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远程实时监测的高烈度区沉管隧道施工可视化系统
本文关键词: 沉管隧道 三维可视化 远程监测 GPS 出处:《地震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沉管隧道管节的浮运、沉放及对接等是整个沉管隧道施工中的重中之重,这几个工序主要集中在水下进行,当前施工技术难以全面控制施工过程及其对接精度等,研究沉管隧道施工的可视化监测系统,对辅助现场精确测量、潜水作业以及指导安全管理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沉管隧道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基于VTK的可视化和数据模型驱动等关键技术,采用并集成GPS测点坐标系统的构建与精确转换、PSM配置,设计和开发了一种沉管隧道施工三维实时可视化远程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施工过程中管节浮运、沉放的具体情况,实现沉管隧道实时可视化,并将该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天津市海河沉管隧道工程的施工中。
[Abstract]:The floating, laying and docking of pipe joints in immersed tunnel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f immersed tunnel. These processes are mainly carried out under water, and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its docking accurac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research on the visual monitoring system of immersed tunnel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assistance of accurate measurement on site, diving operation and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management, aiming a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immersed tunnel. Based on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VTK visualization and data model driving, a 3D real-time visual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for immersed tunnel construction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using and integra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accurate transformation of GPS coordinate system. It can display and inquire the concrete situation of pipe section floating and sink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real time, realize the real-time visualization of immersed pipe tunnel, and successfully apply the syste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Haihe immersed pipe tunnel project.
【作者单位】: 上海交大海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
【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022)
【分类号】:U4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朝伟;王秀英;;水下隧道沉管法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J];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07期
2 王纯祥,白世伟,贺怀建;三维地层可视化中地质建模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0期
3 钟登华,李明超,杨建敏;复杂工程岩体结构三维可视化构造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4 郑文棠;徐卫亚;童富果;石安池;;复杂边坡三维地质可视化和数值模型构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5 柴贺军,黄地龙,黄润秋,刘浩吾;岩体结构三维可视化及其工程应用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6 陈昌彦,张菊明,杜永廉,王思敬;边坡工程地质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及其在三峡船闸边坡工程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4期
7 熊祖强;贺怀建;夏艳华;;基于TIN的三维地层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9期
8 梁桂兰;徐卫亚;何育智;赵志峰;谈小龙;;边坡工程监测信息可视化分析系统研发及应用[J];岩土力学;2008年03期
9 陈国良;张勇慧;盛谦;刘修国;;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公路边坡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11期
10 孙文;梁庆国;安亚芳;欧尔峰;;深埋公路隧道在双向地震动作用下的最大动力反应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群;陈建平;;基于GIS地貌景观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的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1期
2 赵群;马晓燕;甘宇亮;胡振彪;;城市景观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2期
3 张先伟;王常明;张国柱;王旖旎;;三维边坡地质体建模方法及工程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4 沈永芳;吴刚;赵强;;广州仑头-生物岛隧道工程基槽的水下检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5 张锋;梁一鸿;陈国华;焦森;;基于3D MAX的矿体三维立体形态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黄地龙,柴贺军,黄润秋;岩体结构可视化软件系统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杨朝辉;;基于IDL的三维地质剖面编绘系统的研制[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8 何撼东;王心源;吴立;;地下空间数据挖掘与虚拟现实[J];测绘科学;2010年02期
9 宋金星;刘玉芳;文广超;;VTK在三维地层可视化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10年04期
10 黄明;卢廷军;薛勇;;基于3D GIS矿井系统的研究[J];测绘通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强;景立平;梁海安;刘春辉;;汶川地震中土石坝地震灾变过程三维再现[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何撼东;王心源;;地下空间数据挖掘与虚拟现实[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3 谭万鹏;郑颖人;陈卫兵;;基于宏观观察、位移监测、数值分析的滑坡预警预报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4 董育烦;彭鹏;单治钢;孟永旭;;基于Surfer插值技术的FLAC~(3D)滑坡体建模方法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侯卫生;刘修国;陈国良;;一种基于平面地质图的复杂断层三维构建方法[A];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Decision of Assistant Mine Disasters Aid Based on 3D Roadway Model and Its Implementation by 3D GIS[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7 李志康;许世银;;岩体结构三维可视化技术[A];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下册)[C];2004年
8 柴贺军;唐胜传;李海平;;公路边坡三维可视化建模系统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潘文卓;俞布;宋健;缪启龙;张玮玮;段春锋;;杭州市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2011年
10 曾宏;王媛;;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隧洞工程中的应用[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冲;网络环境下煤矿三维建模及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徐兴华;公路边坡信息综合管理与安全评判决策[D];浙江大学;2011年
3 谢晔;碎裂岩体工程特性的等效研究及工程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于跃;基于三维地质分析模型的水电工程复杂坝基处理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申杰;水利土木工程领域中的扩充现实技术[D];四川大学;2001年
6 刘东海;工程可视化辅助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03年
7 包惠明;基于RS理论的岩质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8 李攀峰;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9 崔银祥;碎裂岩体用作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的可能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10 包世泰;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安;考虑约束作用及率相关的混凝土单轴塑性损伤本构模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朱启朋;基于OpenGL的煤层气开发地质建模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大培,牛文杰,杨钦,熊璋,陈其明;地质构造的三维可视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朱浮声,王泳嘉,O.斯蒂芬森;露天矿山高陡岩石边坡失稳的三维离散元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刘修国;陈国良;候卫生;尚建嘎;;基于线框架模型的三维复杂地质体建模方法[J];地球科学;2006年05期
4 张红才;金星;李军;韦永祥;马强;;地震预警震级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2期
5 柴贺军,黄地龙,黄润秋,刘浩吾;岩体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6 柴贺军;唐胜传;李海平;;公路边坡三维可视化建模系统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7 柴贺军,黄地龙,黄润秋;岩体结构面计算机三维扩展模型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年02期
8 刘征;郑贵洲;;矿山三维GIS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4期
9 曹代勇,李青元,朱小弟,周云霞;地质构造三维可视化模型探讨[J];地质与勘探;2001年04期
10 张菊明;用电子计算机绘制等值线图和立体图[J];地质科学;197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兴铎;水下沉管隧道的发展及施工技术[J];中国铁路;2001年05期
2 庄道庆;沉管隧道的防水技术[J];东海海洋;2001年03期
3 唐英,管敏鑫,万晓燕;沉管隧道接头的理论分析及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2年01期
4 路石;上海黄浦江第一座沉管隧道6月建成[J];铁道建筑;2003年07期
5 张庆贺,高卫平;水域沉管隧道基础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6 李兴碧 ,王明洋 ,钱七虎;沉管隧道的发展与琼州海峡的沉管隧道方案[J];岩土工程界;2003年07期
7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市政工程;2003年06期
8 陆明;韩国将建造世界最长的沉管隧道[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3年04期
9 梅甫良,曾德顺;沉管隧道管段预制时裂缝控制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10 管敏鑫;沉管隧道在越江工程中的地位以及有关的新认识[J];现代隧道技术;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卫星;王克丽;景诗庭;;沉管隧道基础处理[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2 管敏鑫;严金秀;唐英;;沉管隧道技术在我国的应用[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3 金锋;;广州珠江沉管隧道设计工作中的几点体会[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张庆贺;高卫平;;沉管隧道施工阶段不同工况的受力性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5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方法与特点[A];华东地区第九次测绘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方法与特点[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字区域建设与地理空间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叶亮;丁文其;朱令;景骞;刘鹏;;基于正交设计的沉管隧道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伟;李蓉;;长江沉管隧道水下地基注浆加固材料研究[A];重大隧道、地铁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排水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防水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常翔;张献伟;;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重难点浅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常翔;张献伟;;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重难点浅析[A];中国中铁隧道集团2007年水底隧道专题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龙艳;北方首条沉管隧道 七项技术国内第一[N];工人日报;2011年
2 通讯员 伍振 龙艳 李振勇;我国北方首条沉管隧道贯通[N];人民铁道;2012年
3 陈国雄邋通讯员 张健文;广州打捞局成功采用新工艺[N];中国水运报;2007年
4 通讯员 龙艳 李振勇;中国铁建召开沉管隧道技术交流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2年
5 记者 伍振 通讯员 龙艳;国内高震区首条沉管隧道创新成果丰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6 桂慧樵 周万里;亚洲最大的沉管隧道贯通黄浦江[N];经理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陈果 实习生 庞丹丽 通讯员 左西尧;变截面管段国内首创[N];广东建设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任晶惠;用专业技术服务交通建设[N];中国交通报;2009年
9 谭俊生 任德杨 于洋;国内首座变截面沉管隧道[N];广东建设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翠;沉管隧道工程干坞及岸壁保护结构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巨光;沉管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邱峰;沉管隧道施工与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3 陈贵红;沉管隧道抗震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4 李丹;广州洲头咀沉管隧道接头影响的动力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5 王贤辉;结构优化在沉管隧道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周莹;地震作用下沉管隧道接头处动力可靠度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7 袁伟耀;变截面沉管隧道基础处理物理模拟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龚昊;沉管隧道健康监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张敏;滨海新区海河沉管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10 梁懋天;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32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32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