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取向硅钢(CGO)热轧钢带的研制与开发
发布时间:2023-02-16 13:57
取向硅钢通常Si含量约为3%,具有{110}<001>位向超大晶粒组织的软磁材料,主要用于制作发电机、变压器铁芯等。由于生产制造工艺复杂,取向硅钢被誉为现代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成为一个钢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取向硅钢通常是以铁芯损耗和磁感应强度作为评价取向硅钢性能的标准,因此,稳定产品质量和性能是目前世界各大钢厂最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包钢产品结构调整、新体系装备优势转化为产品结构优势、提高热连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例、开发热连轧生产线达产达效新产品,以及提高包钢板材产品竞争力的需要,对取向硅钢的冶炼工艺成分精准控制、热轧组织和织构的研究,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帮助和科学指导。结合取向硅钢中各元素对性能的影响,通过在冶炼过程中对各成分精确控制,以及在连铸过程中对夹杂物的控制,改善了铸坯内部质量,使铸坯表面质量合格率提高到了100%,减少了热轧板的缺陷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向硅钢连浇炉数逐步从3炉提高到8炉。通过对取向硅钢热轧组织及织构的分析,表明控制终轧温度及卷取温度分别在950℃和550℃左右时,有利于提高高斯织构的含量,从而对最终产品性能产生影响。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硅钢概述
1.1.1 硅钢钢板简介
1.1.2 硅钢的发展历程
1.1.3 国内硅钢发展历程和现状
1.1.4 国外取向硅钢发展现状
1.2 取向硅钢成分控制
1.2.1 合金元素对硅钢的影响
1.2.2 取向硅钢抑制剂的选择
1.3 取向硅钢热轧板组织和织构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背景与内容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 取向硅钢冶炼实验方案
2.2.1 碳含量的控制
2.2.2 硅含量的控制
2.2.3 锰含量的控制
2.2.4 磷含量的控制
2.2.5 硫含量的控制
2.2.6 铝和铜含量的控制
2.2.7 氮含量的控制
2.3 取向硅钢热轧实验方案
2.3.1 加热炉工艺制定
2.3.2 粗轧工艺
2.3.3 精轧工艺制定
2.3.4 卷取工艺制定
2.4 本章小结
3 提高取向硅钢铸坯质量和减少钢带缺陷的研究
3.1 取向硅钢夹杂物控制措施
3.2 铸坯表面及内部质量控制
3.2.1 铸坯表面质量缺陷及控制措施
3.2.2 取向硅钢铸坯内部凝固组织特征及主要质量缺陷
3.2.3 铸坯中心偏析原因及解决措施
3.3 扇形段电磁搅拌应用效果研究
3.4 取向硅钢钢带质量缺陷的研究
3.4.1 钢带质量缺陷率与气体N含量的关系
3.4.2 铸坯内部质量与钢带缺陷率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热轧组织、织构分布规律研究及产品性能反馈
4.1 热轧板金相组织分析
4.2 热轧板织构分析
4.2.1 1/8层织构分布分析
4.2.2 1/4层织构分布分析
4.2.3 1/2层织构分布分析
4.3 产品性能反馈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44107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硅钢概述
1.1.1 硅钢钢板简介
1.1.2 硅钢的发展历程
1.1.3 国内硅钢发展历程和现状
1.1.4 国外取向硅钢发展现状
1.2 取向硅钢成分控制
1.2.1 合金元素对硅钢的影响
1.2.2 取向硅钢抑制剂的选择
1.3 取向硅钢热轧板组织和织构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背景与内容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 取向硅钢冶炼实验方案
2.2.1 碳含量的控制
2.2.2 硅含量的控制
2.2.3 锰含量的控制
2.2.4 磷含量的控制
2.2.5 硫含量的控制
2.2.6 铝和铜含量的控制
2.2.7 氮含量的控制
2.3 取向硅钢热轧实验方案
2.3.1 加热炉工艺制定
2.3.2 粗轧工艺
2.3.3 精轧工艺制定
2.3.4 卷取工艺制定
2.4 本章小结
3 提高取向硅钢铸坯质量和减少钢带缺陷的研究
3.1 取向硅钢夹杂物控制措施
3.2 铸坯表面及内部质量控制
3.2.1 铸坯表面质量缺陷及控制措施
3.2.2 取向硅钢铸坯内部凝固组织特征及主要质量缺陷
3.2.3 铸坯中心偏析原因及解决措施
3.3 扇形段电磁搅拌应用效果研究
3.4 取向硅钢钢带质量缺陷的研究
3.4.1 钢带质量缺陷率与气体N含量的关系
3.4.2 铸坯内部质量与钢带缺陷率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热轧组织、织构分布规律研究及产品性能反馈
4.1 热轧板金相组织分析
4.2 热轧板织构分析
4.2.1 1/8层织构分布分析
4.2.2 1/4层织构分布分析
4.2.3 1/2层织构分布分析
4.3 产品性能反馈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44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374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