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S隔震简支梁桥近断层地震响应研究
本文选题:隔震桥梁 切入点:近断层地震 出处:《世界桥梁》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摩擦摆支座(FPS)在桥梁结构中的使用效果,建立了一跨FPS隔震铁路简支梁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以9条典型近断层地震记录作为激励,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其顺桥向地震响应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FPS支座可以发挥一定的隔震作用,且大部分情况下,增大FPS支座等效曲率半径可提高其隔震效率,这与非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情况相同,但仅使用FPS支座进行隔震设计有时并不足以满足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要求,需要采取其它必要的抗震、减隔震措施与FPS支座共同工作,以保证桥梁结构安全。
[Abstract]:To study the effect of near fault earthquake under the friction pendulum system (FPS) in bridge structure effect, the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a span of FPS isolation railway bridge beams, driven by 9 typical near fault earthquake records,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method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 direction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near fault earthquake, FPS can play a certain role in support of isolation, and in most cases, increasing the equivalent radius of curvature of FPS can improve the isolation efficiency, this is the same as the non near fault earthquake situation, but only use the FPS bearing isolation design sometimes is not enough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the bridge structure, need to adopt other necessary seismic isolation measures and support FPS work togeth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bridge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分类号】:U442.55;U443.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波;谢俊举;温增平;;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J];地震学报;2013年02期
2 卢书楠;翟长海;谢礼立;;汶川地震中SDOF体系地震输入能量需求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8期
3 韩淼;段燕玲;孙欢;绳雯;;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参数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4 王博;白国良;代慧娟;;典型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3年1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杜永峰;董云霏;包超;;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超长复杂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亚楠;脉冲型地震下考虑支座位移需求的减震—隔震混合控制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董云霏;考虑支座非载荷初始位移的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2 徐天妮;隔震结构的非线性谱及其输入能量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长海,谢礼立;估计和比较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综合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2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2期
3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丁海平;;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4 吴琛;周瑞忠;;Hilbert-Huang变换在提取地震信号动力特性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5 徐龙军;胡进军;谢礼立;;特殊长周期地震动的参数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6 杨迪雄;赵岩;;近断层地震动破裂向前方向性与滑冲效应对隔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地震学报;2010年05期
7 杨迪雄;赵岩;李刚;;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征对长周期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8 全伟;李宏男;;调整已有地震动拟和规范反应谱人造地震动方法比较[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9 杨伟林;朱升初;洪海春;陶小三;唐忠良;;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10 尹保江,黄宗明,白绍良;对地震地面运动持续时间定义的对比分析及改进建议[J];工程抗震;199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辉;近场地震下桥梁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能量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华东;大跨径桥梁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马玉洲,张建文;利用隔震技术的连续刚构桥结构振动特性[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艳红,胡晓;大型渡槽隔震研究[J];水利学报;2005年11期
3 朱国安;李旭东;;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6年21期
4 谢飚;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4年14期
5 连志田;赵跟收;;浅议隔震建筑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2006年16期
6 王立志;张培基;;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年21期
7 ;工程抗震新技术——橡胶垫隔震技术[J];中华建设;2008年06期
8 ;橡胶垫隔震新技术[J];四川建筑;2009年03期
9 杨惠予;;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王开岭;雷静雅;杨辉;;隔震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爱平;盖丽华;钟儒宏;;地震大位移作用下的管道隔震技术[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2 范雁;;环境温度载荷激励下巨型隔震钢结构整体变形协调性研究[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丁晓唐;颜云燕;唐德嘉;;铅芯橡胶隔震双槽渡槽设计与动力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4 李宏男;霍林生;;结构被动减震与隔震技术研究现状——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5 李立;;隔震技术必将发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雷静雅;罗登贵;;多层建筑基础隔震的减震效果分析[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榆生;周福霖;;隔震技术在高烈度地区的应用[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李冬梅;陈树华;侯钢领;;某核安全壳的隔振减震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李豪邦;;对中国古建力学的思考[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常兆中;薛彦涛;金林飞;高杰;赖忠毅;厉伟;;隔震技术在中小学抗震加固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海波;潜心研造“不倒屋”[N];广东科技报;2011年
2 记者 张哲浩;隔震技术可使震后伤亡减少50%—80%[N];科技日报;2007年
3 李浩颖;用隔震技术 造不倒房屋[N];北京日报;2008年
4 记者 左朝胜邋通讯员 朱玉尊;灾后重建结构隔震技术大有用武之地[N];科技日报;2008年
5 记者 郑天虹;灾后重建应推广运用隔震技术[N];经济参考报;2008年
6 记者 陈岩邋通讯员 费天翔;“柔”的力量[N];湖北日报;2008年
7 闫洁;隔震技术可减6至8倍地震反应,院士吁推广[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周涛;我国新型隔震技术获突破性发展[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记者 王彦民 通讯员 靳丹;变电站隔震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N];国家电网报;2009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安卓邋记者 吴程涛;“隔震技术”30年仍未突破[N];中国经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清粮;指挥工程整体隔震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杰;高层建筑变刚度隔震技术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周中一;村镇砌体结构新型抗震与隔震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5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彦辉;带有分布参数的串联体系地震响应分析及智能控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7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于芳;列车荷载及地震作用下隔震铁路桥梁的动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贾俊峰;桥梁三维隔震分析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姚菲;新型复合隔震体系的试验、模拟及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思佚;某公路桥非隔震和隔震方案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钦强;隔震技术在乌鲁木齐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3 岳才权;海底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及隔震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4 李林;建筑隔震支座力学模型对隔震分析结果的影响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王微;椭球面网壳的隔震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守斌;超长无缝结构的隔震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文波;隔震技术在变电建筑物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8 张鹏展;隔震技术在高烈度场地中的应用[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9 刘振良;连续刚构桥隔震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10 彭妮;框架隔震结构的经济分析的基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83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8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