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断层介质单双液加固特性对比
本文关键词:非均质断层介质单双液加固特性对比
更多相关文章: 断层介质 结构面 水泥单液浆 C-S双液浆 加固型式 抗压强度
【摘要】:使用永莲隧道F2断层介质,预置单一结构面,基于不同结构面角度、水泥单液浆水灰比和注浆压力开展正交试验.试验表明:注浆压力、土压力和渗透压力均呈波动上升规律,但土压力和渗透压力相对较小;结构面α=0°、45°和90°试样在注浆后强度分别提升了189%,200%和64%,结构面α=45°试样加固前后强度均较低;应力-应变曲线显示,当应变达到0.015~0.04时,应力达到峰值;通过极差分析,本次试验条件下结构面角度是影响试样抗压强度的主控因素,其次为浆液水灰比,注浆压力影响最小;浆液充填结构面并劈裂断层介质形成的大尺寸浆脉发挥骨架效应,对加固体破坏产生控制性作用;揭示了水泥单液浆对于含结构面断层介质的充填、挤密和劈裂联合加固型式.从加固型式、加固效果和主控加固因素3个方面对比了水泥单液浆和C-S双液浆对于断层介质的加固特性.单液浆形成的浆脉尺寸更大;当α=0°和90°时,单液浆加固效果更佳,而α=45°时,双液浆加固效果更优.与单液浆不同,双液浆的主控因素为浆液配比.基于试验结论为注浆设计和施工提出了4条指导性建议.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036000)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1209128)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0131110032)
【分类号】:U457.3
【正文快照】: 近年来,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常遇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诱发塌方、突水突泥等重大地质灾害,造成工期延误、人员和经济损失严重[1-3].统计历年灾害案例,断层是导致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目前多采用注浆方法实施治理[4-5],但受限于理论研究进展缓慢,注浆方案设计和注浆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留明,黄润秋;一种估计结构面迹长的新方法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2 张金平;王松;;改进的岩体优势结构面搜索方法及其应用[J];路基工程;2010年03期
3 蒋建平,罗国煜;土坡中的优势结构面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4期
4 谭冬生;李学潮;张忠平;;优势结构面理论在某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6年02期
5 徐佳;张勤;吴继敏;;功效系数法在确定岩体优势结构面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6 周莲君;彭振斌;何忠明;彭文祥;;结构面剪切特性的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04期
7 李永红;彭振斌;杨明;李俊;;三维锯齿型结构面直剪特性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11期
8 王川婴;钟声;孙卫春;;基于数字钻孔图像的结构面连通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9 沈明荣;张清照;;规则齿型结构面剪切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10 司富安;贾国臣;高玉生;高义军;鞠占斌;;不均匀及不连续结构面抗剪强度模拟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时贵;程俊杰;王思敬;;岩体的基本构成——结构面和结构体[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吉锋;石豫川;冯文凯;;一种新型的结构面起伏形态测量工具——接触打孔器的研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吉锋;石豫川;冯文凯;;结构面质量分级体系及力学参数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庆寿;何思为;;含两组结构面模型的超动态应变测试[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5 孙强;李曼;杨继红;;西南某地结构面的右行形成机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佳川;;节理岩体按结构面性质分区的聚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7 沈明荣;;不规则齿形结构面的力学特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8 沈俊;夏正中;;预锚结构面抗剪性能研究[A];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张龙波;沈明荣;;结构面在加载和卸载条件下的强度特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沅江;吴超;傅衣铭;;软岩结构面流变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家成;非连续结构面破坏过程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杨明;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及其锚固效应的数值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吉锋;顺层边坡硬性结构面强度参数及工程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赵宇飞;加锚结构面剪切特性及锚固岩体综合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5 孙书勤;峨眉山玄武岩结构面类型及其工程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7 王小江;岩石结构面力学及水力特性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宋琨;花岗片麻岩体渗透特性及水封条件下洞库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9 何刘;交通工程边坡在振动力作用下行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黄磊;测线取样法引起的岩体结构面几何偏差纠正[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巫裕斌;薄层破碎硬质岩隧道(群)施工方法及支护方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檀;不同条件口孜东矿采区行人上山顶板离层的数值模拟[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3 陈镜丞;硬性结构面对深埋硬岩隧道开挖稳定性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俊杰;贵州省印江县革底滑坡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朱海明;旭龙水电站左坝肩抗力体劈理型边界提取及稳定性初步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唐川;攀枝花朱矿南帮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骏;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岩体工程适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张磊;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屈鹏程;层状碎裂结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防灾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鸣辉;地震作用对岩质高边坡动力影响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54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15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