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忠诚度变量的城际出行方式动态选择行为研究
本文关键词:引入忠诚度变量的城际出行方式动态选择行为研究 出处:《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交通工程 Mixed Logit模型 城际出行选择 动态特性 忠诚度变量
【摘要】:针对中国城市群的快速形成与发展,结合城市群城际出行特点,研究城市群城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基于非集计理论,对效用函数引入刻画动态选择行为的忠诚度变量,抓住了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关联性。利用了平滑指数计算忠诚度变量,既反映了忠诚度的持续性也考虑了突变性。将忠诚度变量作为影响因素引入模型的可观测效用部分,建立出行者城际出行方式选择Mixed Logit模型。在大量调查问卷基础上,通过对引入前后的模型对比分析计算得出,忠诚度变量加入后,模型中其他的出行影响因素效用强度明显削弱,其产生的正效用证明了城际出行选择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行为反应,具有某种出行方式选择的持续性、依赖性和突变性,说明出行者过往的出行体验对选择心理具有显著的影响,也说明构建的模型很好地还原了出行方式选择的动态特性。
[Abstract]:In view of the rapid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intercity trave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city travel mode selection behavior of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aggreg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loyalty variable to the utility function to describe the dynamic choice behavior, the relevance of the traveller's travel mode choice is grasped, and the smoothness index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loyalty variable.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persistence of loyalty but also considers mutation. The loyalty variabl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observable utility part of the model.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questionnair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calculation of the model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the loyalty variable is added. The utility intensity of other travel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model is obviously weakened, and its positive utility proves that inter-city travel choice is a kind of behavioral response with a tendency, and has the sustainability of a certain travel mode choice. The dependence and mutation show that the traveler's travel experienc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oice psychology, and that the model can well restor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vel mode choice.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YJA630152)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011-2BZZ-043)
【分类号】:U491
【正文快照】: 0引言城市群是实现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的最佳地域战略平台,也是实现经济效率与区域公平“双赢”的最佳战略结合点,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发育期,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1]。而城市群的发展必须要有发达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盛;黄卫;陆振波;;Mixed Logit模型及其在交通方式分担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5期
2 罗剑;王树盛;李旭宏;;基于S_B分布的Mixed Logit交通方式分担模型及其验证[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3 刘炳恩;隽志才;李艳玲;龚博文;;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非集计模型的建立[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5期
4 张月莉;史天林;过聚荣;;基于Meta-SEM的顾客忠诚因果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年02期
5 宗芳;隽志才;高研;赵淑芝;;拥挤收费政策交通影响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2期
6 殷焕焕;关宏志;秦焕美;刘彤;巩丽媛;;基于非集计模型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年05期
7 冯忠祥;刘浩学;张景峰;;农村人口出行方式选择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8 徐婷;蓝tg;胡大伟;孙小端;王伟力;;出行成本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9 张萌;孙全欣;陈金川;郭继孚;;北京市女性出行行为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年02期
10 许旺土;何世伟;宋瑞;李娟;;考虑拥挤收费的非集计交通方式分担模型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铁;高林杰;景鹏;陈东清;;不同核函数SVM在居民出行方式预测模型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江雯婧;原卉;;北京市女性居民通勤特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7期
3 李丽群;陈龙;;基于效用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优化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张旭;栾维新;蔡权德;;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竞争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戴洁;张宁;何铁军;陈晖;;步行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范围的影响[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05期
6 贾伟娜;王金金;沈其君;陈明;张彦超;朱胜军;;混合logit模型及其在合作医疗保险模式选择中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李京涛;周生路;吴绍华;张忠金;吕蕾;李爱军;;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年05期
8 刘崭;高璇;;基于非集计模型的公交出行选择预测模型[J];公路;2010年05期
9 李海峰;王炜;;基于神经网络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7期
10 姜雨;陆键;王树盛;项乔君;;基于离散选择理论的出行方式/目的地联合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晓峰;商品组合价值对溢价支付意愿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建玲;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后评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蕊;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出行方式分担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赵贝;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与公交优先政策协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雷磊;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出行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聂伟;都市圈道路网络优化及其评价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郭晓宇;基于住房服务和类别选择的住房需求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罗清玉;城市道路拥挤收费关键理论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钱东福;甘肃省农村居民就医选择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杨智伟;基于ATIS的交通出行信息选择行为及支付意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谱;基于出行行为的择路演化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陈佳;基于选择试验模型的基本农田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东平;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下的湖北省道路旅客运输业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马红伟;公铁高速客运方式分担率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曾文创;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潘聪林;杭州城西土地利用特征与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淑朋;成都地铁1号线对城市通勤者出行方式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夏烈;基于MD模型的客运专线旅客运量预测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江涛;运输通道客运分担率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赵文;基于旅客选择行为的铁路客运站布局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鹏,藤原章正,杉惠赖宁;SP调查方法在交通预测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李霞;邵春福;曲天书;杨励雅;王江峰;;基于网络广义极值模型的居住地和通勤方式同时选择模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关宏志;王鑫;王雪;;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4 高进博,吴海燕,张蕊;国际性大都市交通出行方式综合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张卫华,陆化普;城市交通规划中居民出行调查常见问题及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5期
6 曲大义,于仲臣,庄劲松,刘同友,杨明,武勇;苏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7 陈尚云,杜文,高世廉;我国特大城市出行分布模型及其参数的研究[J];系统工程;2002年04期
8 马书红;王元庆;周伟;;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重点与发展对策研究[J];公路;2007年12期
9 陈星光;周晶;朱振涛;;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10 隽志才,李志瑶,宗芳;基于活动链的出行需求预测方法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宗芳;基于活动的出行时间与方式选择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龚勃文;交通方式划分的非集计模型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永能,李旭宏,朱彦东,施树明;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满意准则模型[J];交通与计算机;2005年04期
2 徐上;陆建;马海峰;崔洪军;;大型活动观众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年04期
3 秦焕美;关宏志;殷焕焕;;停车收费价格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居民小汽车、公交、出租车选择行为为例[J];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08期
4 黄树森;宋瑞;陶媛;;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交通标准化;2008年09期
5 杜豫川;蒋盛川;朱迪;孙立军;;上海世博会出行方式选择意愿建模与场景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包丹文;邓卫;顾仕珲;;停车收费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年03期
7 冯忠祥;刘浩学;张景峰;;农村人口出行方式选择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8 王_g;;各年龄段女性出行方式选择的调查[J];科技广场;2011年06期
9 王景妍;张飞;;区域运输通道内影响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年06期
10 万霞;王炜;陈峻;;居民全日出行方式选择动态模型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辉;李明捷;;引入心理变量的旅客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模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护航“铁骑返乡”:服务型政府分内事[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李南玲;深圳停车费拟大涨,私车每月多掏694元[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贝;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与公交优先政策协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欢;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通道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郑常龙;基于效用理论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3 于胜武;基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海丽;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李晓辉;出行方式选择模糊推理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宋洁;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陈卓;城市居民对外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李惠;基于活动的居民购物出行方式选择模型[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尹静;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意向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金楠;大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86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38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