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变学原理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配比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流变学原理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配比例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最佳掺配比例 流变学原理 再生沥青 旧料掺量
【摘要】:为了优化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利用了流变学试验原理和美国SHRP试验方法,从中引入车辙因子、疲劳因子、低温蠕变速率对4种新旧沥青掺配比例的再生沥青高温性能、疲劳性能和低温性能进行评价和分析,在兼顾高低温性能的情况下得到旧沥青、再生剂和新沥青的最佳掺配比例,进而得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的最佳掺配比例;同时对旧料进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试验,与普通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对比分析,证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的最佳掺配比例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基于流变学原理对几种新旧沥青掺配比例的再生沥青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最佳再生沥青掺配比例,并用于指导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以及配合比设计。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最佳掺配比例 流变学原理 再生沥青 旧料掺量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0引言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446万km,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11.1万km。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里程不断增长,早期建设成的高等级公路也陆续进入到大、中修及养护阶段,产生了大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为了节约资源,再生利用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技术,在沥青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剑;石小培;秦永春;;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性能衰变规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5年01期
2 王辉;张肖宁;段跃华;;广东地区沥青路用性能PG分级研究[J];路基工程;2011年06期
3 周志刚;辜丽萍;姜旺恒;李雪连;;基于SHRP方法的不同层位旧沥青性能试验评价[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陶清容;郭伟;;就地热再生加热机分级加热技术分析[J];科技信息;2014年13期
5 祁文洋;李立寒;汪于凯;;基于测力延度试验的SBS改性沥青老化特征评价指标[J];建筑材料学报;2014年03期
6 潘宇;;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质量控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05期
7 李江;;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干线公路中的应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4期
8 张慧鲜;杨博;张海洋;;基于性能等级的河南省沥青结合料优化选择方法研究[J];路基工程;2014年06期
9 冉龙飞;何兆益;曹青霞;;SBS改性沥青再生剂性能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5年04期
10 孔峰;;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实践与研究[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银涛;王松根;张云帆;;高性能厂拌冷再生关键工艺控制技术研究[A];2014全国公路养护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路面卷[C];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宏岩;AASHTO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预估模型的验证与改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陈俊青;基于低温性能的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3 胡美娟;基于路用性能的SBS改性沥青关键技术指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亮;;再生沥青混合料特性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2年05期
2 胡达平;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J];市政技术;2003年04期
3 李荣冕;;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8年02期
4 查旭东;陈兆坤;;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J];公路与汽运;2008年03期
5 王欣;;溶剂法测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密度[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年06期
6 余建民;吴为义;吴玉霞;;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城市道路中的试应用[J];浙江建筑;2008年07期
7 王超;;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机理分析与应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年07期
8 崔普查;;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长期水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33期
9 陈静云;孔令然;李正阳;;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循环性能试验[J];山西建筑;2010年22期
10 赵亚兰;陈拴发;;再生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松;熊巍;邹云华;刘勇;;厂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低等级公路应用的可行性探讨[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2 熊巍;卢柯;;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3 黄冲;黄绍龙;黄修林;丁庆军;;废橡胶粉在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的性能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金喜;藤原忠司;;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针入度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志祥;吴建浩;;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6 刘浩;李涛;;EC120温拌改性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作用与影响[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7 梁伟光;卢铭伊;许先琴;;我国城市废旧沥青料的再生利用[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子 马芳;为绿色奥运献一份力[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杨彦海;变废为宝 经济环保[N];中国交通报;2007年
3 通讯员 冯文华;亏本订单逼出来的创新[N];绍兴日报;2007年
4 张东平;给黑土地添一抹亮丽的“绿色”[N];首都建设报;2008年
5 记者 罗源源;节能巧算“三笔账”[N];首都建设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斌;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机理及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永强;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与应用效益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康强;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与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彭玉柱;沥青路面温拌再生技术及工程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4 王刚;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振丘;RAP回收工艺及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尤江;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江照伟;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材料及结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雷润生;基于厂拌热再生技术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张豹;贵州山区乳化沥青冷再生RAP料变异性及质量控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孔令然;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5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085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