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通道运输方式的耦合机理及耦合协调度模型

发布时间:2018-02-04 07:31

  本文关键词: 交通工程 运输通道 耦合机理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协调性评价 出处:《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更客观评价综合运输通道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水平,运用耦合理论和协调理论,从动力源、作用表现、实现过程3方面解析通道交通方式耦合机理。通过引入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以耦合度与协调度为输入变量,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广州-湛江综合运输通道为例进行实证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道运输方式存在极强的耦合交互关系,表现为正向促进、负向制约、联动共生、叠加放大的耦合作用;广州-湛江运输通道2008~2012年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345 0、0.346 4、0.397 2、0.420 3、0.472 5,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总体协调水平较低,均小于0.5,处于濒临失调到基本协调过渡的发展阶段。这与现实相符,表明模型可信。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various transportation modes i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channels more objectively, the coupling theory and coordination theory are used to show the effect from the power source.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capacity coupling and capacity coupling coefficient model, taking coupling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as input variable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is constructed. Taking the Guangzhou Zhanjiang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corridor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upl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annel transportation mod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positive promotion, negative constraints, and linkage symbiosis. Coupling of superimposed amplification; The system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Guangzhou Zhanjiang Transportation Channel from 2008 to 2012 is 0.3450 / 0.346 4 / 0.397 / 2 / 0.420 / 3 / 0.472 5, respectively.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but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level is lower than 0.5, which is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from being on the verge of maladjustment to the basic coordination transi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ality and shows that the model is credible.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JM7250) 中央高校基金创新团队项目(2014G6231003) 中央高校基金学术平台建设项目(2013G62310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3G6234068) 陕西省外专局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201234)
【分类号】:U116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规模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各种运输方式抢占交通资源、重复建设、不合理竞争、不协调发展等问题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在综合运输通道中更为明显[1]。交通运输的发展重点需要从规模总量扩张转向各种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大道;;关于避免中国交通建设过度超前的建议[J];地理科学;2012年01期

2 熊崇俊;宁宣熙;潘颖莉;;中国综合交通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2006年06期

3 徐利民,胡思继;论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J];技术经济;2003年05期

4 邹海波;吴群琪;;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5 Feixiong Liao;Theo Arentze;Harry Timmermans;;Multi-state supernetworks:recent progress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2014年01期

6 刘旷;;基于DEA的综合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评价[J];生产力研究;2007年20期

7 田园;张淼琳;;陆上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分析[J];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8 付晓豫;荆新轩;施其洲;;基于神经网络的运输通道-经济带系统的耦合度计算与分析[J];铁道学报;2010年01期

9 张生瑞,严宝杰;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张国伍;论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协调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欧盟交通运输政策对中国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刘奕;贾元华;石良清;;基于DEA模型的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杜渐;刘小明;;我国区域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成分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范文婷;黄中祥;;城市交通方式间的互利合作模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5 张腾;;高铁引线的客运需求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6 刘瑞超;丁四保;王成新;孙京姐;;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影响的评价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7期

7 熊崇俊;宁宣熙;潘颖莉;;中国综合交通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2006年06期

8 范振宇;王宇鹏;;基于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高速公路发展阶段特征分析及展望[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7期

9 马书红;周伟;;农村公路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中外公路;2007年06期

10 周微;贾元华;;基于模糊物元分析的综合交通体系评价方法[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旺;周跃云;;中国“新四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机理与测度分析[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2 朱庆余;李晓宇;郭凯;;地铁站点高效交通换乘模式研究——以沈阳市地铁4、9、10线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 城市交通规划)[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吴迪;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关系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夏伟怀;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齐一鸣;综合交通枢纽站点协调规划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生瑞;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D];长安大学;2002年

6 彭辉;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理论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7 张萍;港城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熊崇俊;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周东北;物流单元网络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赵旭;现代物流理念下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廷惠;;动态外部性、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2 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3 孙爱军;吴钧;刘国光;庞金亮;;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交通;2007年02期

4 万里强,李向林;系统耦合及其对农业系统的作用[J];草业学报;2002年03期

5 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6 王成金;丁金学;杨威;;中国高速公路规划网的空间效应与政策机制[J];地理学报;2011年08期

7 郑鹭亮;;耦合度模型的建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36期

8 熊崇俊;宁宣熙;潘颖莉;;中国综合交通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2006年06期

9 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一个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2期

10 党兴华;张首魁;;模块化技术创新网络结点间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苟兴宇,王本利,马兴瑞,黄怀德;航天工程中的贮箱类液固耦合动力学建模及耦合机理研究[J];强度与环境;1998年01期

2 严小丽;何超;黄怡浪;;建筑工程项目突发事故诱因耦合机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3年09期

3 郐吉才;;在线电解修锐-超声珩磨系统多场耦合机理[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13期

4 宋瑞;干扰型噪声的耦合机理[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郝云宏;李文博;曲亮;;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深层耦合机理及其复杂性涌现[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建;品牌的功能与价值的耦合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89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89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8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