测试
        2.2.5 土壤碱度测试
    2.3 小结
3 生态多孔混凝土制备技术与基本性能研究
    3.1 普通混凝土骨料级配理论分析
        3.1.1 骨料堆积理论
        3.1.2 骨料级配理论
    3.2 生态多孔混凝土级配理论分析
        3.2.1 骨料堆积理论
        3.2.2 骨料级配理论
    3.3 生态多孔混凝土制备技术
        3.3.1 配合比设计
        3.3.2 制备技术
    3.4 生态多孔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抗冻融耐久性
        3.4.1 单轴抗压强度
        3.4.2 抗折强度
        3.4.3 抗冻融耐久性
    3.5 小结
4 EPC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透水性能相互关系研究
    4.1 孔隙结构特征
        4.1.1 开口孔隙率
        4.1.2 等效孔径
        4.1.3 分形维数
    4.2 透水系数
    4.3 透水性能与孔隙结构特征相互关系研究
    4.4 小结
5 EPC孔隙结构与植被的结构相容性研究
    5.1 孔隙结构与植被的结构相容性
    5.2 植生性能与孔隙结构特征相互关系
    5.3 植生性能与透水性能相互关系
    5.4 生态多孔混凝土宏观性能与分形维数相互关系
    5.5 小结
6 EPC植被生长规律与植被种植工艺研究
    6.1 植被品种选择
    6.2 植被播种
    6.3 植被生长状况分析
        6.3.1 植被高度生长规律
        6.3.2 植被生长密度变化规律
        6.3.3 土壤碱度监测
    6.4 植被种植工艺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38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738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e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