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不同电源模式下电参数对AM60B微弧氧化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04 20:59
  微弧氧化(MAO)技术是通过电解液中的高压放电作用在轻金属表面形成陶瓷膜的一种新工艺,原位生成的膜层具有硬度高、耐蚀性好、绝缘性优良且与基体冶金结合力强,是镁、铝等阀金属及其合金进行表面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极具前景。本文采用回归正交试验方法,利用自主开发的具有多种输出方式和伏安特性曲线的脉冲电源,以常见的压铸镁合金AM60B为基体材料,在硅酸盐电解液体系下进行处理,通过对膜层的厚度、宏观和微观表面形貌、截面形貌、耐蚀性进行检测分析,研究了电源模式、频率和占空比对微弧氧化膜层的影响。特别是,在恒电压下,建立电参数对不同响应值的显著性数学模型,并借助响应面法分析了频率、占空比及其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对比研究了两种电源模式(M2和M1)下脉冲等效加载、相同加载三种条件下膜层性能异同。引入燃弧和熄弧,从微区反应解释频率和占空比组合对膜层性能带来的影响。M2模式下,对膜厚、点滴耐蚀性和腐蚀电流密度,频率和占空比及其交互作用影响顺序都是:A>B>AB,三者都是影响非常显著。综合最佳工艺电参数组合及对应响应指标为(1800Hz,33.19%,25.47μm,209.56s,... 

【文章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电源模式下电参数对AM60B微弧氧化膜的影响


微弧氧化系统

波形图,电源,双极性脉冲,模式


9图 2.2 微弧氧化过程控制操作面板ig. 2.2 Operation panel of the process control system of MAO双极性脉冲电源模式(M1)和带放电回路的电源模性脉冲电源[93-94](M1 模式)又叫双向不对称脉冲电现的脉冲电源模式。目前国内研制的这类电源采用,其输出需经不同的变压器经整流滤波后再提供给后源[94]。本实验中采用正负脉冲比为 1:1 这种加载方式输出电压的实际波形图,如图 2.3、2.4 所示:

波形,双极性脉冲,负载电压,和电流


图 2.4 双极性脉冲电源的负载电压和电流波形form of the load voltage and current under double-polarity pulse po表 2.3 微弧氧化双极性脉冲电源技术指标.3 Micro-arc oxidation bipolar pulse power supply technical indica指标值电流值电流数3 相 380V220kVA500V400A4000A200V100A1000A100~2000(HZ)10~90(%)1~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7075铝合金微弧氧化膜层致密性的电参数优化研究[J]. 周京,李文卓,牟玲龙,姜曼,岳艳丽,柴永生,李岩.  热加工工艺. 2018(06)
[2]铝合金微弧氧化添加剂的研究进展[J]. 单益平,顾鹏,任浩征,孙瑜.  热加工工艺. 2017(24)
[3]镁合金表面防护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 刘丹.  电镀与精饰. 2017(12)
[4]脉冲电流参量对镁合金微弧氧化过程的影响[J]. 苏立武,葛延峰.  金属热处理. 2017(08)
[5]电流密度对Al-Si合金微弧氧化膜结构及耐蚀性的影响[J]. 鲁闯,谢发勤,朱利萍,刘国孝.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7(04)
[6]金属复合材料微弧氧化研究进展[J]. 唐仕光,陈泉志,李少波,蒋智秋,童庆,黄祖江,李伟洲.  表面技术. 2016(11)
[7]镁合金表面改性技术现状研究[J]. 林锐,刘朝辉,王飞,贾艺凡,丁逸栋,班国东,李振强.  表面技术. 2016(04)
[8]中国微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J]. 伍婷,龚成龙,王平.  热加工工艺. 2015(24)
[9]能量输出模式对镁合金微弧氧化起弧能耗的影响[J]. 马安博,高翔.  电镀与环保. 2015(06)
[10]Na5P3O10体系氢化锆表面微弧氧化陶瓷层组织与阻氢性能的研究[J]. 王志刚,陈伟东,闫淑芳,范秀娟,徐志高.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5(11)

硕士论文
[1]镁、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微观结构及耐蚀性的对比研究[D]. 王兴平.兰州理工大学 2018
[2]微弧氧化几何尺寸效应研究[D]. 贾文攀.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3]镁合金微弧氧化中局部烧蚀现象及其解决方案研究[D]. 姜均涛.兰州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76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3476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5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