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地形隧道口附近枢纽互通式立交方案设计
本文关键词: 高速公路 互通式立交 复杂条件 方案研究 出处:《铁道工程学报》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在隧道口附近的枢纽互通式立交方案规模大,造价高。本文通过实例互通式立交项目进行各种方案的研究,分析其通道、走廊以及平、纵断面和集中、分点设置的可行方案,为复杂条件下隧道口附近的立交方案设计开阔一条思路,以供高等级公路勘察设计与施工参考。研究结论:(1)在隧道口附近的枢纽互通式立交设计时应重点把握主要控制因素,避免遗漏重大方案;(2)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首先结合既有控制物选择主线平面位置方案;(3)合理调整主线纵断面高程,以确定互通范围的高程;(4)对比集中设置互通方案与分点设置互通方案的工程比选;(5)最后通过点位互通的多种型式的工程认真筛选,不断优化,设计出安全、功能完善、规模恰当、同时与环境相融合的最佳方案;(6)本研究成果能够为复杂条件下隧道口附近的高速公路的立交方案设计提供指导作用。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 the project of hub interchange near the tunnel entrance is large in scale and high in cost. The feasible scheme of dividing point setting is designed to open a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interchange scheme near the tunnel entrance under complex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 grade highway. Conclusion: 1) in the design of junction interchange near the tunnel entrance, we should focus on the main control factors, avoid omitting the major scheme and make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argumentation. First of all,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control object selection of the main line plane position scheme, the main line vertical section elevation is adjusted reasonably.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cope of interworking, the project of setting up interworking plan and setting up interworking plan at different points a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through the careful screening of various types of engineering of interworking at point level, the design of safety and function is improv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the interchange scheme of the expressway near the tunnel entrance under complex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分类号】:U412.3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游婷;林利安;;大型地下互通式立交选型探讨[J];公路与汽运;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亮;代征军;;从构造物设计角度浅析如何贯彻低路基设计理念[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尹怀章;;勘测设计新理念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运用[J];安徽建筑;2006年05期
3 汤振兴;朱晓娟;;高速公路路线设计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4 刘明高;马杰;洪锦;;公路隧道内壁的装饰材料的应用与选择[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5 刘兰辉,关宏志;机非混合交通流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6 关宏志,陈艳艳,刘小明,任福田;基本路段机非混合交通流的解析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彭利人,任福田;关于路边停车规划的几个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马培;吴海燕;;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行为机理及模型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彭玉侠;宁琳;;公路文化景观营造[J];北京园林;2010年03期
10 陈依民;重庆城市交通环境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治国;李世锋;陈宗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理念与原则[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艾凌;;以科技创新指导四川道路设施援建[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王少飞;俞文生;陈建忠;;公路隧道防火安全标准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4 刘效尧;;中国高速公路宏观布局和通行能力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钱兵;潘峰;;构建安全和谐的公路交通工程[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湖北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彭元诚;杨耀铨;廖朝华;;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大跨径桥梁方案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付军明;;公路建设节约土地的对策与措施[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星;卢耀军;;武汉市四环线规划思路探讨[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冯雪丽;;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钱国超;;江苏省高速公路创新理念与技术实践[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小刚;高速公路视觉空间研究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先宇;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配置适应性分析及仿真优化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陈进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少刚;地下互通立交隧道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力劭;基于冲突点探测的机非混合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徐广彬;公路建设对生态影响及植被恢复评价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袁春毅;我国公路后评价若干拓展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詹s,
本文编号:1534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3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