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建筑垃圾再生料处治湿软黄土地基的技术参数及施工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09:01

  本文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料处治湿软黄土地基的技术参数及施工工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湿软黄土 建筑垃圾 复合地基 配合比 置换率 数值模拟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产量与日俱增,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空间资源浪费。合理的利用建筑垃圾,与公路工程巨大的材料需求相契合,不仅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赢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缓解了路用材料的匮乏困境。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工程实例,初步摸索出一套室内试验研究方案,旨在通过室内试验了解建筑垃圾再生料的基本路用性能及对湿软黄土地基的处治成效。本文依托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通过基本物理试验,研究了建筑垃圾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并得出相应指标。同时对不同配合比的建筑垃圾试件进行大型压缩试验及无侧限抗压试验,确定建筑垃圾再生料散体材料、胶结体材料的最佳配比。其次,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相应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建筑垃圾再生料以散体材料桩和再生混凝土桩的形式处治湿软黄土地基,分析在不同桩间距(置换率)的情况下,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规律。另外,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地基模型,按相应工程情况输入土层参数,分析建筑垃圾再生料处治湿软黄土地基的沉降变形及桩土应力比等规律。
【关键词】:湿软黄土 建筑垃圾 复合地基 配合比 置换率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6.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10-14
  • 1.2.1 国内建筑垃圾利用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外建筑垃圾利用研究现状12-13
  • 1.2.3 湿软黄土地基的处治技术现状13-14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14-15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15-18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4.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8
  • 第二章 建筑垃圾再生料的工程分类及其特性研究18-45
  • 2.1 建筑垃圾的组成和加工18-20
  • 2.1.1 建筑垃圾的组成18-19
  • 2.1.2 公路用建筑垃圾的加工19-20
  • 2.2 建筑垃圾再生料的特性研究20-43
  • 2.2.1 再生料的筛分试验20-21
  • 2.2.2 再生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21-23
  • 2.2.3 再生料的击实试验及破碎率分析23-28
  • 2.2.4 再生料的大型固结仪压缩试验28-33
  • 2.2.5 再生混凝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33-41
  • 2.2.6 模型桩轴心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试验41-43
  • 2.3 本章小结43-45
  • 第三章 建筑垃圾再生料处治湿软黄土地基的模型试验研究45-60
  • 3.1 室内模型试验的试验方案45-47
  • 3.1.1 建筑垃圾再生料散体材料桩模型方案45-46
  • 3.1.2 建筑垃圾再生料胶结桩模型方案46-47
  • 3.2 室内模型试验装置与材料的介绍47-49
  • 3.2.1 模型试验装置47
  • 3.2.2 试验材料的选取47-48
  • 3.2.3 模型桩的预制养护48-49
  • 3.3 室内模型试验的具体实施方案49-55
  • 3.3.1 模型基坑的开挖与回填49-51
  • 3.3.2 试验仪器的布设方案51-52
  • 3.3.3 模型桩的埋设方案52-53
  • 3.3.4 模型试验的加载方案53-55
  • 3.4 室内模型试验的结果与分析55-59
  • 3.4.1 散体材料桩体处治地基的p-s曲线对比分析55-57
  • 3.4.2 胶结桩处治地基的p-s曲线对比分析57-58
  • 3.4.3 散体材料桩与胶结桩处治地基的p-s曲线对比分析58-59
  • 3.5 本章小结59-60
  • 第四章 建筑垃圾再生料处治湿软地基的数值模拟60-71
  • 4.1 数值分析有限元软件选定60-61
  • 4.2 模型本构关系的确定与模型的生成61-64
  • 4.2.1 研究依托的项目概况61
  • 4.2.2 基本假定61-62
  • 4.2.3 黄土本构关系模型62-63
  • 4.2.4 模型的建立63-64
  • 4.3 试验工况的设置64-65
  • 4.3.1 试验荷载64
  • 4.3.2 桩体材料64
  • 4.3.3 置换率64-65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65-69
  • 4.4.1 沉降量结果分析65-68
  • 4.4.2 桩土应力比分析68-69
  • 4.5 本章小结69-71
  • 第五章 建筑垃圾再生料处治湿软黄土地基的施工工艺71-77
  • 5.1 施工准备71-72
  • 5.1.1 资料准备71-72
  • 5.1.2 编制施工技术方案72
  • 5.1.3 施工设施安排72
  • 5.2 施工工艺72-75
  • 5.2.1 施工顺序72-74
  • 5.2.2 施工流程及要点74-75
  • 5.3 施工质量控制75-76
  • 5.3.1 桩体数量控制75
  • 5.3.2 桩身孔位偏移控制75
  • 5.3.3 桩身质量控制75-76
  • 5.3.4 填料用量控制76
  • 5.4 施工质量检验76-77
  • 5.4.1 检验基本项目76
  • 5.4.2 建筑垃圾桩的质量评定标准76-77
  • 结论与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2-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俊琴,王法新;谈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J];山西建筑;2000年04期

2 李湘洲;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J];广东建材;2000年05期

3 杜婷,李惠强,吴贤国;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利用[J];施工技术;2002年03期

4 建宁;建筑垃圾制砖基地在沪投产[J];建材工业信息;2002年02期

5 钟丽梅;;合理利用建筑垃圾的几点政策措施[J];四川建材;2003年02期

6 王秋玲,马保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6期

7 王武祥;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J];中国建材;2005年08期

8 刘利萍 ,葛家君;建筑垃圾的转化利用[J];建筑;2005年10期

9 尚海洋;如何从建筑垃圾中"掘金"?[J];建材工业信息;2005年03期

10 俞淑芳;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更新;田欣;;国内外建筑垃圾相关法规标准概述[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2 许颖;杨始强;李存才;罗刚;赵华;;深圳市建筑垃圾现状及循环利用研究[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3 王宝民;李靖;;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讨论[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何更新;田欣;;国内外建筑垃圾相关法规标准概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王进辉;杨军浩;;浅谈建筑垃圾的再生和利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第二部分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研究科研文献摘编[A];建筑固废科研及其产业化进展[C];2010年

7 ;福州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办法[A];建筑固废科研及其产业化进展[C];2010年

8 陆凯安;;建筑垃圾应用技术及对策[A];固体废弃物在城镇房屋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肖建庄;雷斌;王长青;;汶川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A];建筑固废科研及其产业化进展[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凯安;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2 张玉秀;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N];中国改革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刘荣慧;康土特公司建筑垃圾再利用现场实录[N];中国建材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蒙华 徐彦泓;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排放[N];中国建材报;2005年

5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李 悦;北京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之路[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张昊 张黎霞;建筑垃圾如何进入“循环”[N];发展导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汤璇 通讯员 徐桂林 蒋明;穗将对建筑垃圾征收处置费?[N];广东建设报;2005年

8 惠贯;广州对建筑垃圾实行“一战式”管理[N];广东建设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汤璇 实习生 林秀芬 通讯员 徐桂林 本报记者 韩庆文 吴泉海 蒋明 整理 汤璇;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新契机[N];广东建设报;2005年

10 ;建筑垃圾规模再生渴望扶持[N];广东建设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浪;循环经济理论在建筑垃圾管理中的运用[D];重庆大学;2007年

2 李雯;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政策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泽洲;建筑垃圾量化及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贾顺;重庆市建筑垃圾现状分析和综合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段荣生;低碳经济视野中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模式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6 王书;S市建筑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辽宁大学;2013年

7 雷琼嫦;基于两型城市建设的建筑垃圾闭环物流系统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8 姚伟明;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博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9 马翔宇;昆明市建筑垃圾的逆向物流系统的优化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柯瑞华;建筑垃圾应用于水泥混合材的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72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072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9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