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24 17:33
  本文使用矿粉等质量替代部分水泥制成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对混凝土进行了立方体抗压试验、清水冻融循环试验、5%Na2SO4盐蚀-冻融循环耦合试验,研究混凝土的宏观力学和耐久性能,同时借助气泡间距分析仪、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仪、能谱分析仪,分析混凝土的微观变化规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将混凝土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与微观分析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混凝土力学试验和微观试验研究表明:适量矿粉的掺入能够改善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矿粉掺量小于15%时,混凝土力学性能随掺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矿粉掺量大于15%时,混凝土力学性能随掺量的增大呈减小趋势,矿粉掺量15%时,混凝土力学性能最优。适量矿粉的掺入使混凝土内部结构更加致密。(2)通过混凝土清水冻融循环试验和微观试验研究表明:适量矿粉的掺入能改善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的抗清水冻融耐久性能,用相对动弹性模量指标来测评混凝土抗清水冻融耐久性更加精准。矿粉掺量小于10%时,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提高,反之,抗冻耐久性降低,矿粉掺量为5%时,混凝土抗冻性能最优。增加硬化气泡弦长小于240μm的气泡数量可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从...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粉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轻骨料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矿渣粉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1.2.5 混凝土冻融循环耐久性研究现状
        1.2.6 混凝土盐蚀-冻融循环耐久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和方案
    2.1 试验材料
        2.1.1 水泥
        2.1.2 天然浮石粗骨料
        2.1.3 细骨料
        2.1.4 矿渣粉
        2.1.5 废旧轮胎橡胶粉
        2.1.6 减水剂
        2.1.7 试验用水
    2.2 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 试件制作及养护
    2.4 试验方法
        2.4.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4.2 冻融循环试验
        2.4.3 气泡间距试验
        2.4.4 环境扫描电镜试验
        2.4.5 核磁共振试验
3 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核磁共振孔隙分析
        3.2.1 核磁共振T2谱分布
        3.2.2 核磁共振谱面积分析
    3.3 环境扫描电镜分析
    3.4 孔结构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的冻融循环耐久性试验研究
    4.1 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的冻融循环耐久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1.1 质量损失率结果与分析
        4.1.2 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结果与分析
    4.2 硬化混凝土气泡结构试验分析
    4.3 核磁共振试验分析
        4.3.1 核磁共振的孔隙特征参数分析
        4.3.2 核磁共振T2谱分析
        4.3.3 孔隙演变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的盐蚀-冻融循环耐久性试验研究
    5.1 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的盐蚀-冻融循环耐久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5.1.1 质量损失率结果与分析
        5.1.2 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结果与分析
    5.2 核磁共振试验分析
        5.2.1 核磁共振的孔隙特征参数分析
        5.2.2 核磁共振T2谱分析
        5.2.3 孔隙半径分布
        5.2.4 孔隙演变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下矿渣-胶粉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研究
    6.1 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
        6.1.1 灰色系统理论
        6.1.2 灰色关联分析
    6.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下孔隙特征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6.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下孔隙特征对清水冻融损伤度的影响分析
    6.4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下孔隙特征对盐蚀-冻融损伤度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48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848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b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