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隔震技术的桥梁结构抗采动变形抗地震保护
本文关键词: 抗采动变形 开采沉陷 隔震技术 采动区 出处:《地震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采动区桥梁在竖向开采沉陷变形作用下的抗变形隔震能力,提出抗开采沉陷变形隔震保护控制的思想,首先分析了桥梁抗开采沉陷变形隔震保护控制的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的抗开采沉陷变形隔震保护控制装置,并分析了其抗采动变形抗地震的保护原理,其次利用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一座三跨连续板桥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在开采沉陷变形和地震耦合作用下该装置的竖向抗变形隔震效果,并量化分析了开采沉陷和地震对桥梁结构损害程度,提出的抗变形隔震双重保护装置可以有效地抵御煤矿采动对桥梁的损害,减小桥梁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抗变形隔震双重保护装置有效改善了采动区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开采沉陷变形性能,为我国矿区桥梁工程的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nti-deformation isolation ability of bridges in mining area under the action of vertical mining subsidence deformation, the idea of anti-mining subsidence deformation isolation protection control is put forward. Firstly, the principle of bridge anti-mining subsidence deformation isolation protection control is analyzed. A new type of anti-mining subsidence deformation isolation protection control device is proposed, and its protection principle against mining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 is analyzed. Secondly,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three-span continuous plate bridg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numerical analysis software. The vertical anti-deformation isolation effect of the device under the action of mining subsidence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 coupling i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and the degree of damage to bridge structure caused by mining subsidence and earthquake i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deformation-resistant double protection device can effectively resist the damage to bridges caused by coal mining. The seismic dynamic response of bridge structure is reduced. The anti-deformation isolation dual protection device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ridge structure in mining area and the anti-mining subsidence deformation performance. It provides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method and basis for the saf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bridge engineering in mining area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溪钢铁集团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4038) 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L2012111)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MTKJ2012-319)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市场调研信息立项基金(SCDY2012010)资助
【分类号】:U44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书贤;魏晓刚;魏亚强;;采动区建筑物抗震、抗变形双重保护作用机理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2 刘书贤;魏晓刚;刘魁星;谭广柱;张慧莹;;基于隔震技术的采动区半主动双重保护装置减震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年04期
3 刘书贤;魏晓刚;张弛;麻凤海;;煤矿采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建筑物灾变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强,姚谦峰;基础隔震偏心结构扭转振动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2 姜东均;白良;赵党书;赵惠敏;;建筑施工与昆明旅游环境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3 刘纪陆;;基础隔震结构的精确求解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4 郑宇;王月明;吴芳;毛杰;;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平稳随机干扰下的响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5 李扬;李自力;;铅芯橡胶支座参数对隔震储罐地震响应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6 张大长;陈怀亮;韩丽婷;韩晓健;;反复压力作用下橡胶的承载力—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7 李永华;李思明;;弱连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8 李慧;魏彪;杜永峰;李永祥;;框支剪力墙的阻尼器耗能减震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9 杨彦飞;何文福;朱岩;徐钢;;异型铅阻尼器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10 蔡辉腾;李强;蔡宗文;危福泉;;厦门常规土动力特性的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琪;;多结构联系体系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系统优化设计[A];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张汉云;张燎军;;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带横缝高拱坝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3 祁勇峰;崔建华;谢晓玲;;复杂结构进水塔抗震与稳定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4 谷伟;温小栋;刘斌;;摩擦隔震砌体房屋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5 张弛;;离心风机风井噪声治理隔振研究[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6 刘伟庆;王曙光;;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乔红威;吕震宙;;平稳随机激励下随机结构动力可靠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9 王洪涛;陈彦江;闫维明;李勇;程建旗;黄飞鸿;;复合式金属型阻尼器在高架桥减震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贺秋梅;李小军;;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基础隔震建筑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学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巨型框架隔震悬挂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付强;1000MW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水力设计与结构可靠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郭猛;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朱前坤;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开滦矿区深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马飞飞;框架结构轻钢加层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睿;井筒受采空区塌落影响的破坏机理及治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任克彬;大型渡槽结构主动变阻尼控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王建亮;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分析[D];郑州大学;2009年
6 攸青言;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7 王雪婷;中日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冯亚亚;SMA半主动隔震支座的研制及其减震效果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周丹;煤层开采断层影响引起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郭妍;多边形单管通信塔极限承载力分析及其地震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书贤,马利军;地表移动动态实时模拟及可视化[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2 刘书贤;魏晓刚;魏亚强;;采动区建筑物抗震、抗变形双重保护作用机理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3 谭志祥;邓喀中;;建筑物下采煤研究进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刘书贤;刘书会;魏晓刚;魏亚强;;采动区地震—开采沉陷变形对建筑耦合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5 查剑锋,郭广礼,狄丽娟,刘丙方;高压输电线路下采煤防护措施探讨[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5年01期
6 刘书贤;魏晓刚;刘魁星;谭广柱;张慧莹;;基于隔震技术的采动区半主动双重保护装置减震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年04期
7 赵德深,范学理;矿区地面塌陷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年02期
8 于广云,夏军武,王东权;采动区铁路桥沉陷加固治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谭志祥,邓喀中;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协同作用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王金庄,郭增长;我国村庄下采煤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煤炭;200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玉敏;碟形弹簧竖向隔震装置的试验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2 牛宗涛;采动区建筑物变形特性研究与工程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3 张春礼;采动与地震共同作用下建筑物的破坏过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建波;;浅析铁路桥梁隔震技术[J];魅力中国;2009年18期
2 秦慧;张润钢;;公路桥梁隔震技术与设计初探[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3 于广云,夏军武,王东权;采动区铁路桥沉陷加固治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万信华,唐家祥,司马玉洲;隔震技术在连续刚构桥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1999年02期
5 何大海;;隔震技术在连续梁桥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年06期
6 刘灿;于广云;冯建光;;采动区土工格栅加强沥青路面力学性能研究[J];路基工程;2010年01期
7 李宏波;李梅;吴继强;;采动区设缝沥青路面结构附加应力参数敏感性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向阳;孙慧明;;采动区公路建设地表处理措施[J];科技风;2009年12期
9 王东晖;;泉州晋江大桥引桥隔震设计[J];桥梁建设;2006年S2期
10 刘书义;朱厚安;;隔震技术在某刚构桥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志强;;减隔震技术在我国桥梁中的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梁广雪;杜建华;谷源远;商志清;;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减震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黄茂忠;张松琦;张远庆;;ZX型减隔震支座在梁式桥抗震设计中的应用[A];扩大铁路对外开放、确保重点物资运输——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暨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年会和粤海通道运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占飞;隋伟宁;吴权;;E2地震作用下部分填充钢管混凝土桥墩非线性时程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价[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5 阎石;张海;;高架桥利用MR阻尼器半主动振动控制[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龙安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科研所副所长;提高抗震设防标准 打造“桥坚强”[N];中国交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于芳;列车荷载及地震作用下隔震铁路桥梁的动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贾俊峰;桥梁三维隔震分析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吴彬;铅芯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及其在桥梁工程中减、隔震应用的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3年
5 于泳波;减隔震桥梁的空间动力分析及动力试验[D];长安大学;2004年
6 聂肃非;连续梁桥橡胶铅芯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思佚;某公路桥非隔震和隔震方案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岳才权;海底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及隔震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振良;连续刚构桥隔震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4 袁臻;地下采动及溶洞路基失稳数值模拟[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5 杨德喜;LRB隔震连续梁桥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张星雷;某跨海大桥隔震效果理论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帅;隔震桥梁数值模拟及振动台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8 段昆鹏;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高速公路压煤采动影响的适应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9 杨彦飞;三维隔震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10 杜宁;考虑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95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9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