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GNSS和加速度计的桥梁结构动态监测试验
本文关键词: 桥梁工程 结构健康监测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模态频率 加速度计 出处:《中国公路学报》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解决桥梁结构振动监测中模态频率监测不完整和不准确的问题,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和加速度计在英国诺丁汉威尔福德悬索桥进行监测试验,使用监测点装置、精密时间采集器解决监测点多传感器同轴、时间同步问题,同步采集GNSS实时动态差分(RTK)、网络RTK、后处理模式数据和加速度计数据,设计切比雪夫-自适应滤波方法识别桥梁结构动态位移。分析结果表明:GNSS易识别低值模态频率,加速度计易识别高值模态频率,2种传感器均可识别出重叠频带的模态频率,且结果吻合;2种传感器识别的动态位移吻合,两者差值的标准差和平均偏差均小于1mm;联合监测方法既适用于低频率、大振幅振动的大跨径桥梁监测,也适于高频率、小振幅振动的中小跨径桥梁监测。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complete and inaccurate modal frequency monitoring in bridge structure vibration monitoring. The GNSS receiver and accelerometer were used in the monitoring test of the Wilford suspension bridge in Nottingham, England, and the monitoring point device was used. The precision time collector solves the problem of multi-sensor coaxial and 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onitoring points, and synchronously collects GNSS real-time dynamic differential data, network RTKs, post-processing mode data and accelerometer data. The Chebyshev adaptive filtering method is designed to identify the dynamic displacement of bridge structure.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 value modal frequency is easy to be identified by the component GNSS and the high value modal frequency is easily identified by the accelerometer. The two kinds of sensors can identify the mode frequency of overlapping frequency band, an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The dynamic displacement of the two sensors is consistent, th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the average deviation of the difference are less than 1 mm. The joint monitoring method is not only suitable for long span bridge monitoring with low frequency and large amplitude vibration, but also suitable for medium and small span bridge monitoring with high frequency and small amplitude vibr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诺丁汉大学地理空间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08083)
【分类号】:U446
【正文快照】: 0引言对桥梁结构进行实时监测、损伤评估和安全预警已成为桥梁建设重要环节。桥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侵蚀、材料老化、交通流量加重、超重车辆增多,导致桥梁结构损伤和功能退化,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下降,易导致灾难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保障桥梁结构在营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江;蔡伯根;唐涛;王剑;;基于CKF的GNSS/INS列车组合定位鲁棒滤波算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2 潘正洋;何建坤;卢双疆;;帕米尔高原现代地壳运动首期GPS观测及处理[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荣华;吴文英;牛瑞芳;孙小芳;;采用伪卫星增强GPS技术降低精度因子的研究[J];测绘通报;2008年05期
2 付崇江;张斌;朱云;刘钊卿;孙峰;张顺斌;;GPS技术在三峡库区云阳县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3 陈海;单甘霖;;基于IMMCKF的机动目标跟踪算法[J];电光与控制;2011年10期
4 杨荣华;花向红;吴文英;孙小芳;;GPS伪卫星的组合定位技术及其误差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08年04期
5 F.Casciati;C.Fuggini;;Engineering vibration monitoring by GPS:long duration record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9年03期
6 霍光;李冬海;李晶;;机动目标单站无源定位中的测量更新CKF-IMM算法[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3年05期
7 陶庭叶;高飞;吴兆福;龙四春;;利用高斯平滑法提取GPS观测序列中的结构振动监测信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郝燕玲;杨峻巍;陈亮;郝金会;;基于SRCKF的水下航行器动基座初始对准技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戴吾蛟;伍锡锈;罗飞雪;;高楼振动监测中的GPS与加速度计集成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07期
10 刘超;高井祥;于子晏;王坚;;GPS/伪卫星相对定位中伪卫星优化布设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超;矿区GPS变形监测及其伪卫星增强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戴吾蛟;GPS精密动态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杨保岑;大跨桥梁施工期结构形态监测系统的实现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王建鹏;矿山变形灾害监测相关理论及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杨峻巍;水下航行器导航及数据融合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刘明;沿海地区风场特性实测分析与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伍锡锈;动态变形监测中的Kalman滤波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何明岗;GPS功能扩展程序研发及其在钓鱼台水库规模论证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姚平;GPS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李迎盼;SOPC技术在双星定位用户机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殷自成;基于GPS的超高桥墩形变监测与数据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亚民;GPS和地球动力学进展[J];测绘科学;2004年02期
2 孟国杰,赵承坤,顾国华,牛红叶,郑贵明,孙淑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首期观测数据处理[J];地震;2001年01期
3 牛之俊;游新兆;杨少敏;;利用GPS分析天山现今地壳形变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2期
4 张晓亮;张希;王双绪;蒋锋云;朱良玉;;GPS资料揭示的汶川8.0级地震前地壳动态演化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4期
5 王敏,张祖胜,许明元,周伟,李鹏,尤晓青;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的数据处理和精度评估[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6 王敏;沈正康;董大南;;非构造形变对GPS连续站位置时间序列的影响和修正[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7 王琪,张培震,马宗晋;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GPS观测数据与速度场[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8 张培震,王琪,马宗晋;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9 张培震,王琪,马宗晋;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10 张培震,王敏,甘卫军,邓起东;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代文;非线性滤波及其在说话人跟踪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友宝;刘扬;张建仁;;钢筋混凝土拱基于模态频率的承载能力评估[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8期
2 何浩祥;闫维明;彭凌云;;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损伤识别[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3期
3 丁幼亮;李爱群;耿方方;;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悬索桥整体状态预警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姚晓征;李爱群;孙鹏;;大跨斜拉桥环境模态频率识别的最大熵法研究[J];特种结构;2010年06期
5 樊叶华;陈雄飞;;基于管养需求的江阴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S1期
6 胡建华;王修勇;陈政清;倪一清;高赞明;;斜拉索风雨振响应特性[J];中国公路学报;2006年03期
7 刘永健;杨健;梁鹏;颜东煌;许红胜;;无背索斜塔斜拉桥荷载试验[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杨雅勋;郝宪武;孙磊;;基于能量系数-有效独立法的桥梁结构传感器优化布置[J];振动与冲击;2010年11期
9 孙正华;李兆霞;韩晓林;;大跨桥梁索塔有限元模型修正[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1期
10 林同炎;来斯脱A赫尔;张思让;;桥梁工程中的创造[J];中外公路;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豪;;前言[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6年
2 金清平;;随机理论在桥梁可靠性分析中的运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3 ;前言[A];全国城市桥梁青年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4 吴铭汉;祝国华;李鹏;;梨温高速公路A段台背回填质量控制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泽生;;钢管混凝土结构在紫洞大桥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6 郭爱民;邹德辉;;我国桥梁用钢的现状及耐候桥梁钢的发展[A];2008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8年
7 李士恩;;F.C.在桥梁工程的应用及其向大跨度桥梁发展的可行性[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8 李国豪;;前言[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6年
9 郑凯峰;唐继舜;;全桥结构仿真技术和对新世纪大跨桥梁的作用[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龙永章;陈辉成;王林中;;G325国道龙江涌河桥加宽改建纵向缝处理方法[A];广东省公路学会桥梁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剑 赵越超;五座新建改造跨汾桥梁工程有序推进[N];太原日报;2009年
2 记者 胡晓峰;中船股份虹桥枢纽桥梁工程首制分段完成拼装[N];中国船舶报;2009年
3 通讯员 吴永清 刘海明 本报记者 吴晋娜;打造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的创新平台[N];科技日报;2011年
4 ;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用钢发展状况[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5 记者 刘家铭;贵新隧道上半年贯通[N];福州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璐瑶;让天堑变通途[N];贵州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许琦敏;以柔克刚,大桥装上抗震关节[N];文汇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杨秀权;黄河见证[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9 记者 罗炜;谈山隧道昨日开工[N];黄石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曾实;成绵乐铁路首片箱梁提前灌注成功[N];四川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亚峰;城市立交桥梁健康监测理论与实践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毅;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温度作用的观测与分析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翁其能;隧道高水压段结构耐久性健康监测与损伤评估[D];同济大学;2007年
4 申文求;大型斜拉、悬索桥受损索识别新理论的研究及实践[D];重庆大学;2009年
5 刘文会;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结构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耿波;桥梁船撞安全评估[D];同济大学;2007年
7 姜浩;基于环境激励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模态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D];吉林大学;2009年
8 阮有兴(Nguyen Huu Hung);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移动荷载作用下桥梁健康监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阮欣;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体系及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冉志红;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的动力指纹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华平;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泰州长江公路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振华;桥梁工程标准化施工管理[D];长安大学;2012年
3 王东升;市政桥梁工程质量等级评价体系的构筑[D];浙江大学;2003年
4 徐祖恩;桥梁工程质量评定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5 李玉华;集成化桥梁工程CAD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6 黄俊斌;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成因及在整体式斜交板桥中的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于艳玲;温度对结构模态频率影响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8 洪磊;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甘伟康;桥梁工程施工风险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10 李伟华;大汶口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63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6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