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年
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
金裕范
【摘要】:普洱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Linn.) var. assamiea (Masters) Kitmaura]为原料,经特殊后发酵下艺加工而成的我国特种茶,口感滑嫩,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抑菌、助消化、解毒等多种保健功效,且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被公认为绿色保健食品饮料。普洱茶主产云南,在贵州、广西、福建、广东和海南也有分布,以云南的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为原产地。随着普洱茶产业的兴旺,普洱茶的市场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不同产地、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普洱茶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普洱茶市场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本论文在对现有普洱茶产地和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别选择了红河、西双版纳、大理下关、思茅、临沧等五个不同产地、同一储存年限(3年)、同一加工工艺(熟)的普洱茶,储存时间为1年和3年的同一产地(红河)、同一加工工艺(生)的普洱茶,及同一产地(红河)、同一储存年限(3年)的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比较研究了其总黄酮、总多糖、代表性活性组分等化学组成的差异,同时比较了其抗氧化、抗真菌、降血脂等药理活性的差异,以确定不同产地、不同储存年限及不同加工工艺对普洱茶质量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随着普洱茶市场的扩张,普洱茶的产地也向原产地周边延伸。目前,红河、西双版纳、大理、思茅、临沧等地均有大面积的普洱茶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普洱茶已远销港、澳、台、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并已形成了吉幸、大益、六大茶山等多个知名品牌。但目前普洱茶市场存在以次充好、以新充旧、假冒名牌、蒙骗顾客等多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从理论角度阐明不同产地、不同储存年限及不同加工工艺对普洱茶质量的影响已迫在眉睫。 2.选择红河、西双版纳、大理下关、思茅、临沧5个不同产地普洱茶,采用NaNO2-Al(NO3)3(?)去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总多糖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咖啡因及(+)儿茶素含量,结果发现红河产普洱茶总多糖含量最低,为4.33%,而咖啡因和(+)儿茶素含量最高,分别为37.66 mg/g和0.49 mg/g;西双版纳产普洱茶总黄酮含量最高为5.94%;大理下关产普洱茶总多糖和没食子酸含量最高,分别为6.18%和15.12 mg/g;思茅产普洱茶总黄酮、咖啡因、没食子酸及(+)儿茶素含量均为最低,分别为2.93%、24.76 mg/g、2.78 mg/g和0.49 mg/g;临沧产普洱茶各项指标含量均居中。采用DPPH法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发现不同产地来源普洱茶存在一定差异,大理下关普洱茶西双版纳普洱茶临沧普洱茶红河普洱茶思茅普洱茶。采用MIC法比较抗真菌活性,发现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大理下关产普洱茶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谱较广,思茅和临沧产普洱茶几无抗真菌活性,而红河和西双版纳产普洱茶抗真菌活性居中。采用高脂饲料饲喂小鼠高血脂模型,比较降血脂活性,发现其降血脂活性相当。虽然活性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多种药理活性基本相当,本论文认为红河、西双版纳、大理下关、思茅、临沧产3年熟普洱茶质量相当。 3.选择红河产储存1年的生普洱茶与储存3年的生普洱茶,采用NaNO2-Al(NO3)3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总多糖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咖啡因及(+)儿茶素含量,结果发现储存3年的普洱茶较储存1年的普洱茶除总黄酮含量显著升高外,总多糖、咖啡因和(+)几茶素含量均降低,而没食子酸含量两者相当。采用DPPH i去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发现储存1年的普洱茶DPPH清除能力比储存3年的普洱茶强。采用MIC法比较抗真菌活性,发现发现两者对白色念珠菌和烟草疫霉菌均无抑菌活性,对小麦赤霉菌的抑菌活性相当,对番茄灰霉疫病菌的抑菌活性储存1年的普洱茶略强于储存3年的普洱茶。采用高脂饲料饲喂小鼠高血脂模型,比较降血脂活性,发现两者降血脂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但储存3年的普洱茶在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储存1年的普洱茶。在储存过程中,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储存年限的延长,总黄酮含量升高,总多糖及咖啡因、(+)儿茶素等活性成分含量降低,也有部分成分如没食子酸含量变化不明显。由于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其药理活性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储存年限的延长,抗氧化活性降低,而降血脂活性升高。 4.选择红河产储存3年的生普洱茶与储存3年的熟普洱茶,采用NaNO2-Al(NO3)3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总多糖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咖啡因及(+)儿茶素含量,结果发现熟普洱茶与生普洱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配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经渥堆发酵后,熟普洱茶与生普洱茶相比,总多糖与没食子酸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而总黄酮与(+)儿茶素含量显著降低。采用DPPH法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发现生普洱茶DPPH清除能力显著强于比熟普洱茶。采用MIC法比较抗真菌活性,发现熟普洱茶的抑菌活性和抑菌谱均强于生普洱茶。采用高脂饲料饲喂小鼠高血脂模型,比较降血脂活性,发现两者降血脂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但熟普洱茶在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均优于生普洱茶。 5.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比较了5种不同产地来源、2种不同储存年限及2种不同加工工艺的普洱茶红外吸收光谱的差异,发现不同来源普洱茶红外指纹光谱存在一定差异,可通过特制区域和特制吸收的分析,判定普洱茶的产地、储存年限及加工工艺等信息,在普洱茶的质量监督方面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具体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采用产地调研和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获得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2)采用多种化学分析手段和多种药理模型相结合的手段,对不同产地、不同储存年限、不同加工工艺对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系统评价了各因子对普洱茶质量的影响;(3)本论文的结果和数据,将为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284;R28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李俊凯;张莉萍;杜铁钢;方祖凯;;普洱茶醇提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2 何国藩;林月婵;;广东普洱茶沤堆过程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变化及其饮效[J];中国茶叶;1986年05期
3 何国藩;林月婵;;普洱茶色素类物质及其在沤堆过程中的变化[J];中国茶叶;1987年04期
4 刘勤晋;龚正礼;钟颜麟;;黑茶香味成分的分离鉴定[J];中国茶叶;1992年04期
5 韩泳平,向永臣,肖丹,叶利民,陈聪;甘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6 万丽,张加雄,陈芳,代根;用脂肪乳剂建立小鼠高脂血症模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王怡林;杨群;;普洱茶(熟茶)的FTIR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8 王丁刚,陈国华,王淑如;茶叶多糖的降血糖、抗炎及碳粒廓清作用[J];茶叶科学;1991年02期
9 罗龙新,吴小崇,邓余良,傅尚文;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茶叶科学;1998年01期
10 龚淑英,周树红;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萧明熙;林兰砡;刘张惠泉;洪陶玉;孙璐西;;茶之降血脂与除口臭功效[A];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胡美英;梁明达;贾伟;;癌细胞核仁在抗癌作用时的变化[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庆妍;两株红树植物内生真菌代谢物及抗菌、抗肿瘤活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揭国良;普洱茶抗氧化作用及减肥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海鹏;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安玮;杜方岭;徐同成;王文亮;;辐照对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2 韩为;王键;;益气活血化痰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葡萄糖转运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3 吴春香;申万坤;;地肤子醇提物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4 周莉萍;;高纯度正丁醚及其杂质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1期
5 杨洪元;;六堡茶人工接种发酵工艺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3期
6 赵龙飞;徐亚军;;云南名优茶品质形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7 孙慕芳;袁丁;王在群;胡大军;李跃伟;;信阳毛尖茶多糖微波提取工艺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8 孙慕芳;袁丁;刘建军;;茶叶复合多糖提纯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9 董基;;从茶叶中提取茶色素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10 刘康莲;聂开敏;杨再波;钟才宁;毛海立;孙成斌;;姜黄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长江;万鹏;;近红外检测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慧;夏天;韩冰;;两种药物型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岚;李庆华;葛红娟;温武略;;酸浆宿萼总黄酮体外抗氧化作用初探[A];2010植物提取物与营养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崔宏春;余继忠;周铁锋;黄海涛;张建勇;江和源;江用文;;茶多糖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5 赵仁亮;谢娇枚;黄建安;朱旗;;黑茶的作用及其饮料开发的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谭新东;;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优势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7 余志;石玉涛;倪德江;;酶法修饰绿茶多糖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活性影响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8 张灵枝;陈维信;王登良;谭新东;郭剑英;;不同发酵程度普洱茶体外抗氧化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9 李宝才;龚加顺;张惠芬;李忠;;腐植酸与普洱茶茶色素[A];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姜劲挺;;腰腿痛胶囊对髓核移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背根节及坐骨神经中SP和CGRP影响的实验研究[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丰富;瑞舒伐他汀对兔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延妮;珠子参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江筠;莲藕中抗氧化成分的抗HIV-1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宗惠;活血补肾法调控慢性盆腔炎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及粘连相关指标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周金玲;脂肪酸合成酶(FAS)在大鼠子宫、乳腺组织的表达及与雌激素关系的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6 陈丛瑾;香椿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秋平;油茶蒲减肥降脂功能因子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晓鹃;糖皮质激素影响肉仔鸡骨骼肌脂肪代谢的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孙晓红;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及主要病原真菌检测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逢春;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及药用植物羊蹄品质生态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平;鲢体内土腥味物质鉴定及分析方法与脱除技术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鲍晓华;普洱茶贮藏年限的品质变化及种类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建;不同因素对老青砖毛茶品质形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维涛;分叉型气管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5 吴菁箐;充氧辐照快速陈化新工艺对六堡茶品质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玲琴;双蛋白乳和大豆多肽的研制及营养功能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周胜男;马铃薯中酚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及检测方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晓慧;山东黄茶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魏威;绿茶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温媛媛;山茱萸中熊果酸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伶,金勇丰,朱成钢,张耀洲;JNK/MAPK途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4期
2 方朝晖,崔宜武,牛云飞,谌曦,周舒萍;茶色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04期
3 王伟华;韩占江;陈晓静;;普洱茶茶多糖的提取及其含量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周增志;周斌星;王燕;;普洱茶茶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5 商永嘉,顾家山,胡继萍,王修然,李蜀萍;氯乙酰氯的合成与气相色谱分析方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倪鸿昌,李俊;高血脂症实验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4年06期
7 韩瑞英;达美康、美多巴和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合并帕金森综合征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8 孟楣,方金宏,周建理;亳州3种引种药材气相色谱研究初报[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方朝晖,崔宜武,陈晓雯,陈双萍;茶色素对大鼠 D-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潘启超;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癌症;199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坤波;茶黄素形成的生化调控和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
2 吕海鹏;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荣;;普洱歌谣[J];饮食科学;2010年06期
2 牛广财,朱丹;马齿苋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3 陈业高,王红艳;金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08期
4 吴丽花,朴惠善,韩春姬;轮叶党参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年10期
5 周辉;卢向阳;田云;黄成江;;芹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6年01期
6 戴建子;张志豪;唐蕾;林婉贞;叶毅芳;;山茱萸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6年02期
7 吴妮妮;李雪华;;龙眼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6年03期
8 丁丽丽;施松善;崔健;王顺春;王峥涛;;麻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6年20期
9 曹春泉;孙隆儒;;三叶鬼针草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6年12期
10 王开金;陈列忠;俞晓平;;一枝黄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辉;;专业茶人预测普洱茶未来五年走势[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2 壹赵子;;天堂杭州流行冬饮普洱茶[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3 勾昆;;普洱茶热百业兴[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4 卢祺义;;引导“普洱茶热”理性发展[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5 王学军;;苗药木瓜的研究进展[A];2003全国苗医药学术研讨会特辑[C];2003年
6 蒋爱品;;浅淡中成药质量与化学成分[A];全国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4年
7 倪艳;卢方晋;郝旭亮;李先荣;;还阳参化学成分的研究[A];中药化学研究与药物创新——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罗小敏;陈建真;;党参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A];中药化学研究与药物创新——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立立;仲英;;瓦松属植物的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10 席旭东;尹红芳;晋小军;何尤;;施肥对宽叶羌活化学成分的影响[A];中药药效提高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李晓蓉;[N];中国档案报;2011年
2 七彩佳园;[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3 张明春;[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4 普洱市文物管理所 黄桂枢;[N];云南日报;2010年
5 樊前锋;[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执行:本报记者 喻波 林巧;[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7 记者 赵汝碧;[N];云南日报;2011年
8 李润林 实习生 刘永铭 赵燕霞;[N];云南政协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乔文心;[N];青岛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静;[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裕范;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于德红;黄芪化学成分及其对神经细胞保护活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英平;玉米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4 王延年;沙漠嘎种子化学成分及质量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王力生;苦玄参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马挺军;土贝母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翟延君;水红花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8 刘军民;沉香(白木香)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郑清明;元宝草及同属植物的生药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刘利;桑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秀;外源氨基酸和糖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春艳;普洱茶抑制膳食脂肪吸收功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彭强;普洱茶产业发展中的若干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周燕;普洱茶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云南大学;2010年
5 胡雪婷;普洱茶毒理学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方成刚;普洱茶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胡雪婷;普洱茶毒理学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戴月;普洱茶企业价值链构建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黄婷;中国普洱茶出口日本的品牌营销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付秀娟;普洱茶发酵优势微生物、酶与主要功能物质关系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7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