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自由基杀灭压载水中有害赤潮物种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羟基自由基杀灭压载水中有害赤潮物种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大气压下强电离放电协同气液混溶技术,高效制备羟基自由基(·OH)杀灭3个门的典型有害赤潮物种,使用荧光染色、测定光合作用潜能等生物学检测方法确定·OH致死阈值。结果表明,5.05×10~4 cells/mL的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5.28×10~4 cells/mL的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5.02×10~4 cells/mL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其致死阈值分别为1.24mg/L、2.01mg/L、1.12mg/L,此时其叶绿素a分解率分别为77%、85%和74%。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理前后藻细胞结构有明显的改变。因此,·OH致死方法可有效地杀灭压载水中的有害赤潮藻。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C06B01,2013BAC06B02)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NSFC 6142780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SFC61025001) 海洋科学研究公共利益的专项基金
【分类号】:U698.7
【正文快照】: 1引言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它的大面积频繁发生,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几乎彻底崩溃,我国沿海赤潮爆发的主要成因之一是通过船舶压载水迁移到中国海域的外来赤潮藻。这些外来藻类对生态适应性强、分布广,只要环境适宜就可爆发赤潮,几乎导致海洋生态结构与功能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宏;;赤潮生物及赤潮毒素[J];江苏科技信息;2000年04期
2 毕远溥,李润寅,宋辛,林军,王建芳;赤潮及其防治途径[J];水产科学;2001年03期
3 李桂娇,尹华,彭辉;赤潮研究现状与动向[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4 周名江,朱明远,张经;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1年02期
5 王桂春;赤潮及其对海水养殖对象的影响[J];苏盐科技;2001年02期
6 许卫忆,朱德弟,卜献卫,陈耕心;赤潮发生和蔓延的动力机制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5期
7 白希尧,白敏冬,周晓见;羟基药剂治理赤潮研究[J];自然杂志;2002年01期
8 全先庆,曹善东;赤潮的危害、成因及防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张建辉,夏新,刘雪芹,王明翠;赤潮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2期
10 张冬鹏,杨二俐,黄毅华;近年来深圳海域的赤潮及发展趋势[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斗定;王春生;黄韦艮;;赤潮的预警与管理[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赵冬至;文世勇;;中国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冬鹏;武宝干;;几种赤潮藻对温度、氮、磷的响应及藻间相互作用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许卫忆;朱德弟;卜献卫;;赤潮发生的关键物理过程[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胡章喜;徐宁;段舜山;;尿素对中国近海3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姜晓东;Darcy J.Lonsdale;;海洋桡足类与赤潮藻的军备竞赛[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孙向卫;;珠江口沉积铁-磷的富集对赤潮频发的潜在作用[A];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佳;王洪礼;;赤潮藻类模型的非线性随机稳定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9 王洪礼;葛根;许佳;;简单赤潮藻类摄食模型的随机动力学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冯剑丰;王洪礼;李胜朋;;赤潮形成的非线性生态动力学机制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江;赤潮 赤潮 赤潮……[N];广西日报;2004年
2 朱明远;赤潮:来自海洋的灾害[N];科技日报;2001年
3 ;改性白泥有效治理赤潮[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王量迪邋陆素忠 涂金珠;宁波海域拉响今年赤潮警报[N];宁波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马云;赤潮 海上的“红色幽灵”[N];中国海洋报;2013年
6 杨帆;深圳赤潮渐频繁 海洋保护不容缓[N];中国水运报;2003年
7 周英峰 廖文静;赤潮又现 警钟敲响[N];经济日报;2001年
8 记者 叶国际 张建松;东海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记者 张建松 叶国标;赤潮危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向杰;赤潮研究:海陆“双管齐下”[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世勇;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孙晓霞;粘土矿物及无机絮凝剂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3 黄东卫;渤海赤潮生态系统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冯剑丰;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赤潮的预测预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杨珏;浮游植物时空发展的非线性特点与赤潮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王海霞;中国近海赤潮/绿潮多发海域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雷惠;基于固有光学量的东海赤潮遥感提取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吴萍;新型表面活性剂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张利永;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张传松;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生消过程特征及其营养盐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素清;分析浙江海区赤潮过程中的气象因子[D];浙江大学;2005年
2 叶琳;赤潮生态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在渤海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3 江艳;无菌赤潮异弯藻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4 谢中华;赤潮发生的频率分析和预报[D];天津大学;2004年
5 孟凡鹏;基于荧光检测的·OH致死有害赤潮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李晓琳;赤潮生消过程中赤潮藻类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7 黄s,
本文编号:1278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27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