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2008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16-11-08 09:56

  本文关键词: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铜鼓铸造技术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目录

○本刊专稿
南京市郭家山东晋温氏家族墓………………………………………………南京市博物馆(3)
南京市雨花台区姚家山东晋墓………………南京市博物馆  雨花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26)
南京市栖霞区东杨坊南朝墓…………………………………………………南京市博物馆(36)
南京市雨花台区南朝画像砖墓………………南京市博物馆  雨花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43)
南京市江宁区胡村南朝墓……………………………………………………南京市博物馆(51)
○研究与探索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兴隆洼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研究…………………………李新伟(58)
图们江流域的青铜时代文化研究……………………………………………………赵宾福(69)
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卜甲与召公卜“成周”——召公曾来燕都考………………曹定云(80)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铜鼓铸造技术探讨……………………………………………江瑜(85)
○考古简讯
山东济宁市陆桥西汉墓葬(李德渠 傅吉峰 夏义勇• 91)
○信息与交流
《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学实验研究》出版发行(王鹏•57)
《边疆考古研究(第6辑)》出版发行(王鹏•79)
《花石浪(Ⅱ):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发掘报告》简介(王鹏•84)
《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简介(王鹏•90)
《云阳晒经》简介(王鹏•96)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专稿——南京六朝墓葬”编后记(本刊编辑部•50)

    南京市郭家山东晋温氏家族墓  2001年9月,在南京市区北部的郭家山西麓发掘了三座东晋时期砖室墓。根据M12发现的温式之墓志,可以确认此处为东晋名臣温峤的家族墓地。温氏家族墓的发现,对研究东晋早期大型穹隆顶砖室墓的形制、墓葬等级、墓主身份及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为寻找东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南京市雨花台区姚家山东晋墓  2003年11月,在南京市南郊的姚家山发掘了三座东晋晚期砖室墓。这些墓葬排列整齐,墓向基本一致,形制大体相同,应属同一家族墓地。墓葬皆为带长甬道的凸字形单室墓,规模较大,残存各类随葬品40余件,墓主应属当时的世家大族。其中M3墓壁砌有精美的画像砖,墓内还发现两方铭文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南京市江宁区胡村南朝墓  2007年11月,在南京市江宁镇胡村发掘了一座南朝时期贵族砖室墓。墓葬规模较大,平面近“凸”字形,有较长的甬道及石门,墓室后壁的砖砌塔形结构颇为少见。墓中残存有大量花纹砖、画像砖以及较具特色的陶俑、石俑、瓷器等随葬品。该墓对研究南朝时期的佛教、丧葬制度及南北交流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兴隆洼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研究  对考古遗址内遗物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是研究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重要手段。将兴隆洼文化南台子、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资料数字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遗物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显示出遗址内石器和石料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这说明初级的专业化生产可能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即已发生。

    图们江流域的青铜时代文化研究  图们江流域的青铜时代遗存可分为兴城文化和柳庭洞文化。兴城文化分早、晚两期,年代相当于夏至早商和商代晚期。柳庭洞文化也分早、晚两期,年代相当于西周至春秋和战国。柳庭洞文化由兴城文化演变而成,又发展成为当地的团结文化。其中有一支西迁至第二松花江流域,并演化成以舒兰黄鱼圈珠山M1为代表的遗存。


  本文关键词: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铜鼓铸造技术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67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7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