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交叉口通行能力测算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交叉口通行能力测算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出处:《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交叉口作为车辆汇集、转向和疏散的枢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影响其通行能力的因素众多.为直观反映系统参数变化对交叉口的影响趋势,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分析交叉口各因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各元素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建立了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测算模型,并利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进口道宽度、交叉口有序度和行驶速度是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可从这3个方面着手以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其中,控制交叉口行驶速度可成为新的交叉口扩容途径.
[Abstract]:Intersection as the vehicle collection, steering and evacuation of the hub, is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 many factors affect the capacity to reflect the change of system parameters. The influence o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rend, using the system dynamics metho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intersection relationship, construct flow diagram of causality diagram and system elements influence the intersection capacity calc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traffic capacity of the intersection, and simulated using the Vensim softwar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let channel width, intersection degree of order and speed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apacity of the intersection, from these 3 aspects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the intersection. The intersection speed can become the intersection of new ways of expansion.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273042)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资助项目(12ZZ147) 上海市科委地方院校能力建设资助项目(13510501700) 上海市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资助项目(wk2013021)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3ycx024)
【分类号】:U491.23
【正文快照】: 城市路网中,交叉口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是城市交通的咽喉[1].不同流向、不同行驶特性、不同类型的机动车流和行人流在此反复地合流、分流、交叉,交通运行状况极其复杂,使得道路交叉口成为制约城市路网功能发挥的瓶颈.交叉口通行能力是指交叉口某断面处,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高海龙,王炜,刘秉轩,项彦彦;中国典型地区无信号交叉口临界间隙调查[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吴潜蛟;罗向龙;武奇生;潘若禹;;车辆排队间距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12期
3 包渊秋,严凌;面向交通规划的交叉口延误函数的研究和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杨福广;李贻斌;阮久宏;荣学文;宋锐;;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路面附着系数实时估计[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08期
5 王炜;道路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延误分析法[J];中国公路学报;1998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柯,张起森;无信号交叉口可接受间隙理论模型修正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马东方;王殿海;杨希锐;陈松;;有限优先下交叉口信号设置的临界流量依据[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李文勇,戴命和;信号控制交叉口延误调查及分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高海龙,王炜,项乔君,常玉林;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折减系数计算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0年05期
5 张晋;王慧;李平;;基于元胞自动机(CA)的自行车流建模及仿真[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1期
6 徐良杰;王炜;;基于遗传算法的交通流控制优化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5期
7 吴潜蛟;罗向龙;武奇生;潘若禹;;车辆排队间距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12期
8 李文勇,黄辉;信号交叉口停车延误调查及分析[J];广西交通科技;2003年05期
9 李淑庆;王志远;;无信号交叉口支路车道通行能力建模与仿真[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王锐;;信号交叉口延误模型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裴延亮;丁惜瀛;张洪月;于华;;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路面附着系数估计[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裴延亮;丁惜瀛;张洪月;于华;;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路面附着系数估计[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基于VR/GIS一体化城市微观交通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力劭;基于冲突点探测的机非混合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韩萍;环形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希锐;考虑公交优先的城市道路时空资源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华东;城市混合交通系统的建模方法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张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域混合交通流建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王京元;信号交叉口时空资源综合优化实用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梁春岩;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建玲;城市交通网络拥挤识别[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张永生;轿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状态参数估算及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线控汽车轮胎侧偏角和路面附着系数估算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廖唱;公交站设置对信号交叉口延误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廖燃q;基于车牌跟踪调查的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系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维;冰雪条件下城市道路网交通流状态演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金刚;T型交叉口车辆远引调头交通组织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金双泉;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7 李春艳;信号交叉口左右转交通流延误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8 刘锐;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容量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9 张国林;优先控制交叉口微观交通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敏;横向干扰下的交通信号线控优化[D];长安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邵长桥,杜晓辉,李光芹;信号交叉口排队离散车头时距统计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2 袁晶矜;袁振洲;;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J];公路交通技术;2006年05期
3 王昊;王炜;陈峻;;非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及延误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周斯加;罗玉涛;邓志君;黄向东;;基于自适应滤波的电动车纵向滑移率识别方法[J];交通与计算机;2007年03期
5 周伟,王秉纲;路段通行能力的理论探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6 李君,喻凡,张建武;基于道路自动识别ABS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1年05期
7 余卓平;左建令;张立军;;路面附着系数估算技术发展现状综述[J];汽车工程;2006年06期
8 杨晓光;庄斌;李克平;;信号交叉口饱和流率和启动延误的影响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9 王炜;道路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延误分析法[J];中国公路学报;1998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长桥;平面信号交叉口延误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涛 ,师铁梅;关于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统计测算方法[J];统计与咨询;2002年02期
2 沈建武;平面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年02期
3 李峰,王秋平;单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J];城市问题;2003年02期
4 张建嵩,孙立军;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简易测定方法[J];上海公路;2003年S1期
5 张云颜,黄炜,李文权;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扩展[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张云颜,李文权;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扩展的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施泉;吴中;;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6年06期
8 郭瑞军;王永亮;郑明明;;一种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测算的方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年03期
9 梁立杰;;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算法考量[J];交通标准化;2007年06期
10 姚君华;;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J];山西建筑;2007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龙海;李丽兰;陈洪仁;;主路优先交叉口通行能力仿真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苏岳龙;许闻达;程思瀚;姚丹亚;张毅;;混合交通状态下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邵春福;陈晓明;岳昊;;混合交通条件下典型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A];第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建新;赵靖;;“环岛+定向匝道”立交型式研究[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春晓;冰雪条件下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陈晓明;混合交通条件下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郭瑞军;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玮琪;北京市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2 张海楠;城市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及其改善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3 薛娟;山区城市道路畸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与改扩建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褚建萍;典型城市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及交通仿真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5 郭钰愫;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及软件开发[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6 任重;机非混行条件下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志平;城市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王维锋;平面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及系统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9 赵林;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10 王运玲;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及系统仿真基础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31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3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