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熔体低温纯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镁合金熔体低温纯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镁合金所具备的低密度等一系列优点使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是本身性质的活泼引起比较差的耐蚀性,同时因其绝对强度低等缺点,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杂质元素Fe、Ni、Cu、Co的存在,尤其是杂质Fe,由于和合金基体之间较大的电势差,导致严重的电偶腐蚀,恶化镁合金的耐蚀性能。因此,提高镁合金的纯度,降低杂质元素的含量,改善镁合金的耐蚀性,对镁合金材料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已有的镁合金纯化基础上,通过热力学相图的计算,以纯镁、AZ和AM系镁合金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行无溶剂低温处理,使杂质元素Fe自然析出,以单质或中间化合物的形式沉降到熔体底部,从而达到除Fe的目的,提高了镁合金的纯度,并得到不同纯度的镁合金样品。为了更清晰的知道纯化后合金组织、性能的变化,采用金相显微镜、XRD衍射、SEM及EDS等手段,对不同杂质含量和热处理状态的AZ61及AZ91镁合金显微组织进行了对比,通过电化学、失重和析氢腐蚀等实验手段,研究了这些微量杂质元素含量变化对镁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本课题研究的结果如下:(1)低温处理对AZ/AM系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纯化效果,最佳的处理温度区间为630℃-650℃,在经过足够的静置时间后,AZ61合金中的杂质Fe含量最低降至10ppm,AZ91合金纯化后Fe降至35ppm,AM60和AM50中Fe含量最低分别达到了15ppm和18ppm。温度梯度处理后,纯镁中的杂质Fe含量降低到了24ppm。保温时间对镁合金中的杂质含量变化影响比较明显,在本实验中,保温时间超过45min后,合金熔体中的杂质含量不会继续降低,熔体达到稳定状态。(2)杂质Fe在镁合金中以Fe-Al-Mn颗粒形式存在,在纯化后铸锭的底部观察到的杂质颗粒尺寸在1-10μm之间,并偏向于聚集成球状颗粒,部分杂质随第二相的生成而伴随而生。(3)Fe在镁合金中与Al、Mn结合生成的化合物颗粒在熔体中的沉降速率为:,在熔体中的沉降距离为:,从本实验的理论计算可得出,在相同静置温度下,杂质颗粒的运动过程主要受杂质颗粒尺寸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温度对颗粒沉降过程并无太大的影响,只要在相对的低温下静置足够长的时间,即可有效地纯化镁合金熔体。(4)镁合金的微观组织受杂质含量变化影响不明显,经过低温处理后,杂质Fe含量明显降低,AZ/AM镁合金相应的腐蚀速率都显著降低,耐蚀性能大大提高。镁合金腐蚀速率也随着Fe/Mn比例减小而降低。Fe含量降低后,杂质颗粒与基体之间的微电池效应得到减弱,镁合金电偶腐蚀速率大大降低。镁合金不同状态腐蚀速率大小为铸态时效态固溶态,这是由于不同热处理态下合金中的第二相数量及大小变化造成的。
【关键词】:AZ/AM镁合金 杂质元素Fe 低温处理 腐蚀速率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46.2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1 绪论9-33
- 1.1 引言9-12
- 1.2 镁及镁合金的腐蚀12-17
- 1.2.1 镁合金腐蚀的热力学与动力学13
- 1.2.2 镁合金腐蚀类型13-15
- 1.2.3 镁合金腐蚀影响因素15-17
- 1.3 镁合金中的杂质及影响17-24
- 1.4 镁合金纯净化研究现状24-31
- 1.4.1 溶剂纯净化法24-26
- 1.4.2 过滤净化法26-27
- 1.4.3 吹气净化法27-28
- 1.4.4 真空净化法28
- 1.4.5 沉降纯净化28-29
- 1.4.6 稀土纯化29-30
- 1.4.7 复合纯净化30-31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31-33
- 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33-39
- 2.1 实验原材料的制备33
- 2.2 热处理实验33-34
- 2.3 热挤压实验34
- 2.4 实验方法及设备34-39
- 2.4.1 镁合金低温静置纯化设备34-35
- 2.4.2 成分检测35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35
- 2.4.4 金相组织观察(OM)35-36
- 2.4.5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36
- 2.4.6 室温力学性能拉伸36
- 2.4.7 腐蚀实验36-39
- 3 镁合金熔体纯化工艺研究39-61
- 3.1 引言39-43
- 3.2 镁合金低温静置纯化效果43-48
- 3.3 镁合金纯化前后物相分析48-50
- 3.4 纯化前后杂质变化宏观分析50-54
- 3.5 分析与讨论54-59
- 3.5.1 镁合金纯化热力学分析54-56
- 3.5.2 镁合金纯化过程动力学分析56-59
- 3.6 本章小结59-61
- 4 纯度对镁合金组织和腐蚀性能的影响61-91
- 4.1 前言61-69
- 4.1.1 杂质含量变化对AZ61合金组织影响61-62
- 4.1.2 杂质含量变化对AZ61合金耐蚀性影响62-67
- 4.1.3 AZ61宏观腐蚀形貌分析67-69
- 4.2 杂质对挤压AZ61镁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69-76
- 4.2.1 杂质含量对挤压AZ61的组织影响69-73
- 4.2.2 挤压对不同杂质含量的AZ61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73-74
- 4.2.3 杂质含量变化对挤压AZ61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74-76
- 4.2.4 杂质含量变化对挤压AZ61性能影响分析76
- 4.3 杂质含量变化对AZ91及AM60/50组织、性能的影响76-84
- 4.3.1 杂质含量变化对AZ91组织影响76-78
- 4.3.2 杂质含量变化对耐蚀性影响78-82
- 4.3.3 杂质含量变化对AM60/50组织影响82-83
- 4.3.4 杂质含量变化对AM60/50耐蚀性影响83-84
- 4.4 分析与讨论84-88
- 4.5 本章小结88-91
- 5 结论91-93
- 致谢93-95
- 参考文献95-103
- 附录103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03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庆麟 ,何纯孝 ,许显光;美国合金相图资料计划及第三次国际合金相图委员会简况[J];贵金属;1982年02期
2 刘静安;几种高性能汽车用铸造铝-硅合金[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2年03期
3 刘相果,彭晓东,谢卫东,魏群义;金属锶及其合金的研究现状与应用[J];稀有金属;2004年04期
4 李英;高志;高明;;数字化合金相图的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年03期
5 祝国梁;疏达;王俊;孙宝德;;铝及其合金熔体中去除杂质硅元素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10期
6 袁孚胜;李明茂;朱应禄;钟海燕;;稀土在铝及其合金中的作用和应用[J];上海有色金属;2009年03期
7 熊柏青;李锡武;张永安;李志辉;朱宝宏;王锋;刘红伟;;新型高强韧低淬火敏感性Al-7.5Zn-1.65Mg-1.4Cu-0.12Zr合金[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9年09期
8 陈季香;王清;王英敏;董闯;;团簇线规律在合金相结构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09年24期
9 张国鹏;杨伏良;马政;党小荔;熊落保;尹德艳;;新型高强高韧铝镁硅合金的组织和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大日方一司;任继嘉;;最近捔合金的研究趋势[J];国外轻金属;196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近朱;欧阳明安;马励;张国威;欧阳锦林;;含硫镍基高温自润滑合金的研究(1)[A];第一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2 曾建民;周怀营;孙仙奇;周开文;;Al7Si0.3Mg合金的合金化原理及性能[A];第十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周晓松;彭述明;郝万立;龙兴贵;李宏发;罗顺忠;;Zr_3V_3O合金的结构及吸放氘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黄国杰;谢水生;米绪军;李华清;;高速铁路用Cu-Cr-Zr合金的研究[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二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丽娟;肖树龙;陈玉勇;;Mo含量对牙科用Ti-Mo合金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6 柳瑞清;刘东辉;胡斐斐;刘羽飞;;Si含量对铸态C72500合金的组织及性能影响[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四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本力;李莉;郑玉峰;;生物医用Ti-Nb基合金的显微组织与耐磨性[A];第十四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冒国兵;张光胜;孙宇峰;刘琪;余小鲁;;Mg-5Al-xY合金的铸态组织及力学性能[A];第十三届21省(市、区)4市铸造会议暨第七届安徽省铸造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霞;赵栋梁;张羊换;许剑轶;胡锋;张胤;;球磨La_2Mg_(17)与Ni复合合金的电化学贮氢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热焱;曲迎东;邱克强;;Sb对Mg-4Si合金中Mg_2Si相形貌与结构的影响[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有观;日本研制出两种新钛合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2 王祝堂;航空航天铝合金发展的里程碑(二)[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光山;Y和Nd对Mg-Zn-Mn-Sn系变形镁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2 鲁若鹏;Mg-Zn-Y合金中LPSO相的调控及其对阻尼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万刚;镁合金变形组织、织构的演变规律及其力学行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李亚琼;Si-Al(-Sn)合金凝固精炼过程中硼杂质分凝行为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吕丽君;钍基熔盐堆氚吸附与储存用LaNi_(4.25)Al_(0.75)和ZrCo合金性能改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6 杨亮;铸造高Nb-TiAl合金成分优化及其精密铸造工艺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7 石泽德(Shahzad Salam);MCrAlY型涂层合金成分对合金相变和高温氧化寿命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5年
8 杨勇彬;Ti-V-Cr合金的反氢同位素效应[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6年
9 周振平;Al-Fe合金熔体处理及凝固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10 史鹏;合金化元素钛对U-0.79wt.%Ti合金氢化行为影响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立甲;Fe-Mn合金的弹性性能和电子结构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李冬;高强高韧Ti-Al-Fe-V-Cr-Zr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3 程艳茹;晶粒度对Mg-Ca-Nd合金力学及腐蚀性能的影响[D];长安大学;2015年
4 陈成;陶瓷颗粒/Al合金复合孕育剂对7xxx系列铝合金变质细化机理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陈宇;铸造铝合金中稀土细化作用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聂辉文;高性能2124铝合金的热变形与热处理工艺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7 张志栋;GH4169返回料合金高温流变行为研究及热加工图[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8 郑传江;TbCu_7型SmFeB合金相结构及磁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6年
9 黄旭文;Gd-Co(Fe)-M系合金的结构、磁性及磁热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谷兴;镍镓合金的离子液体电沉积工艺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镁合金熔体低温纯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92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