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

发布时间:2016-07-29 15:04

  本文关键词: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年

普洱熟茶后发酵过程细菌多样性的16S rRNA基因文库研究

赵明  马燕  张冬莲  苏小琴  

【摘要】:普洱熟茶是云南地理标志产品,微生物在其品质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已有基于纯培养的研究未能完全揭示普洱熟茶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尤其是对发酵过程细菌的种类研究较少。本文应用16S RNA基因文库技术,研究了1次普洱熟茶发酵过程细菌群落的结构与动态变化。建立了发酵原料(LD-0)、5天(LD-5)、10天(LD-10)、15天(LD-15)和20天(LD-20)发酵样品的5个克隆文库,每个文库挑选克隆子测序分别获得115-174序列,共747个序列。经分析按97%的相似性,每个文库分别归于4-20单一的可操作的分类学单位(OTUs)。经序RDP Naive Bayesianr RNA Classifier Version 2.5检索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鉴定发现这些OTUs属于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 and Proteobacteria4个门,进一步分为Alcaligenaceae,Bacillaceae,Enterobacteriaceae等10个纲。Enterobacteriaceae是原料、5天发酵样和10天发酵样的优势菌;随着发酵进行,温度升高为40–60℃,Bacillaceae成为优势菌。有趣的是我们发现15天发酵样和20天发酵样的优势菌为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coagulans),该菌是一种经FDA认证的公认安全的耐热益生菌。研究提示今后可以人工接种B.coagulans发酵普洱茶,生产含有益生菌的普洱熟茶。

【作者单位】:
【分类号】:TS272.59
【正文快照】:

1引言普洱茶(Pu-erh tea)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经潮水、渥堆、陈化及干燥工序精制而成的后发酵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分为普洱茶生茶和熟茶两种类型。生茶外形匀整,色泽黄绿,香气清香,滋味苦涩回甘,色泽橙黄透亮。熟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龙新,吴小崇,邓余良,傅尚文;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茶叶科学;1998年01期

2 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宋姗,安文杰;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J];茶叶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元;;六堡茶人工接种发酵工艺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3期

2 袁祖丽;刘秀敏;李华鑫;孙晓楠;;应用于茶学领域的植物生物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3 许波;洪涛;唐湘华;慕跃林;黄遵锡;;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4 赵素芬;刘晓艳;;西湖龙井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5 张杨;薛晓霆;;酸茶品质分析与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2期

6 曹冠华;邵宛芳;杨柳霞;袁唯;赵远燕;丁建平;;添加发酵剂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温度及主要成分变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闫列娟;肖斌;索罗丹;马小雪;肖霄;;陕南黑毛茶加工工艺研究[J];北方园艺;2012年10期

8 周红杰,秘鸣,韩俊,李家华,艾田;普洱茶的功效及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茶叶;2003年02期

9 骆锐;邵宛芳;;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探讨[J];茶叶;2006年02期

10 东方;揭国良;陈飞;何普明;;普洱茶与红茶的抗氧化特性比较研究[J];茶叶;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龚加顺;胡小静;彭春秀;周红杰;;普洱茶及其原料多糖分子组成及光谱学特性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2 张灵枝;陈维信;王登良;谭新东;郭剑英;;不同发酵程度普洱茶体外抗氧化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3 李宝才;龚加顺;张惠芬;李忠;;腐植酸与普洱茶茶色素[A];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梁名志;;普洱茶渥堆工序的研究现状[A];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陈文品;刘勤晋;白文祥;李清泽;;普洱茶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思佳;李亚莉;史佳;;普洱茶发酵中微生物及酶系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裕范;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张冬英;普洱茶降糖降脂活性成分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3 揭国良;普洱茶抗氧化作用及减肥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廖勇诚;龙井绿茶饮料中香气化合物及其与基质的相互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晓华;普洱茶贮藏年限的品质变化及种类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建;不同因素对老青砖毛茶品质形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菁箐;充氧辐照快速陈化新工艺对六堡茶品质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黄庆瑞;广西六堡茶新产品创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林长欣;普洱茶中的风味成分及微生物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6 蒙肖虹;普洱茶快速发酵工艺及品质监测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伟宏;雪莲果叶发酵工艺及其药理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文明;普洱茶高温发酵过程中高温菌的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文杰宇;茯砖茶“发花”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齐兰兰;康砖茶渥椎中酶活性变化及其对品质成分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何国藩;林月婵;;广东普洱茶沤堆过程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变化及其饮效[J];中国茶叶;1986年05期

2 罗龙新,吴小崇,傅尚文;不同产地普洱茶品质风格的比较[J];中国茶叶;1995年05期

3 何国藩,林月婵,徐福祥;广东普洱茶渥堆中细胞组织的显微变化及微生物分析[J];茶叶科学;1987年02期

4 罗龙新,吴小崇,邓余良,傅尚文;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茶叶科学;1998年01期

5 龚淑英,周树红;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2年01期

6 徐仲溪,王坤波;茶多糖化学及生物活性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4年02期

7 周红杰,李家华,赵龙飞,韩俊,杨行吉,杨伟,吴新庄;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4年03期

8 徐福建,陈洪章,李佐虎;固态发酵工程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2002年01期

9 刘勤晋;伊奈和夫;;普洱茶香味成分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桂枢;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J];农业考古;1995年02期

2 黄艳玲;普洱茶[J];中国保健营养;2004年04期

3 罗龙新,吴小崇,傅尚文;不同产地普洱茶品质风格的比较[J];中国茶叶;1995年05期

4 黄桂枢;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在国内外的反响与思考[J];农业考古;1996年02期

5 杨兴能;清朝时期云南的普洱贡茶[J];中国茶叶;1999年04期

6 杨名;珍藏普洱结茶缘——再访番禺林荣坤先生[J];广东茶业;2002年Z1期

7 苏芳华;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J];中国茶叶;2005年01期

8 黄桂枢;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巡礼[J];农业考古;1995年04期

9 黄桂枢;第五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暨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考古;2001年02期

10 黄桂枢;论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J];农业考古;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伟光;游文龙;游文新;黄之镨;刘玉清;;普洱养生茶的研究与开发[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2 白华;;专家谈普洱热利弊[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3 陈文品;刘勤晋;白文祥;李清泽;;普洱茶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汪洋;;云南普洱地区活动走滑断裂与块体旋转运动[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李勇;;用行星地球地震预警系统考察云南普洱的6.4级地震[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蔡建华;;普洱农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刍议[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义贤;;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在《普洱茶艺》课程中的教学探索[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杨国顺;;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农民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普洱市思茅区思茅镇菜园新村为例[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陈文品;许玫;罗现均;;蒸汽杀菌工序对普洱熟茶陈化品质的影响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10 鲁勇;;普洱新型农民培训与农业产业化发展[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荻;[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李桂林;[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3 胡学鸣;[N];云南日报;2000年

4 木言;[N];中国建材报;2010年

5 李汉勇 瞿姝宁;[N];云南日报;2011年

6 记者 王如龙;[N];云南政协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严钰 实习生 陈冰琳 苏志广;[N];民营经济报;2005年

8 廖义荣;[N];云南经济日报;2004年

9 廖义荣;[N];云南经济日报;2004年

10 记者 李汉勇 通讯员 毕丹;[N];云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本军;震动与回响[D];云南大学;1999年

2 冯絮影;发酵过程混合建模及带动态补偿的非线性预测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3 赵利强;发酵过程智能测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4 余方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筛选及转移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泽建;宏观和微观代谢分析相结合的系统生物过程研究—维生素B_(12)发酵过程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崔蕾;2-KGA工业发酵过程关键变量预报及补料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安莉;发酵过程生物量软测量建模专家系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8 唐祥海;亚历山大藻分子鉴定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米钰;重组菌生产类人胶原蛋白发酵过程建模与控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王元忠;PNRC在核仁的定位、功能及其剪接变异体的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华;普洱茶调节血脂功能评价及其生化机理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2 王艳丽;普洱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提升[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金华;普洱茶饮料加工工艺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周树红;成品普洱茶陈化机理及提质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5 罗萍;五种天然药物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体内外实验[D];昆明医学院;2004年

6 陈保;普洱青茶的提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钟荧;云南普洱熟茶对Sprague Dawley大鼠亚慢性和繁殖发育毒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耿素祥;云南玉溪和普洱烤烟物质代谢与积累差异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徐友海;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过程优化及中试试验[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维娜;专家系统在发酵过程生物量软测量建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78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d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