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材料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5 02:01

  本文关键词: 多孔 改性 水泥混凝土 配合比 基层 材料 出处:《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改性水泥混凝土铺筑沥青排水路面的基层,可避免基层表面滞水的存在,使进入路面结构内的水迅速排除,降低水损害和重轴载交通状况造成沥青路面出现的早期病害,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经济损失。且改性水泥混凝土新型路面材料,具有施工简便,工艺易控,易保证工程质量的特点。 为得出其良好的配合比,,本文运用正交试验分析比较目标孔隙率、骨料填实率等影响多孔改性混凝土配合比的主要因素,提出一种改性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设计软件,为今后的改性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对改性水泥混凝土有效孔隙率与渗透系数、劈裂强度与抗压强度、弯拉强度与弯拉弹性模量的关系,以及混凝土长期性和耐久性及疲劳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建立多个性能指标间的回归方程。并通过铺筑廊涿高速、大广高速等试验路段,以其实际通车后路段状况来验证配合比正确性,结果显示通车运行状况基本良好,没有出现一处翘曲、隆起、轮压、轮剪结构破坏和水损坏,未进行过挖补、罩面等养护维护,路用性能和工程安全性良好。
[Abstract]:The base course of asphalt drainage pavement paved with modified cement concrete can avoid the existence of stagnant water on the surface of the base course, remove the water entering the pavement structure quickly, and reduce the water damage and heavy axle traffic condi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early disease of asphalt pavement. The new type of modified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materia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construction, easy control of technology and easy guarantee of engineering quality. In order to obtain its good mix ratio,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mix ratio of porous modified concrete, such as the target porosity and aggregate filling rate,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y orthogonal test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design method and design software of modified cement concrete mixture ratio,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modified cement concrete mix ratio in the future,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effectiv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splitting strength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odified cement concre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exural strength and flexural elastic modulus, as well as the long-term properties, durability and fatigue properties of concrete are studied an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between several performance indexes are establishe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ix ratio is verified by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the section after its opening to traffic.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unning condition of the traffic is basically good, and there is no warping, uplift, wheel pressure, failure of wheel shear structure and water damage, no maintenance and maintenance, such as excavating, covering, etc. Good road performance and engineering safety.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416.2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天剑,王辉,陈荣生;再生水泥混凝土疲劳性能[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2 程国政,陈渊召,曹恒慧;美国公路水泥混凝土再生利用[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03期

3 潘志华;以气吞万汇的姿态,吸纳日本文明的精华——谈日本水泥混凝土研究最新动态[J];国外建材科技;2003年06期

4 冯德;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主要方法[J];山西交通科技;2003年06期

5 荆锐,王旭丹;浅谈粉煤灰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掺和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09期

6 梁乃兴,曹源文,姚红云;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7 赵从旭;评介《水泥混凝土——组成·性能·应用》[J];水泥;2005年03期

8 傅智;李红;夏玲玲;张子华;张劲泉;;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常用外加剂应用技术[J];公路;2006年04期

9 杜天玲;李红;傅智;;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缓凝剂应用技术[J];公路;2006年04期

10 罗翥;李红;傅智;;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速凝剂应用技术[J];公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春菊;;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控制[A];海南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2 刘晓勇;谈至明;;橡胶水泥混凝土应用研究综述[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梁广德;;水泥混凝土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4 舒利红;;低温对水泥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及控温措施[A];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贵州省公路学会2008年技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5 杨庆国;易志坚;李祖伟;万铜岭;;道路旧水泥混凝土的再生利用[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6 杨庆国;易志坚;李祖伟;李卫庆;马银华;;柔性纤维水泥混凝土收缩性能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符仕新;;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成因及防治[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8 张中杰;;高速公路混凝土施工管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9 苗劲松;耿正君;;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防治措施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10 奚飞达;;我国水泥混凝土制品行业“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研究[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宗寿;水泥抹面后开始养护时洒水出现起泡是何原因[N];中国建材报;2009年

2 林宗寿;新浇水泥混凝土受冻有何危害[N];中国建材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红;给力水泥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11年

4 记者 张彦鹏;襄汾县成立水泥混凝土协会[N];临汾日报;2009年

5 散协;“十二五”水泥混凝土技术重点向四个方面发展[N];中国建材报;2012年

6 散协;混凝土技术改造四大发展方向[N];中国建材报;2012年

7 孟长春 孙先同;对松平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建议[N];阿坝日报;2006年

8 涵岁;2009水泥混凝土国际研讨会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9年

9 唐喜庚;速凝剂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11年

10 孙岩;“高性能道路水泥混凝土 路面关键技术”课题通过验收[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侯子义;铺面水泥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2 高英力;超细粉煤灰高性能公路路面水泥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及抗裂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何锐;高韧性水泥混凝土铺装材料特性与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13年

4 郑芳宇;水泥混凝土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小粒径露石水泥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帅立辉;聚合物多孔水泥混凝土彩色路面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郑少鹏;基于流变特性的新拌水泥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李朋飞;纳米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徐金欣;降噪排水多孔水泥混凝土材料性能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冯月月;多孔海绵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7 李爽;再生水泥混凝土粗骨料性能及其分级方法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8 杨明华;公路隧道路面柔性水泥混凝土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铁兵;超声波检测结构水泥混凝土强度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李斐;多孔水泥混凝土材料热物理参数及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32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32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6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