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Au系列纳米晶玻璃的制备及其三阶非线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含Au系列纳米晶玻璃的制备及其三阶非线性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溶胶-凝胶 Au纳米晶 钠硼硅玻璃 双金属 Z扫描 三阶非线性
【摘要】:金属纳米颗粒复合材料不仅在纳米技术、生物、催化科学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由于其优异的线性及非线性特性,目前其在非线性光学领域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尤其是光学透过好的块体纳米复合材料,在非线性光电器件方面表现出诱人的前景。本文的工作是结合溶胶-凝胶(Sol-gel)与氧化还原气氛控制热处理工艺,制备了一系列含金(Au)、金属氧化物(NiO)、双金属纳米颗粒(如Au/Ni、Au/Cu)掺杂的钠硼硅(Na_2O-B_2O_3-SiO_2)玻璃,并对这些纳米玻璃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溶胶-凝胶和气氛控制的方法合成了Au纳米颗粒掺杂的块体、透明的钠硼硅玻璃。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收集了样品在烧结过程中的表面基团变化信息。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玻璃中金纳米晶的微观结构特点。同时,我们用Z扫描(Z-scan)技术研究了玻璃在800 nm波长处,单脉冲能量为1μJ,脉冲持续时间190 fs,重复频率为20 Hz条件下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该玻璃显示出非线性饱和吸收和自聚焦的非线性折射行为,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率χ~((3))约为1.7×10~(-14) esu。2.通过溶胶-凝胶和氧化还原气氛控制热处理的方法合成了含贵金属-过渡金属双金属元素的Au/NiO及Au/Ni纳米颗粒掺杂的钠硼硅玻璃。采用XRD,TEM和HRTEM分析了纳米颗粒在玻璃中的微观结构,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掺杂元素的价态信息。发现在氧化(O_2)和还原(H_2)条件下都能形成Au纳米颗粒,但含Ni纳米晶却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价态信息。两种玻璃样品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是用Z-scan技术(800 nm,190 fs,1μJ,20 Hz)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种玻璃分别表现出相反的非线性吸收,以及相似的自聚焦的非线性折射行为,非线性光学极化率χ(3)分别为2.6×10~(-14)和8.7×10~(-13) esu。3.通过溶胶-凝胶和不同时间的还原气氛控制热处理的方法合成了双金属元素Au/Cu纳米颗粒掺杂的红色透明的钠硼硅玻璃。采用XRD,TEM和HRTEM分析了纳米颗粒在玻璃中的微观结构,用XPS分析了Au和Cu元素的价态信息。同时,我们用Z-scan技术(800 nm,190 fs,1μJ,20Hz)研究了玻璃样品在波长800 nm处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玻璃样品均表现出反饱和吸收的非线性吸收和自聚焦的非线性折射行为。最大的非线性光学极化率χ~((3))为5.4×10~(-14) esu。
【关键词】:溶胶-凝胶 Au纳米晶 钠硼硅玻璃 双金属 Z扫描 三阶非线性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8
- 1.1 非线性光学的研究意义12
- 1.2 非线性光学的发展12-13
- 1.3 非线性光学的理论概述13-14
- 1.4 三阶非线性光学的测试方法14-17
- 1.4.1 简并四波混频法14
- 1.4.2 光克尔效应14-15
- 1.4.3 Z-扫描法15-17
- 1.5 纳米材料的非线性研究进展17-23
- 1.5.1 含Au纳米材料的非线性研究现状17-20
- 1.5.2 含双纳米颗粒材料的非线性研究现状20-23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23-28
- 第二章 Au纳米颗粒钠硼硅玻璃的制备和三阶光学非线性研究28-42
- 2.1 引言28-29
- 2.2 实验内容29-33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29-31
- 2.2.2 实验步骤31-33
- 2.3 表征33-40
- 2.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33-34
- 2.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34-35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35-36
- 2.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36-37
- 2.3.5 三阶光学非线性(Z-scan)分析37-40
- 2.4 小节40-42
- 第三章 含Au,Ni纳米颗粒钠硼硅玻璃的制备和三阶光学非线性的研究42-56
- 3.1 引言42-43
- 3.2 实验内容43-46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43-44
- 3.2.2 实验步骤44-46
- 3.3 表征46-54
- 3.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46-48
- 3.3.2 透射电子显微镜(XRD)分析48-50
-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XPS)分析50-51
- 3.3.4 三阶光学非线性(Z-scan)分析51-54
- 3.4 小结54-56
- 第四章 含Au,,Cu纳米颗粒钠硼硅玻璃的制备和三阶非线性研究56-68
- 4.1 引言56-57
- 4.2 实验内容57-60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57-58
- 4.2.2 实验步骤58-60
- 4.3 表征60-67
- 4.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60-62
- 4.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62
-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XPS)分析62-63
- 4.3.4 三阶光学非线性(Z-scan)分析63-67
- 4.4 小结67-6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8-72
- 5.1 结论68-69
- 5.2 未来的工作方向69-72
- 参考文献72-86
- 致谢86-88
-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88-90
- 参与科研项目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三华;徐英明;张柏林;;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在Au(111)电极上的共吸附[J];分析化学;2009年11期
2 宁远涛;;Au与Au合金材料近年的发展与进步[J];贵金属;2007年02期
3 方芳,王英,张效岩,张亚非;Au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中的电导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4 翟秋阁;司学芝;李海军;马万山;;硫氰酸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水体系浮选分离Au(Ⅲ)的研究[J];光谱实验室;2011年01期
5 崔梦楠;杨晓宁;;超临界CO_2中表面钝化Au纳米粒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6 贾美林,李常艳,胡瑞生,沈岳年;负载型Au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1期
7 张冬柏,齐利民,程虎民,马季铭;液晶模板法制备Au纳米线[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8 黄杉生,殷月芬,王柯敏,何晓晓,钟桐生;基于Au纳米通道膜的生物分离新方法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2期
9 矫玉秋;赵昆;;双核Au配合物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J];光学技术;2008年S1期
10 潘路;王凤武;张祖德;;盐酸胍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Au(I)[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刁鹏;侯群超;张琦;;Au纳米粒子在微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区域化组装[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林莉莉;裴祖奎;汪宏;谢兆雄;;方酸在Au(111)面上的自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林菊芳;蒋励;王玫;刘荣;温中伟;鹿心鑫;朱通华;;Au活化箔在组合材料上活化反应率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刘佩芳;陶芝勇;;电沉积Au和Pt纳米颗粒对外球反应的粒度效应[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姜婷婷;王威;李振宇;王兆杰;王策;;聚吡咯/二氧化钛/Au纳米纤维在室温下检测低浓度氨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吴畅书;蓝可;孟续军;;Au材料辐射烧蚀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张光华;孙昌梅;曲荣君;张盈;;聚苯乙烯负载氨基甘油对水中Au(Ⅲ)的吸附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夏慧娟;孔凡红;张军;王淑荣;吴世华;;Au掺杂的WO_3的气敏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李影;金超;祖连海;秦瑶;杨金虎;;超长Au纳米线的简单快速合成及其过氧化氢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10 王涛;徐琳;寿恒;寇元;;可溶性Au纳米粒子催化一氧化碳氧化[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通讯员 陈铩〈藿
本文编号:767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76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