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局部三轴压缩试验方法
本文关键词:沥青混合料局部三轴压缩试验方法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沥青混合料 局部三轴压缩试验 有限元模拟 高温性能 应力-应变关系
【摘要】:为了优化常规三轴压缩试验与单轴贯入试验,介绍了局部三轴压缩试验原理、试验设计方法及过程等.基于与沥青路面实际受力情况相似的原则,通过ANASYS有限元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认为公称最大粒径及试件提供的围压是影响压头直径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际路面层厚与试件径高比是确定试件高度的主要因素,并设计了压头和试件的直径与高度.对AC13,SMA13和PA13三种级配沥青混合料进行局部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发现,该试验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的结果规律性一致.该试验具有应力状态明确,符合实际路面围压情况,所得参数的规律性、稳定性和准确性较好,且试验方法简单的优点.
[Abstract]: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conventional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and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the principle, 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of local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are introduc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is demonstrated by ANASYS finite element metho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nominal maximum particle size and the confining pressure provided by the specimen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ssure head diameter. The ratio of the actual pavement thickness to the diameter and height of the specimen is the main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height of the specimen, and the pressure head and the diameter and height of the specimen are designed. The local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of SMA13 and PA13 graded asphalt mixture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s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conventional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and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test is clea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pavement confining pressure, the obtained parameter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good regularity, stability and accuracy, and simple test method.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089) 东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项目(YBJJ1347)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对于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评价,常用的试验方面吻合;单轴贯入试验的优点是试件能够提供类似法有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和单轴贯入试验[1-5],但这沥青路面的实际围压,但载荷时试件内部应力和应些方法与实际工程情况还存在一定差距.常规三轴变不均匀分布,难以得到任意一点应力应变状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浩;樊统江;范芳芳;;单轴贯入试验试件高度对沥青混合料剪切强度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黄晓明;张裕卿;;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5期
3 谢晶;;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组成及性能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9年05期
4 李秀君;;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1期
5 钱振东;陈磊磊;尹祖超;罗桑;;国产环氧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1年02期
6 毕玉峰,孙立军;沥青混合料抗剪试验方法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庆军;彭馨彦;姜友生;陈光新;毛明;;环保多功能沥青除冰路面一体化设计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2 马新;郭忠印;杨群;;基于分形方法的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尹谨学;孙立军;;级配参数对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的影响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年08期
4 胡世强;;影响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5期
5 刘朝晖;欧阳f;沙庆林;;高粘度基质沥青混合料高温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徐永丽;侯相深;;基于芯样的沥青路面抗剪性能评价指标[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7 陈静云;周长红;王哲人;;沥青混合料蠕变试验数据处理与粘弹性计算[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8 朱子义;;硬质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0年01期
9 王鹏;;不同轮胎花纹非均布荷载下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12年05期
10 黄伟雄;刘朝晖;汪晓天;欧阳f;;硬沥青混合料高温剪切性能试验研究[J];广东公路交通;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国;混凝土梁桥沥青铺装结构分析与材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王富玉;SAC13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施工[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辉;重载高温区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锁利军;沥青混合料强度理论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张蕾;基于细观分析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陈凤晨;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刘克非;极端气候下沥青路面破坏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贾锦绣;沥青路面与桥面铺装抗剪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付其林;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组成设计参数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张宜洛;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行为和混合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锋;端面状态对沥青混合料强度影响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郭锋;道路结构层间性能评价方法[D];长安大学;2011年
3 王德强;湿热地区桥面铺装动水行为及材料组成设计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周娟兰;设置应力吸收层的复合式路面动态响应及抗裂机理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5 陈立伟;长大纵坡桥面铺装表层抗剪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江丽华;重塑黄土动态力学与基本力学性能测定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谢兆星;集料特性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8 许银行;陡坡路段SMA沥青混合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9 徐永丽;沥青混凝土路面芯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张勇;沥青路面抗滑表层级配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宝星;赵彬;岳珠峰;;平头压头下基体对压痕规律的影响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年04期
2 樊统江;何兆益;;沥青混合料静态蠕变劲度模量与动稳定度的关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3 伍石生,徐希娟;掺加PR PLASTS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J];公路;2005年01期
4 韩海峰,何桂平,吕伟民;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特性对结合料广义动态剪切模量的响应[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3期
5 封基良,许爱华,席晓波;沥青路面车辙预测的粘弹性分析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5期
6 谭积青;张肖宁;;三层式沥青面层车辙组成及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1期
7 黄晓明;范要武;赵永利;闫其来;;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高温车辙的调查与试验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5期
8 傅栋梁;钱振东;;不同级配类型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李秀君;拾方治;张永平;;拌和用水量对泡沫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1期
10 谢晶;;掺加不同纤维对SMA高温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O.阿厅格尔;J.柯培尔;夏熙伦;;单轴及三轴压缩试验中测量横向应变的新方法[J];人民长江;1985年01期
2 杨庆丰,柯云姝,钟玉民;综合水灰比对水泥土工程性质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2期
3 常小晓;马巍;王大雁;;高围压下冻结粘土的抗压强度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7年04期
4 李小磊;吴云刚;;求解c、Φ值的软件开发及试验验证[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年01期
5 许伟;郭佳奇;;云雾山隧道围岩力学性质研究[J];河南科学;2010年10期
6 ;UUS—1型三轴压缩试验仪研制介绍[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1993年04期
7 殷民,李华,韩小平,沈亚鹏;泡沫塑料三轴动静态压缩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8 缪志萍;;关于土的抗剪强度应用的探讨[J];路基工程;2006年05期
9 王贵荣;任建喜;;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红砂岩本构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罗嗣海;邓通发;;地基承载力计算中强度指标的理论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景海;王德群;;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砂土三轴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常小晓;马巍;王大雁;;高围压下冻结黏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3 易达;刘洁荣;葛修润;;BP神经网络在岩石三轴压缩围压与峰值应力、应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朱宝存;黄勇;唐书恒;颜志丰;张松航;;水饱和煤样三轴力学实验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林钟强;丁建彤;;陶粒用作回填材料的土工性能[A];2004“第七届全国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法锁;张伯友;卢全中;宋飞;;某工程边坡软岩三轴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7 尤明庆;苏承东;;大理岩试样的长度对三轴压缩试验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艾有刚;张心平;;基于试验的土力学数值模拟方法[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卢允德;葛修润;王洪玲;田胜利;;大理岩常规三轴压缩全过程试验和本构方程的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濮家骝;李广信;孙岳嵩;;砂土复杂应力状态试验及三维弹塑性模型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承仁;重塑非饱和粘性土的强度习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周葆春;黏土本构建模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董金梅;聚苯乙烯轻质混合土工程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张其光;无粘性土的减载弹塑性分析[D];清华大学;2006年
5 陈景涛;高地应力下硬岩本构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6 宋桂红;加锚裂隙岩体整体力学性质研究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张宏博;长期往复荷载作用下无粘性材料累积变形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杨峰;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让压支护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10 张志沛;勉宁公路沿线边坡软岩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维勇;玉蒙线膨胀土路基填筑及现场测试[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殷勇;玻璃纤维改善水泥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王菲;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4 严栋;胶济客专非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彭结兵;膏溶角砾岩增湿变形特性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常银生;粘性土应力路径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刘志远;高聚物注浆材料工程特性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严伟;高土石坝宽级配砾石土心墙料特性研究及数值模拟[D];四川大学;2006年
9 陈绍杰;煤岩强度与变形特征实验研究及其在条带煤柱设计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10 关炳朋;淤泥土有限特征比本构模型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7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37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