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墩震后残余变形及控制措施
本文关键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墩震后残余变形及控制措施
更多相关文章: 预应力钢筋 残余位移 时程分析 修复桥墩 损伤控制
【摘要】:桥墩作为桥梁结构中重要的承重构件,若遭受地震荷载后出现较大的残余位移或发生坍塌,不仅严重威胁生命安全,更对灾后重建工程带来困难。准确评估桥墩震后残余位移值、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桥墩损伤程度是改善桥梁抗震性能的有效方法。鉴于试验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基于OpenSees软件平台建立了桥墩动力分析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出桥墩震后的残余位移值,并进一步讨论了竖向预应力筋对桥墩和修复桥墩震后残余位移的影响。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首先建立可有效模拟RC桥墩震后残余变形的数值分析模型,并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证实了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真实地震动下桥墩动力反应结果讨论了预应力钢筋对桥墩残余变形的影响规律,并讨论了残余位移与墩顶最大位移、预应力筋最大应力与墩顶最大变形等工程设计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桥墩配置预应力筋能够有效减小桥墩震后残余位移,是控制桥墩震后损伤的有效方法。2.鉴于试验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目前研究中关于预应力筋与纵筋配筋比例、预应力筋初应力水平等因素对桥墩地震作用下残余位移的影响效果尚不明确,无法为此类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需要对配置竖向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RC桥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数值分析。分别讨论了外加轴力与预压应力之间的关系、预应力筋与纵筋配筋比例关系、预应力钢绞线放置位置、混凝土强度等各参数对桥墩动力时程下残余位移的影响,对预应力桥墩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及一定的理论依据。最后建立了上部结构-桩-土三者相互作用的分析模型,对桩-土相互作用下PRC桥墩的震后损伤情况进行了讨论。3.为研究震后修复桥墩的抗震性能,基于OpenSees软件平台完成了对考虑钢筋损伤的修复桥墩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将模拟结果与5个弯曲破坏为主的圆形截面桥墩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模型的适用性得到了验证,而后将修复数值分析模型应用到地震动时程作用下,通过IDA手段,对修复桥墩及配置预应力筋的修复桥墩抗震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修复后的普通RC桥墩能够满足基本使用要求,但是震后基本破坏,而含预应力筋的修复桥墩在遭受地震作用后仍然保持可修复性,再次证实了预应力筋的存在能够有效控制RC桥墩震后残余变形。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2.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Ю.Ю列文斯捷因,Э.Е波奇金Б.Л哈宁 ,赵纯善;残余变形对铸铁活塞环弹性的影响[J];压缩机技术;1972年02期
2 王丽艳;周顺新;;液化地基中堤防地震残余变形的动有效应力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阮元成,陈宁,常亚屏;察汗乌苏水电站坝体料残余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10期
4 王玺;液化石油气钢瓶容积残余变形率内测法的误差修正[J];压力容器;1987年02期
5 赵长法;关于液化气钢瓶残余变形试验问题[J];煤气与热力;1982年01期
6 张勤;朱绩超;贡金鑫;;单自由度体系地震残余变形分析及计算[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3年03期
7 傅增祥,施纪泽,金保森,,王智慧,邓明鹏;螺栓微量残余变形的测量[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4年04期
8 阮元成,陈宁;察汗乌苏水电站坝基覆盖层土料残余变形特性[J];水力发电;2003年06期
9 凌华;傅华;蔡正银;刘汉龙;;坝料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凌知民;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残余变形[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艳杰;谢惠民;戴福隆;;利用扫描云纹方法测量无定形碳化硅微器件的高温残余变形[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杜莹;赵海峰;舒思齐;魏悦广;;由残余变形反推微构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3 邹德高;毕静;徐斌;孔宪京;赵阳;;加筋砂砾料残余变形特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刘启旺;刘小生;陈宁;杨玉生;赵剑明;杨正权;李永红;田景元;洪桂标;袁林娟;;双江口心墙堆石坝地震残余变形和破坏模式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黄士卫;蔡志鹏;赵海燕;岳红杰;崔晓芳;;高速列车转向架边梁焊接热输入与残余变形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5年
6 丰土根;刘汉龙;高玉峰;佘跃心;;晋江防洪堤抗震液化和变形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7 刘战伟;谢惠民;方岱宁;孟永刚;顾长志;赵亚溥;;MEMS结构残余变形的SEM电镜云纹法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中夏;黄土动残余变形的特性与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牛敬涵;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墩震后残余变形及控制措施[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程少南;自复位摇摆结构抗震性能与残余变形计算方法[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3 解陈;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沈阳大学;2013年
4 孟凡伟;沈珠江残余变形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朱楠;荷载作用下采空区上覆岩体及地表残余变形规律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6 杨青坡;堆石料残余变形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玉秋;曲轴参数化建模技术及强度和滚压残余变形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52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15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