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对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水泥对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出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特点,研究不同水泥剂量时,乳化沥青混合料在7 d和28 d龄期的路用性能变化规律.采用SEM,EDAX和Zeta电位仪等分析其机理.结果表明:乳化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静压强度、回弹模量、动稳定度及冻融劈裂比等随水泥剂量增加而增大;在一定范围内,水泥剂量增加,混合料低温劈裂强度增大,但脆性增加,较合理水泥剂量为混合料重量的3.0%.水泥水化硅酸钙(C─S─H)等水化产物能够提高混合料Zeta电位,增加Ca,Si元素数量,减少自由沥青比例,从而增强浆体致密性,减小浆体与集料界面距离,改善混合料路用性能.
[Abstract]:The emulsified asphalt mixture roa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ement dosage, the law in 7 d and 28 d age of the road performance of emulsified asphalt mixture. The changes of SEM,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EDAX and Zeta potential instru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mulsified asphalt mixture Marshall stability, static strength, modulus of resilience, dynamic stability and freeze-thaw splitting ratio with cement dosage increases; in a certain range, the cement dosage increased, tensile strength increased mixture at low temperature, but increased brittleness, reasonable cement dosage of 3.0%. cement hydration calcium silicon acid mixture weight (C - S - H) water the product can improve the mixture Zeta potential, increase the number of elements Ca, Si, reduce the free asphalt ratio, thereby enhancing the slurry density, reduce slurry and aggregate interface distance, improve the mixture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0引言普通沥青混合料需加热施工,污染环境,消耗大量能源,具有高温变软,低温变脆等缺点[1-2];水泥混凝土虽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和耐磨性好等优点,但接缝设置复杂、维修困难[3].因此,研制兼有沥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合料的优点的新型路面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乳化沥青混合料在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笑风;苏青山;王振军;;橡胶粉纤维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及施工和易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年05期
2 周海生;曹卫东;吕伟民;;乳化沥青混合料击实特性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5年06期
3 曹丽萍;王兴隆;谭忆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初期性能评价[J];石油沥青;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何东坡;祖发金;于晓坤;;多碎石沥青混凝土低温性能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2期
2 王振军;沙爱民;杜少文;;结合料对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公路;2008年10期
3 冯浩雄;姚胜泉;龚彬彬;;橡胶沥青混合料在桥面铺装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公路;2009年03期
4 朱兴龙;肖鹏;余郁;薛玉波;;纤维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2012年09期
5 吴传山;张东长;印振华;;外掺料粉尘含量对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水稳定性影响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0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传山;重庆市沥青混凝土路面厂拌冷再生设计及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2 尹万辉;冷再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熊锐;农村公路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4 祖发金;橡胶粉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海林,李江,陈忠达,戴径梁;乳化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6期
2 谭忆秋,董泽蛟,曹丽萍,鄂宇辉;应用Superpave体积设计法设计冷再生沥青混合料[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3 李强,马松林,王鹏飞;沥青路面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4 汤泓,彭兴宇;阳离子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J];辽宁交通科技;1999年04期
5 宋哲玉,徐培华,陶家朴;乳化沥青破乳机理研究[J];石油沥青;1995年03期
6 彭波,田见效,陈忠达;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军;沙爱民;肖晶晶;杜少文;;水泥对乳化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的改善机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杜少文;王振军;;水泥改善乳化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J];建筑材料学报;2009年01期
3 何宜典;郭佩;;用于微表处的集料性能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0年03期
4 赵馨鑫;邓俊双;;矿物纤维稀浆封层的性能[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年04期
5 周述光;王振军;王笑风;;乳化沥青水泥路面混凝土强度形成机理[J];混凝土;2006年01期
6 殷川;曹磊;赵跃;;水泥乳化沥青稳定基层应用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7年01期
7 赵蓉龙;李大鹏;;温拌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年04期
8 杜少文;王振军;;水泥改性乳化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微观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9 李农;;乳化沥青粘附性对稀浆封层质量的影响[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年07期
10 杨本旺;;乳化沥青在谭家坪公路路面施工中的研究与应用[J];华东公路;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佳丽;扈惠敏;柳炳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李祖伟;易志坚;杨庆国;钟宁;霍晓春;;柔性纤维混凝土及其路用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3 张志民;;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4 孟建党;;SMA-5在许漯高速大修工程中的应用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王德平;刘庆良;蔡氧;黄启舒;许志鸿;;粗集料采用辉绿岩与玄武岩时路用性能比较[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6 张蓉;;SMA路面技术在四川的推广应用[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7 韦江雄;陈益民;张文生;张洪滔;林震;;氯氧镁水泥水化分析[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张家动;;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危害及潜在问题的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9 吴宗道;;水泥水化试体SEM样品的湿盒技术研究[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10 赵庆国;朱建民;倪立宾;秦爱军;;用天然沥青改善沥青路用性能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建凤 贺路启;整合优势资源 发挥重组效应[N];首都建设报;2006年
2 ;公路橡胶砂沥青混凝土减振降噪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3 洪土斌 欧阳龙;新技术助昌九高速技改项目节约土地70亩[N];中国交通报;2009年
4 尹克强;以技术革新促进产品质量升级[N];中国质量报;2007年
5 屠坚宜;混凝土的自缩及其控制[N];建筑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刘莉;显微镜下看水泥[N];科技日报;2007年
7 赵介山;水泥粉磨工艺问题探讨[N];中国建材报;2008年
8 徐海龙 李绍明 沈金金(作者单位:绍兴市水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浅谈混凝土施工的基本数据[N];建筑时报;2007年
9 柳絮恒 王辉;为祖国铺发展大道为人民筑致富之路[N];科技日报;2005年
10 刘云方邋刘海龙;岩沥青资源开发与路用性能研究通过鉴定验收[N];兵团日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极;玻璃纤维对沥青混凝土界面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涛;高速铁路板式无碴轨道CA砂浆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周卫峰;基于GTM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4 刘红瑛;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特性及其级配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徐江萍;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潘昊;智能方法在水泥性能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魏建国;沥青稳定碎石技术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王恩东;MAC改性沥青的研发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肖庆一;掺加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王富玉;SAC13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施工[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磊;乳化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惠冰;抗车辙剂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姜华;固化剂稳定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4 何荣裕;SMA的路用性能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丛培良;阻燃沥青混凝土制备与路用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赵慧敏;热再生沥青的路用性能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刘宏杰;红色泥质砂岩筑路材料的工程性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8 李祖仲;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杨洁;超早强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10 孙增智;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材料与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00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00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