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铸造成形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12年
硼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张景超
【摘要】: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ustempered Ductile Iron)是采用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获得的针状铁素体和高碳奥氏体为主要基体组织的球墨铸铁,简称ADI。该材料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耐磨损、比强度高、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已经成为21世纪的热点材料之一。 本课题采用金相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硬度测定、拉伸试验及磨损试验,研究了不同硼含量及热处理工艺对ADI的组织、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在所研究的硼量(0~0.077%)范围内,随着硼含量的增加,石墨球化效果降低,石墨球球径增加,数量减少,圆整度降低:当含硼量低于0.008%时,石墨大小级别均到达了7级,石墨球化级别均达到2级;当硼含量达到0.012%时,石墨大小等级为6级,球化等级为3级,当硼含量的继续增加到0.020%时,石墨大小等级为6级,球化等级4级,当硼含量达到0.049%以上时,石墨大小等级严重下降达到5级以下,石墨球化级别达到5-6级。 铸态组织主要由石墨球、珠光体、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当硼含量较低时,硼以固溶的形式存在于基体中,当硼含量较高时,硼主要以硼碳化物的形式析出,并且含量随硼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硼含量低于0.008%时,基体中的硼主要以固溶形式存在于铁素体中,形成的硼碳化物比较少,当硼含量为0.012%时,一部分固溶在基体中,一部分以硼碳化物的形式析出,并且硼碳化物的含量有所增加,该碳化物在基体中呈块状,分布比较均匀,当硼含量大于0.020%时,硼碳化物含量继续增加,主要以硼碳化物的形式存在,当硼含量为0.049%时,主要以硼莱氏体的形式析出,呈较大块状或鱼骨状,当硼含量为0.077%时,基体中形成的硼碳化物最多,该种碳化物方向性很强,成排分布于基体中。 热处理后的基体组织主要由石墨球、针状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少量碳化物组成,B主要以Fe2B、Fe3B、Fe23(CB)6的存在形式;随着硼含量由0%增加到0.020%,贝氏体针逐渐细化,数量明显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小,碳化物含量增多;表明加硼可以细化贝氏体针,增加贝氏体数量,促进贝氏体相变和碳化物的形成,随着硼含量的增加,试样的布氏硬度和抗拉强度增加,伸长率和磨损率减小,耐磨性升高。在280℃下等温淬火的试样,随着硼含量从0增加到0.020%,试样的布氏硬度值由455HB增大到484HB,抗拉强度由1410MP增大到1482MP,伸长率由2.5%降低到1%,磨损率由1.39mg/m降低到1.12mg/m,耐磨性增加。 在所研究的等温淬火温度范围(240℃、280℃、320℃)内,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贝氏体组织逐渐粗化,由针状逐渐转变为羽毛状,针间距增加,试样的布氏硬度值和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伸长率和磨损率逐渐升高,耐磨性降低;当硼含量为0.008%时,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试样的布氏硬度由481HB降低到394HB,抗拉强度由1465MP降低到1160MP,伸长率由2%升高到2.5%,磨损率1.05mg/m升高到1.29mg/m,试样的耐磨性降低。 通过对不同含硼量ADI热处理工艺、组织及性能的研究,得出:含硼0.008%的球墨铸铁经900℃奥氏体化保温1.5h,然后在280℃盐浴池保温2h的试样综合性能最好,最终组织为石墨球、针状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少量碳化物,布氏硬度达到467HB,抗拉强度值为1435MPa,伸长率为2%,磨损率为1.24mg/m。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G16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军;;高强度灰铸铁盘型凸轮的生产技术[J];包钢科技;2009年05期
2 苏华钦,郭新立,刘传博,,赵华庭,董鄂;奥贝球铁的耐磨性能与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3 赵爱民,毛卫民,孙峰,甄子胜,钟雪友,马振生;硼对耐磨球墨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01年01期
4 黄维刚,方鸿生,郑燕康;硅对Mn-B系空冷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学报;1997年01期
5 潘安霞;等温淬火球铁的性能及其应用[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方鸿生,薄祥正,郑燕康,黄进峰;贝氏体组织与贝氏体钢[J];金属热处理;1998年11期
7 李佐锋;;球墨铸铁等温淬火工艺的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7年08期
8 周恒湘;张进;;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应用及其发展[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9年07期
9 吴勇生;奥贝球铁中贝氏体和奥氏体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10 李双寿,卢达溶,洪亮,刘汉伟,许洪元;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渣浆泵叶片磨损试验的正交分析[J];摩擦学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克锐;曾艺成;张忠仇;吴现龙;;我国铸铁生产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展望[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2 郭景杰;苏彦庆;丁宏升;李克锐;张忠仇;曾艺成;蔡启舟;许庆彦;单忠德;叶升平;苏仕方;;铸造成形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3 王成刚;马顺龙;;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A];第九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永华;钒对含碳化物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2 肖志云;镍和硅对低温高韧性耐蚀球墨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3 刘畅;履带式推土机的等温球铁材料支重轮硬化层裂纹扩展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张泉;基于挖掘机支重轮的等温淬火球铁耐磨性和有限元分析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张丽辉;球墨铸铁冲击韧性的改善及其摩擦焊接工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公永建;高强高韧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7 张婷;铬对CADI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9年
8 王持红;热处理工艺参数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切削加工性能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伟;ADI热处理工艺参数对其力学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如;程礼峰;;无碳化物贝氏体在车轮上应用的展望[J];安徽冶金;2001年04期
2 刘立军;;高强度灰铸铁盘型凸轮的生产技术[J];包钢科技;2009年05期
3 彭枧明;王维;殷其雷;柳鹤;呼咏;赵志强;;分流孔直径对射流式液动锤性能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Effects of Si on the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and temper embrittlement of ultrahigh strength ste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2011年05期
5 程焕武;李树奎;滕军;杨道明;李晓曼;杨杰;;空冷贝氏体钢破片中绝热剪切带的微观形貌特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郝保红;杨淼;;铸铁石墨形态对强度的影响新探[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冯兴国;孙明仁;马欣新;唐光泽;;空气等离子体基注入Ti6Al4V合金摩擦学性能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10年02期
8 段良辉;刘亚萍;彭建盛;郭朝丽;潘俊德;;Ti6Al4V辉光等离子渗铝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表面技术;2007年01期
9 刘宗昌;钢中贝氏体相变的论争及前景[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刘宗昌;珠光体到贝氏体的演化[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锦锋;孟冬波;费斐;高军;朱爱军;;高镍合金铸铁的组织与性能研究[A];2011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振一;裴慧娟;;Cu对高磷铸铁风冷缸套组织及性能的影响[A];2011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晓燕;李广宇;梁益龙;闫超杰;赵杰;;一种新型贝氏体钢空冷状态下的组织和性能[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08年
4 方鸿生;白秉哲;刘东雨;顾家琳;杨志刚;常开地;;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新进展[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5 王超飞;韩志武;张俊秋;任露泉;;生物柔性与表面形态耦合仿生耐磨特性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朱蕴策;;汽车材料与热处理技术的发展[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7 荣守范;郭继伟;朱永长;;双金属复合铸造衬板的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宗昌;王海燕;任慧平;;贝氏体铁素体形成热力学[A];第九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9 刘宗昌;王海燕;任慧平;李文学;;贝氏体相变特点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方鸿生;郑燕康;黄进峰;白秉哲;杨志刚;;Mn-B系空冷贝氏体钢耐磨材料的新发展[A];21世纪全国耐磨材料大会——第九届全国耐磨材料磨损失效分析与抗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坤宏;纳米二硫化钼的形态可控合成及其催化与润滑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黎清宁;高锰钢和高铬铸铁的冲击腐蚀磨损行为及交互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班丽丽;中碳Si-Mn系高强度TRIP钢高周疲劳破坏行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吴波;渣浆泵固液两相三维湍流及冲蚀磨损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管晓艳;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内气固流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立英;ASTM4130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与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丁敏;10Ni5CrMoV钢旋转电弧NG-GMAW稳定性与物理冶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建军;07MnNiCrMoVDR钢焊接性的物理和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1年
9 王淑峰;原位冶金碳化钨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丙兴;中厚板轧后多阶段冷却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顿;粉末冶金铜基摩擦材料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尤三三;镍对低温高韧性球墨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赞斌;合金材料在低应力划伤条件下磨损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孙彦华;压气机常用马氏体不锈钢冲蚀及盐雾—冲蚀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任立臣;无渣铁粉型耐磨堆焊焊条及其堆焊工艺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唐艳玲;等温淬火球墨铸铁铣削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何烜坤;奥氏体化温度对Fe-0.88C-1.45Si-0.95Cr-0.37Mn钢贝氏体相变的影响[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杰;铜基电镀Ni-P合金工艺和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何正员;成分与热处理对Fe-C-B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杨乘东;钇基稀土变质高锰钢工艺及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明,陈明文,张渝,戴明安,朱相荣;海水对金属腐蚀因素的分析及预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 唐英,顾崇衔,孙荣平,陈克兴;金属切削过程声发射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3 赵冬梅;朱目成;江涌;王雅萍;;小波理论及其在声发射信号处理中应用现状[J];传感器世界;2006年09期
4 汤崇熙;等温淬火球铁等温转变过程与奥贝球铁生产的若干问题[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年02期
5 理华,徐春广,肖定国,黄卉,郑军,季皖东,郭浩;滚动轴承声发射检测技术[J];轴承;2002年07期
6 方鸿生,王家军;扫描隧道显微镜在相变研究中的应用[J];材料研究学报;1994年02期
7 李宏男,孙鸿敏;基于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框架结构损伤诊断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5期
8 苏华钦,郭新立,刘传博,赵华庭,董鄂;奥贝球铁的耐磨性能与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9 武延民,王元清,王晓哲,石永久;低温对结构钢材强度与韧性指标影响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2年01期
10 翟启杰,邢长虎,陈迪林,朱玉龙,张锁梅;钒对贝氏体球墨铸铁组织和硬度的影响[J];钢铁;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大本;;面向汽车轻量化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动向[A];第九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克锐;曾艺成;张忠仇;;我国球墨铸铁生产应用的进展[A];2008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08年
3 祖方遒;刘兰俊;;低温高韧性球墨铸铁特点及韧性控制因素[A];2008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08年
4 殷作虎;姚天龙;王小伟;何克银;朱皓宇;吴景泉;俞保平;俞新贞;;耐低温冲击球墨铸铁的生产[A];2008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08年
5 李克锐;曾艺成;张忠仇;;参加美国2008球铁年会见闻[A];200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小刚;全液压推土机液压与控制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新;低合金铬钼奥—贝球铁等温转变过程及其性能的控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2 刘仙山;低合金奥贝球铁及其耐磨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王恒;低碳球铁的耐磨和耐腐蚀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4 何健;奥—贝球墨铸铁耐磨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苏丹;钒钛高铬铸铁及其耐磨机理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6 刘海明;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的新型热处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张丽辉;球墨铸铁冲击韧性的改善及其摩擦焊接工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路焱;含镍量及热处理对QT400-18L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年
9 王锌;履带起重机履带架及附属件结构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荀志国;大型履带起重机支重轮与履带板设计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宇,梁益龙,陈朝轶,刘静;新型贝氏体钢的弯曲疲劳性能[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隋轶,丛津功,刘明;亚温调质在超低碳贝氏体钢HQ785DB上的应用研究[J];山东冶金;2004年S1期
3 王河初;;锁紧垫圈贝氏体钢板复合冲裁模[J];模具技术;1988年05期
4 黄维刚,徐蓉,郑燕康,方鸿生;显微组织对中碳含硅贝氏体钢高应力冲击磨损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1997年01期
5 黄维刚,方鸿生,郑燕康;回火温度对高硅Mn-B系贝氏体钢强韧性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学报;1999年04期
6 尚成嘉,杨善武,王学敏,侯华兴,于功利,王文仲;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类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J];钢铁;2005年04期
7 叶大林;杨军祺;;贝氏体钢板叠层冲模[J];锻压技术;1983年06期
8 石崇哲,王静宜;淬火硼钢回火时硼碳化物的形成及其动力学[J];钢铁研究学报;1996年06期
9 朱平;新型贝氏体钢与U74钢轨钢的焊接[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廖承驹;;贝氏体耐磨铸钢衬板的研制[J];矿山机械;199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岩;金学军;;纳米贝氏体钢中的位错密度测定[A];第九届全国固体内耗与力学谱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朱建军;党恩;武占学;刘永飞;;一种铁钻工滚轮用贝氏体钢的试验研究[A];2011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1年
3 胡恒法;;空冷贝氏体钢的研究应用及展望[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4)[C];2003年
4 方鸿生;白秉哲;刘东雨;徐平光;;贝氏体钢的强韧化[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5 张宇光;武会宾;赵爱民;王艾青;刘光明;熊爱明;;等温淬火温度对0.17C-1.4Si-1.6Mn-0.5Cu TRIP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宇光;武会宾;赵爱民;刘光明;熊爱明;;等温淬火温度对0.17C-1.4Si-1.6Mn-0.5Cu TRIP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汪宏斌;薛厂;彭金明;罗毅;吴晓春;;回火对非调质SG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固体内耗与力学谱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赵林;侯华兴;郭晓波;;鞍钢超低碳贝氏体钢HQ590DB热轧卷板生产实践[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4)[C];2003年
9 李书瑞;Young-Min Kim;Nack-Joon Kim;;屈服强度827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实验室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尚成嘉;贺信莱;;超细化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的原理和应用[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工;[N];工人日报;2004年
2 韩孝永;[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3 颜立鲲;[N];中国冶金报;2005年
4 林立恒;[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5 记者 刘金桥;[N];衡水日报;2009年
6 高开升;[N];鞍山日报;2005年
7 王志凯;[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8 安才;[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9 丁家伟 丁刚 强颖怀;[N];中国冶金报;2006年
10 东冶轧辊机械有限公司专家组;[N];中国冶金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朋;合金钢表面纳米贝氏体化的组织和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徐雪霞;模拟方法在贝氏体钢研究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8年
3 王勇围;低碳Mn系空冷贝氏体钢的强韧性优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乔志霞;连续冷却30CrNi3MoV超高强钢固态相变行为[D];天津大学;2010年
5 王颖;先进高强塑性Q-P-T钢增塑机制及其动态力学性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周瑞;粉末冶金M3:2高速钢烧结行为及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吴红艳;低成本超细晶耐候钢的开发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黄贞益;低合金高强度钢成分—组织—性能控制与再制造[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黄巍岭;金属陶瓷硬质覆层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杨静;高碳合金钢低温等温转变组织特征与力学性能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景超;硼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2年
2 张婷;铬对CADI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9年
3 荆余刚;新型贝氏体耐磨铸钢的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左鹏鹏;贝氏体预硬型塑料模具钢组织控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5 胡涛;贝氏体焊条在工程材料中的基础应用研究[D];西华大学;2010年
6 胡锋;低温超级贝氏体钢的相变[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7 董占吉;高碳含硅钢中束状贝氏体的形成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8 孔德群;高碳含硅钢中束状贝氏体的生长行为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9 陈城;铁路辙叉用贝氏体钢氢脆特性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10 万进;热处理工艺对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铸造成形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2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