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鹧鸪山隧道地应力反演模型与三维地应力

发布时间:2018-03-19 11:17

  本文选题:鹧鸪山隧道 切入点:三维地质模型 出处:《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结合四川汶川-马尔康高速公路鹧鸪山隧道地应力现场测量资料,分析与之紧邻的317国道鹧鸪山隧道实测地应力资料,采用Surfer软件为过渡平台,生成更为快速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ANSYS对地层划分和浅表层生成处理后导入FLAC3D,同时考虑了河谷下切时空演变过程对山体地应力的影响,对汶马高速公路鹧鸪山隧道地应力反演与研究获得了初始应力场资料。通过分析区域构造特征、实测数据和以往研究成果,经多次试算后得出,在重力场模型上,在两个水平方向的竖向边界上同时施加对称梯度应力,所取得的拟合效果最好。数值模拟也验证该隧道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在N50°W~N70°W,隧道埋深0.8~1.35 km范围内存在高地应力场。
[Abstract]:Based on the in-situ survey data of the in-situ stress of the Partridge Mountain Tunnel in Wenchuan and Malkang Expressway, Sichuan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sured in-situ stress data of the Fangguishan Tunnel of the 317th National Road next to it, and adopts Surfer software as the transitional platform. A more rapid and precise 3D geological model was generated. Th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shallow surface formation were processed by ANSYS and imported into FLAC3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valley on the geostress of the mountain body wa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initial stress field data are obtained from the inversion and study of the in-situ stress in the Pargushan Tunnel of Wenma Expresswa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asured data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it is obtained that, on the gravity field model, after many trial calcu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symmetrical gradient stress is applied on the vertical boundary of two horizontal directions, and the fitting effect is the bes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lso verifies that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of the tunnel is mainly N50 掳W / N 70 掳W and the tunnel depth is 0.8 ~ 1.35 km with a high in-situ stress field.
【作者单位】: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30635,41172279) 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113188051090)
【分类号】:U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芳鹏;胡瑞林;刘照连;张明;余文龙;;基于Surfer平台的FLAC~(3D)复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5期

2 徐士良;崔振东;;秦岭公路隧道2号竖井地应力与岩爆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3期

3 苏生瑞;王琦;李鹏;;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的数值模拟[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5期

4 刘廷;刘宇航;刘浩;李萌;;基于构造应变对隧道初始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年05期

5 朱焕春,,赵海斌;河谷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1996年05期

6 黄润秋,王士天,张倬元;大型高边坡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2期

7 廖秋林,曾钱帮,刘彤,路世豹,侯哲生;基于ANSYS平台复杂地质体FLAC~(3D)模型的自动生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8 付成华;汪卫明;陈胜宏;;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1期

9 郭怀志,马启超,薛玺成,王大年;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83年03期

10 庞作会,陈文胜,邓建辉,葛修润;复杂初始地应力场的反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昌星;阮怀宁;朱珍德;罗润林;;锦屏深埋长大引水隧洞围岩蠕变特性仿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2 艾凯;韩晓玉;李永松;;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地应力场回归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3 卢泳;马鹏;陈文华;;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区初始地应力场回归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4 王汇明;艾凯;刘元坤;;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地应力测试与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5 郭锋;马震岳;金长宇;;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基于神经网络和快速拉格朗日算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6 吕韬;杨建国;吴孟;何飞;;建设用地地灾危险性评估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7 张迎晖;王在泉;杨莹辉;张黎明;;基于SURPAC的矿山开采稳定性FLAC3D模型与模拟[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8 张先伟;王常明;张国柱;王旖旎;;三维边坡地质体建模方法及工程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张奇华,钟作武,龚壁新;施加边界位移产生纯剪应力及反分析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0年02期

10 李永松;尹健民;艾凯;刘元坤;;地应力回归分析方法与工程应用实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祁生文;伍法权;;高地应力地区河谷应力场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李永强;景立平;梁海安;刘春辉;;汶川地震中土石坝地震灾变过程三维再现[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3 刘晓明;罗周全;杨承祥;张保;鹿浩;;基于实测的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斌;戚蓝;郭磊;;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及遗传算法的初始地应力场反演[A];2008中国水力发电论文集[C];2008年

5 董育烦;彭鹏;单治钢;孟永旭;;基于Surfer插值技术的FLAC~(3D)滑坡体建模方法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慧娟;张建海;彭薇薇;佘鸿翔;;黄金坪尾水洞叉管段围岩稳定和加固措施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7 娄延辉;王桂萱;张国强;马震岳;;基于遗传算法结合神经网络的围岩初始地应力反演[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娄延辉;王桂萱;张国强;马震岳;;基于遗传算法结合神经网络的围岩初始地应力反演[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忠富;刘天鹏;郑德湘;;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三维初始应力场反演分析[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08)[C];2008年

10 李扬;周传波;;露天转地下崩落法开采对高陡边坡影响的数值模拟[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辉;珠三角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非线性预测[D];吉林大学;2011年

3 荆永滨;矿床三维地质混合建模与属性插值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4 张玉广;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三维应力场及全缝长整体压裂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肖同强;深部构造应力作用下厚煤层巷道围岩稳定与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赵体;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刘高;高地应力区结构性流变围岩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8 胡斌;深切峡谷区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动态数值仿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9 淡丹辉;智能土木(桥梁)结构理论及其核心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10 喻军华;岩质高边坡开挖与支护过程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泽;大台煤矿深部原岩应力场及岩爆地质力学成因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金佳旭;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张德成;丁家坟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伟强;官地水电站地下厂房分段开挖性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罗鹏辉;大红山435中段采场矿房矿柱尺寸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楠楠;水工隧洞围岩力学参数反演及施工三维仿真[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燕军军;簸箕庄滑坡机理研究及稳定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鹏;金川二矿区深部地应力测量及应力状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黄吕卫;玛尔挡水电站坝肩高边坡工程地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顺;玛尔挡电站地下厂房洞室工程地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佩华,陈剑平,黄润秋,严明;雅砻江河谷下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解放沟模型应力场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刘允芳 ,龚壁新 ,肖本职 ,罗超文;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区地应力场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0年04期

3 张奇华,钟作武,龚壁新;施加边界位移产生纯剪应力及反分析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0年02期

4 李永松;尹健民;艾凯;刘元坤;;地应力回归分析方法与工程应用实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4期

5 谢红强;肖明砾;何江达;黄桢;;锦屏水电站坝区初始地应力场回归反演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6 付成华;周洪波;;瀑布沟地下厂房区初始地应力精细反演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6期

7 蒋靖祥,尹光华,许凤柱;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库尔勒测区相对应力场变化[J];地震;2003年03期

8 屠泓为;万秀红;高歌;罗国富;胡永钧;马震;;1977年至2006年新疆伽师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变化原因初探[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4期

9 王凯英,马瑾,顾国华,刁桂苓;1996年川滇地区发生的一次应力转向事件[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10 陈国光;计凤桔;周荣军;徐杰;周本刚;黎小刚;叶友青;;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昌明,黄绍槟;软土地基沉降的二维非线性粘弹性反演与预测[J];岩土力学;2002年01期

2 俞亚南,程健;一座旧圬工拱桥的承载力特性试验[J];中国市政工程;2005年03期

3 夏怡;;隧洞围岩力学参数反演[J];公路工程;2010年03期

4 侯曙光,黄晓明,汪双杰;基于优化遗传算法的冻土路基热物性参数反演[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1期

5 朱光仪;郭小红;陈卫忠;邱祥波;李术才;;雪峰山公路隧道地应力场反演及工程应用[J];中南公路工程;2006年01期

6 荆玉才,曹卫东,李松辉,井福涛;FWD在沥青路面材料参数反演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交通科技;1999年04期

7 黄勇,周志芳,王锦国;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水文地质参数的遗传反演[J];勘察科学技术;2002年02期

8 胡立锋;林兵华;俞亚南;;成层软土地基粘弹性参数反演及沉降预测[J];中南公路工程;2005年04期

9 张志峰;;安徽沿江高速K125+730~+895段滑坡治理[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年02期

10 张启云;马骅;郄志红;;基于模糊马尔科夫链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劣化预测[J];公路交通技术;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鲁来玉;张碧星;;考虑高阶模式的瑞利波反演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3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3]论文集[C];2003年

2 盛谦;丁秀丽;杨启贵;徐麟祥;;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变形与稳定的反演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丁建芳;李苍松;何发亮;;声波CT技术在桥梁病害评估中的应用[A];2008’促进中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安关峰;殷坤龙;唐辉明;;改进遗传算法在隧道基坑施工反分析中的应用[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友好;蔡迎春;王复明;乐金朝;;落锤式弯沉仪在桥梁评价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陈鸿圣;二郎山、鹧鸪山隧道获国家科技进步奖[N];中国交通报;2009年

2 记者 李仲宏;国道317线汶马路改建工程开工[N];阿坝日报;2007年

3 叶其军;行路不再难了[N];阿坝日报;2006年

4 叶其军;雄关岿然耸千秋 天堑几许变通途[N];阿坝日报;2007年

5 记者  焦红霞;多项科研成果为青藏高速路“输血”[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刘春辉;科研助解高原公路建设难题[N];中国交通报;2007年

7 孟长春 毛莎;州公路局多举措保道路畅通[N];阿坝日报;2008年

8 陈峰 青云强;红原省道恢复重建工程顺利推进[N];阿坝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梁新政;路面结构层应力非线性特性反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杨建国;物探检测公路地质的综合方法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3 张蓓;路面结构层材料介电特性及其厚度反演分析的系统识别方法——路面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4 杨则英;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耐久性综合评估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姜云;公路隧道围岩大变形的预测预报与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6 钟燕辉;层状体系介电特性反演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俞亚南;粉喷桩加固软土路基试验研究与沉降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8 吉林;桥基安全性实时监控体系与工程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9 胡祥涛;土—盾构相互作用研究及推进载荷规划[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刚;全空间瞬变电磁法及其在地下工程探水中的运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董海文;瞬态瑞雷面波法在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孙建兵;土基模量的非线性反演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4 邢耀忠;机场刚性道面结构参数的动态反演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王睿;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围岩大变形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6 谢勇谋;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郭成超;路面结构层材料介电特性反演及路面雷达应用[D];郑州大学;2004年

8 杜毅;鹧鸪山隧道西引道高边坡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9 张宏朝;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的材料性能反演[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韦刚;土石复合路堤压实度的波动测试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1634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34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a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