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工业纯铜表面Ni基激光合金化层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6:31
【摘要】:工业纯铜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在冶金行业、电气行业、军工行业、海洋设备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但其表面硬度低、耐磨性差,限制了铜质工件的应用领域,常因局部破损缩短其使用寿命,造成铜资源的浪费。相比钢铁、钛合金等材料,纯铜导热系数大、对激光的反射率极高,这使得纯铜表面制备高质量的合金化层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现阶段,科研工作者正从高能激光器的改进、合金化材料体系的设计和工艺参数优化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本论文中,采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工业纯铜表面制备Ni60A、Ni60A-x wt.%Ti(x=10,20,30)合金化层,分析比较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对合金化层组织、硬度及耐磨性、耐蚀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分析仪(EDS)对合金化层的微观组织、物相组成、成分组成进行测试,使用显微硬度仪、摩擦磨损试验机及电化学工作站对合金化层和纯铜基体的显微硬度、磨损失重、腐蚀电流密度进行测定,表征其耐磨性能和耐蚀性能。研究表明,Ni60A合金化层主要包含γ-Ni、Cr23C6、Cr2Ni3、B2Fe3Ni3、Cu0.81Ni0.19等多种物相,其典型组织为合金化层基体上分布着较多的不规则块状组织,其间析出树枝晶、颗粒状组织,并随着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的增大致密度提高,组织枝晶化趋势明显。激光功率P=5.OkW、扫描速度v=600mm/min时,Ni60A合金化层组织致密均匀,最高硬度平均值高达1179.2HV02,是纯铜基体硬度的19倍左右,且其磨损失重远低于纯铜基体,发生粘着磨损;电化学腐蚀结果表明,表面均匀发生点蚀现象,其腐蚀电流密度值低于纯铜基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的耐蚀性能。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纯铜基体导热快、对激光反射率大等问题,Ni60A合金化层于纯铜基体的界面为平直状态,硬度分布曲线在界面处骤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于基体冶金结合程度较低,故在Ni60A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纯Ti粉末研究其影响。实验表明Ni60A-xwt.%Ti(x=10,20,30)合金化层与纯铜基体之间的界面下凹,纯铜基体表层熔化较多,参与到熔池反应,合金化层与纯铜基体实现更好的冶金结合。]Ni60A-xTi合金化层包含更多种类的物相,如NiTi、Ni2Ti、Ni3Ti、TiCr2、TiC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析出和弥散分布,进一步提高了合金化层的硬度和耐磨性,且Ni-Ti、Ni-Cr等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耐蚀性,能够提高合金化层的耐蚀性。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研究发现,Ni60A-1OTi、Ni60A-20Ti、Ni60A-30Ti试样在扫描速度v=500mm/min时合金化层质量最好。激光功率较小时,由于合金化材料熔化不充分,形成大面积的某种元素如Ti、Cr等富集区;激光功率过大时,熔池内部对流现象剧烈,组织混乱、无序无向,均匀性变差。最优工艺参数下,Ni60A-1OTi合金化层基体上均匀分布着胞状晶,上部有层片状组织形成,下部密集析出颗粒状组织;Ni60A-20Ti和Ni60A-30Ti组织形貌相近,合金化层基体上形成片状组织,交错分布着少量针状组织,其间析出花簇状组织,观察发现该组织由颗粒状析出物聚集排列而成,组织整体均匀、致密。随着Ti含量的增多,合金化层的硬度和耐磨性随之提高,Ni60A-30Ti硬度平均值为1305.1HV0.2,相比纯铜基体及提高约21倍;磨损失重量远低于纯铜基体,摩擦系数稳定在~0.33,划痕浅且残留少量微小磨屑,表面发生轻微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综合分析,知Ni60A-xwt.%合金化层硬化机制包括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和弥散强化,其中析出强化和弥散强化的效果更为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并非所有Ni60A-xwt.%Ti合金化层腐蚀电流密度值都低于纯铜基体,由于工艺参数选择不当造成合金化层组织不均匀,存在气孔、微裂纹等缺陷,在合金化层内部由于电势差形成微电池,增大腐蚀电流密度,加速腐蚀。组织致密、均匀性好的合金化层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表面均匀发生点蚀,残留含Ni、Ti、Cr等元素含量的较高的针状或短棒状组织,说明NiTi、TiCr2等化合物为耐蚀相,针状或短棒状组织为耐蚀性组织。如P=5.0kW、v=500mm/min时,Ni60A-20Ti合金化层腐蚀电流密度为0.0395A·cm-2,低于纯铜基体,说明其比纯铜基体腐蚀速率更低。此外,合金化层的腐蚀电位普遍低于纯铜基体,这由合金化层自身的性质所决定,能够在腐蚀条件下作为阳极保护保护纯铜基体。由于纯金属粉末流动差,Ni60A-x wt.%Ti混合粉末熔体的流动性会受影响,对工艺参数有更严格的要求。实验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工艺参数,在Ni60A粉末中混入一定量的纯Ti粉末时会促进熔池反应的进行,纯铜基体表层熔化较多,参与到熔池反应,并生成多种物相,进一步提高合金化层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改善合金化层与纯铜基体之间的结合状况。
【图文】:

形貌,纳米,形貌,电镀层


米Zr02添加量对镀层质量的影响,在最优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得了表面平整无凹逡逑陷、组织结构致密、纳米粒子分布均匀的电镀层,其耐磨性是纯镍镀层的2倍。逡逑如图1-1为其电镀层SEM形貌。逡逑1111逡逑图1-1纳米Ni-Zr02复合电镀层的SEM形貌图:(a)500X;邋(b)2000X[17]逡逑Fig.邋M邋The邋SEM邋photograph邋of邋Ni-Zr02邋nano-composite邋coating:(a)500X;邋(b)2000X[17】逡逑铝青铜在船舶、海洋设备上应用良多,因受海水冲刷侵蚀易发生工件失效现逡逑象。张兵[18]等采用酸性镍磷合金镀液,在镍铝青铜的表面成功制备Ni-P合金镀逡逑层,提高了耐海水腐蚀性能和硬度,,并明显改善了力学性能。李海涛[19]等在高锰逡逑铝青铜表面化学镀制备Ni-P非晶态镀层,如图1-2所示。其自腐蚀电位略低于逡逑铜基体,由图1-3可知M-P镀层阳极极化率更高,其耐蚀性优于铜合金。逡逑2逡逑

形貌,形貌,化学热处理,化学镀


通过电镀和化学镀得到的镀层虽具有表面连续均匀、结构致密等优点,但镀逡逑层与基体之间为机械结合,结合性能较差,易脱落,镀层寿命较短。此外,电镀逡逑和化学镀会产生有毒的废液,污染环境。基于上述不足,传统的电镀和化学镀技逡逑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突破。逡逑1.2.2化学热处理逡逑化学热处理具有工件变形小、抗回火能力强、工艺过程较短、较为节约气体逡逑和能量等优点,在工业制造中应用广泛。随着更高性能加热炉的研发及工艺控制逡逑过程智能化的发展,在传统较为单一的渗碳、渗氮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等离子逡逑渗碳、等离子渗氮、加压渗氮等新型化学热处理技术,从最初的二元碳氮共渗发逡逑展到多元共渗,如AI-Mn-Cr-Fe-RE多元共渗[2()],以适应更多工业生产要求t71。逡逑此外,化学热处理在近些年所用的渗入原料也更加多样化,如渗A1、渗AI203[2i]、逡逑[2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G174.4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兵;许晓静;蒋伟;范亚洲;;镍铝青铜化学镀镍磷合金和性能[J];热加工工艺;2015年22期

2 乔红超;高宇;赵吉宾;陆莹;赵亦翔;;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5年07期

3 柯德庆;潘应君;;铜合金表面等离子喷涂ZrO_2-Y_2O_3和A1_2O_3-TiO_2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J];表面技术;2014年03期

4 刘贵民;李军;张庆霞;李斌;;H62黄铜电磁炮导轨失效机理[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5 荣烈润;;激光表面合金化技术及其应用[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2年S2期

6 李岩;张永忠;黄灿;宫新勇;刘铭坤;;纯铜表面激光熔覆TiB_2/Cu涂层的组织及导电性能[J];激光技术;2012年05期

7 李文生;刘毅;王智平;马超;王顺才;;新型铝青铜及其喷涂层中Ce元素的作用(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2年09期

8 王学德;杨磊;周鑫;仝崇楼;楚峰;;钛合金激光冲击强化层的残余应力及显微组织[J];机械工程材料;2012年04期

9 郭永葆;郑永挺;;电镀工艺污染及其治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31期

10 马文有;陈兴驰;周克崧;刘敏;李福海;;铜合金表面热喷涂镍基合金层激光重熔后的显微组织及耐磨性能[J];材料保护;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翁飞;钛合金表面陶瓷强化金属基复合激光熔覆层的微观组织与耐磨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2 杨贵荣;铜合金表面铸渗工艺及渗层性能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峰;激光冲击强化铜靶材表面质量及力学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2 柯鹏;铜合金基体热喷涂NiCr-Cr_3C_2梯度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7年

3 薛明;结晶器铜板Ni-ZrO_2纳米复合电镀工艺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

4 李岩;纯铜表面激光熔覆TiB_2/Cu涂层的工艺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2年

5 杨波;铜合金表面激光熔覆工艺及耐磨性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6 耿中荣;纯铜深层渗铝内氧化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6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656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a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