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振动成型水泥稳定碎石疲劳特性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 道路工程 水泥稳定碎石 疲劳特性 垂直振动试验方法 劈裂疲劳试验 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出处:《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深入研究水泥稳定碎石疲劳特性,对比了垂直振动法和静压法成型的试件与路面芯样的相关性,采用更符合水泥稳定碎石实际力学性能的垂直振动法成型圆柱体试件,研究其劈裂疲劳特性,分析材料组成对疲劳特性的影响,应用Weibull分布建立水泥稳定碎石疲劳方程,构建抗拉强度结构系数,并与规范推荐系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剂量较低时骨架密实级配水泥稳定碎石疲劳性能优于悬浮密实级配,水泥剂量增大,级配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变小;水泥剂量对疲劳性能的影响较显著,一定范围内水泥剂量越高抗疲劳性能越好;水泥稳定碎石在50%失效概率下疲劳方程回归系数a的取值范围为1.103 5~1.134 5,b的取值范围为0.041 3~0.045 4;构建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能够较好地指导路面设计。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ecimen formed by vertical vibration method and static compression method and the core sample of pavement is compared. The cylinder specimen was fabricated by vertical vibration method, which accords with the actu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 stabilized crushed stone. The splitting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men were studied and the influence of material composition on the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 The fatigue equation of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Weibull distribution and the structural coefficient of tensile strength was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uspended compaction gradation when cement dosage is low, and the cement dose increases. The influence of gradation on fatigue performance is smaller; The effect of cement dosage on fatigue performance is obvious, and the higher the cement dosage is, the better the fatigue resistance is. Under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of 50%,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a of the fatigue equation of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is in the range of 1.1035 (1.1345b). The structural coefficient of tensile strength can be used to guide pavement design.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华市公路管理局;金华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8-0749) 交通行业联合科技攻关项目(2008 353 313 010,2008 353 333 200)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0引言水泥稳定碎石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高等级公路路面基层,然而工程实践表明,这类材料容易在荷载和环境等因素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疲劳开裂[1]。中国公路部门及科研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采用静压法试件对半刚性基层材料进行了疲劳试验研究,成果纳入《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蒋应军;;基于振动法设计的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研究[J];公路;2008年12期
2 沙爱民;贾侃;李小刚;;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疲劳特性[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3 王艳;倪富健;李再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疲劳性能[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4 李明杰;蒋应军;张俊杰;王顺;戴经梁;;半刚性基层材料振动试验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5 蒋应军;王富玉;刘斌;;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5期
6 郑木莲;孙家伟;王秉纲;;贫混凝土疲劳方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郭朝阳;何兆益;;水泥稳定碎石温缩性能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中;柳爱群;侯毅;;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病害及解决对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2 龙鳘;;贵州某塑胶标准田径场的施工技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3 范文孝;孙兆辉;杜二鹏;胡尚军;邓云纲;;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合理施工养生温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4 吴永根;李文蕾;黄命辉;刁军亮;;玄武岩纤维机场道面混凝土弯曲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5 江超;二灰碎石路面基层施工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许建设;;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魏良乐;吴渊;;冷再生技术在安徽105国道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王次升;韩彰;汪锋;;不同级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疲劳强度试验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许琪;旧路拓宽施工技术与工艺[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储小颖;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分析及预防[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冠;黄友剑;荣继刚;程海涛;;虚拟样机在橡胶元件开发中的应用[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崔宁;李传平;刘元则;;砖混类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前景[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宋海平;吴志超;;飞机结构疲劳定寿中的分散系数[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贺崇武;蔡新锁;迟卫兵;李素强;;复合材料机械连接拉脱载荷试验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5 周金枝;彭婧;李小飞;甘泉;;蜂窝纸板疲劳性能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6 熊峻江;韩海军;曾本银;王春生;;直升机桨叶根部材料全范围裂纹扩展速率测定与数据处理[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7 刘混举;李刚;;基于CAE技术的采煤机牵引部导向滑靴疲劳可靠性分析[A];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维舟;王涌;刘全忠;;复合固结土路面基层技术应用中的三个重要环节[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9 师蕾;李娜;;浅析石灰稳定土随时间变化规律[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代印松;;浅谈水泥稳定碎石生产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荣伟;CFL加固RC梁疲劳裂纹扩展规律及寿命预测[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俊清;高速列车空心车轴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段红燕;不同载荷下缺口参数对轴类零件低周疲劳寿命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4 朱红兵;公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疲劳试验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杨冰;LZ50车轴钢的随机疲劳短裂纹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姚爱玲;以矿渣为主要组分的道路基层与面层专用水泥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文才;ZK60和GW103K镁合金高周疲劳行为及其喷丸强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徐东;球轴承疲劳剩余寿命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张丽霞;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叶片疲劳裂纹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范文孝;玄武岩纤维增强路面材料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国凯;泰安市农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大宝;土壤固化剂稳定细粒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新明;钢渣稳定土的路用性能研究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0年
4 方桂景;SYB500输油臂关键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建伟;城市主干道级配碎石材料组成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马光超;级配碎石过渡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郝丕琳;辽宁省普通公路沥青路面级配碎石基层的路用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王亮;级配碎石上基层路用性能研究及路面结构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陈贤波;桥式起重机寿命评估及起升能力提升[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徐强;济南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支喜兰,韩冰;土工格栅加筋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弯拉及疲劳性能试验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姚祖康;对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评述(连载一)[J];公路;2003年03期
3 张鹏;李清富;;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抗拉强度试验研究[J];公路;2008年04期
4 蒋应军;;基于振动法设计的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研究[J];公路;2008年12期
5 孟庆营;周卫峰;赵可;;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静压法与振动法成型工艺的比较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6 孙荣山;汪水银;;级配变化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疲劳性能影响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7 马银华;易志坚;杨庆国;;PP纤维水稳碎石抗弯韧性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刘忠根,李世杰,陈志国,孙延忠,吕德保,张凤春;半刚性基层材料室内试验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金凯;应军志;程义;;振动法与静压法在优化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中的应用[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胡龙泉,蒋应军,陈忠达,戴经梁;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木莲;多孔混凝土排水基层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美江;道路材料振动压实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华;崔勇;;高应力水平下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和疲劳方程[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2期
2 单丽岩;谭忆秋;李晓琳;;沥青疲劳特性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年01期
3 杨红亚;董明思;张帷;;柔性纤维水泥混凝土的疲劳特性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7年06期
4 李强;;驾驶疲劳特性与汽车安全的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8年02期
5 孙耀东;加网混合料疲劳特性的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胡卫国;何桥敏;黄国威;;沥青类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31期
7 朱福;战高峰;;沥青混合料耐久性分析[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刘杰胜;吴少鹏;李东来;;道路伸缩缝嵌缝密封硅橡胶抗疲劳特性研究[J];中国建筑防水;2011年09期
9 韩国杰;张登良;;塑料格栅防裂层足尺疲劳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10期
10 陈东丰;韩继国;申爱琴;时成林;谭永波;;单双掺矿质超细粉高性能水泥混凝土疲劳试验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红亚;张帷;董明思;;柔性纤维混凝土的疲劳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2 王秉纲;徐江萍;;贫混凝土基层特性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3 凌天清;赵之杰;吴丹;董强;熊出华;郑智能;;半柔性路面材料抗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4 金增洪;;20世纪90年代正交各向异性钢桥面的发展[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黄承逵;赵冒藩;彭骏;;二级配钢纤维混凝土疲劳特性的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6 李建辉;邓宗才;刘国栋;;高性能腈纶纤维增强混凝土的韧性及弯曲疲劳特性[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李建辉;邓宗才;刘国栋;;高性能腈纶纤维增强混凝土的韧性及弯曲疲劳特性[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侯曙光;黄晓明;李志栋;;多年冻土区沥青混合料冻融弯曲韧性及疲劳特性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郭乃胜;赵颖华;;不同纤维掺量沥青混凝土的抗疲劳特性研究[A];纤维混凝土的技术进展与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孙立军;刘黎萍;邵敏华;罗芳艳;;沥青路面的疲劳设计标准[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凯;岩溶地区石灰岩疲劳特性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韩继国;季冻区高性能路面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薛连旭;基于疲劳特性的环氧沥青混合料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泉;碎石化沥青加铺结构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光海;北方滨海地区沥青路面损伤机理及使用寿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单丽岩;基于粘弹特性的沥青疲劳—流变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高春妹;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凝土性能研究与增强机理微观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姜海涛;层状硅酸盐纳米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曦;高速公路高性能沥青混合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胡薇;超载对沥青路面的危害及防治对策[D];长安大学;2005年
3 周生金;沥青路面荷载与温度耦合作用疲劳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袁媛;大孔隙排水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5 邵彩明;高温潮湿条件下沥青面层抗疲劳性能[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6 贾晓阳;沥青路面沥青稳定透水层材料疲劳特性分析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刘冲;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冲刷疲劳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高维成;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9 赵岳俊;OGDM-19排水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10 王俐栋;环保型抑烟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87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8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