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气动力作用下跨线铁路斜拉桥及桥上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
本文选题:跨线斜拉桥 切入点:预应力混凝土桥 出处:《中国铁道科学》2014年05期
【摘要】:将列车高速运行产生的空间流场视为黏性、可压缩的非定常流,采用滑移网格法建立高速列车和跨线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流场模型,分析列车分别以350和500km·h-1速度从距离轨面高7.25m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下穿过时该跨线桥受到的气动力影响。基于建立的合拢阶段斜拉桥、运营阶段斜拉桥—轨道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分析高速列车气动力引起的跨线斜拉桥及桥上无缝线路的动力响应。研究表明,高速列车尾流对斜拉桥的气动力作用大于列车头,列车正上方梁体所受气动力最大;列车气动效应对合拢阶段斜拉桥位移影响极小;考虑轨道结构后,斜拉桥横向位移和扭转略有增大,列车气动力引起的跨线斜拉桥上钢轨应力和横向变形最大值分别为0.18MPa和0.28mm,剪力卡榫及桥塔所受横向力最大值为158kN。
[Abstract]:The space flow field generated by high-speed train operation is regarded as viscous and compressible unsteady flow, and the flow field model of high-speed train and cross-line prestressed concrete cable-stayed bridge is established by slip grid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rodynamic influence of the bridge when the train passes through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cable-stayed bridge 7.25m from the rail surface at the speeds of 350m and 500km h-1,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cable-stayed bridge in closing stage, The spatial analysis model of cable-stayed bridge and track system in operation stag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cross-line cable-stayed bridge and its jointless track caused by aerodynamic force of high-speed tra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erodynamic effect of high-speed train wake on cable-stayed bridg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rain head. The aerodynamic force of the upper girder is the largest, the aerodynamic effect of train has minimal effect on the displacement of cable-stayed bridge in closing stage, and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and torsion of cable-stayed bridge increase slightly after considering the track structure. The maximum values of rail stress and transverse deformation on cross-line cable-stayed bridge caused by train aerodynamic force are 0.18MPa and 0.28mm, respectively,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transverse force of shear tenon and bridge tower is 158kN.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50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52158)
【分类号】:U448.27;U443.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亦军,王庆云,林志兴;高速列车通过时跨线钢板梁桥的风致振动及其对策研究[J];世界桥梁;2005年01期
2 周宇;钱炜祺;邓有奇;马明生;;k-ω SST两方程湍流模型中参数影响的初步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吕坚品;张继文;廖建州;胡韦楠;涂永明;;既有铁路桥梁声屏障的高速列车脉动风致响应[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李人宪,刘应清,翟婉明;高速磁悬浮列车纵向及垂向气动力数值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4年01期
5 李人宪;赵晶;张曙;彭宇明;;高速列车风对附近人体的气动作用影响[J];中国铁道科学;2007年05期
6 戴公连;闫斌;;Longitudinal forces of continuously welded track on high-speed railway cable-stayed bridge considering impact of adjacent bridge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俊杰;李强;王斌杰;;200km/h电力机车气动性能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何鹏;蔡建余;陈荷娟;;引信进气口非对称入流的流态响应[J];兵工自动化;2012年04期
3 余绍宾;张克;陈涛;;跨高铁桥梁设计及施工[J];钢结构;2011年02期
4 林飞;牟俊;;成都至都江堰铁路站台安全门系统方案研究[J];高速铁路技术;2011年03期
5 张海军;刘曜;;水下航行体发射管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2年06期
6 夏岚;张旭苹;李密;朱承前;黄金源;陈海生;;基于BOTDR的声屏障受损监测系统报警阈值研究[J];光电子技术;2013年03期
7 闫斌;戴竞尧;;高速列车与跨线斜拉桥耦合气动效应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8 郑修凯;杨娜;张建;;高速列车经过时作用在跨线天桥风压力数值模拟[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9 李靓娟;张洁;刘堂红;;动车组车轮流场数值模拟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10 刘畅;杨理践;;管道内检测器泄流状态温度场湍流分析[J];管道技术与设备;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晶;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气动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唐喜庆;海上医院医疗环境评价与控制[D];同济大学;2007年
3 黄林;列车风与自然风联合作用下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高广军;强侧风作用下列车运行安全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杨伟超;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崔涛;高速列车流固耦合振动及运行安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巨峰;固体充填采煤物料垂直输送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郗艳红;横风作用下的高速列车气动特性及运行安全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张晓东;燃气轮机透平气动与冷却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10 苗秀娟;瞬态风荷载下的列车运行安全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佳男;基于气动附加装置的重型商用车低风阻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宋瑞斌;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相互气动性能的数值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唐煜;桥梁挡风屏对强侧风条件下列车运营安全性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田文杰;面向安全监测应用的货车走行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晓辉;155mm速射舰炮身管热响应分析及主动冷却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守华;磁悬浮列车若干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数值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黄学辉;转向架对高速列车气动特性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史筱红;横向风荷载作用下磁悬浮车轨耦合控制系统的动力稳定性数值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戚振宕;高速列车明线会车气动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王先平;考虑列车风作用接触网硬横跨结构综合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郑希正;;铁路提速既有线简支梁桥加固问题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7年02期
2 段金明,周敬宣;国外道路声屏障结构形式的研究进展[J];公路;2005年06期
3 焦长洲;高波;王广地;;声屏障结构的列车脉动风致振动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 陈锐林;曾庆元;向俊;郭小刚;印长俊;王智超;;高速列车不同头部形状的气动性能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田红旗;;Formation mechanism of aerodynamic drag of high-speed train and some reduction measure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思源;张怡;;城际铁路跨线列车发车时域的确定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1年04期
2 苏宗康;螺纹跨线测量干涉问题的探讨[J];计量学报;1993年02期
3 刘守良,黄姝;公路跨线结构物[J];东北公路;1998年02期
4 程长晋;郑州市北环路跨线立交桥62m×2跨施工[J];建筑技术;1999年07期
5 魏树林;;某跨线三铰拱桁架管桥的检定实践[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09期
6 刘佳丽;;列车跨线运行的有关协调问题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Z2期
7 李鸿云;;关于对惠来县惠雷跨线大桥新建工程15#-2号桩的质量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年11期
8 宋开辉;张雨枫;杨昌风;钟涛;;高速公路跨线构造物设计探讨[J];西南公路;2003年04期
9 王天荣;;预应力混凝土跨线桥梁拆除方法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10年04期
10 刘明才;;大型枢纽互通跨线施工临时交通导改方案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程懋方;;采用转体方法架设城市跨线立交桥[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2 庞雪春;;成都市光华大道跨线立交桥总体设计[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3 黄洋;蒲继民;;门跨体系在跨线桥梁施工中的应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七届(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禹志阳;;跨线运输衔接站站场设置与通过能力影响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立勤;李一平;;某铁路跨线栈桥门型支架的检测鉴定[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海艳丽;我市将于近期开工建设两座跨线立交桥[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1年
2 记者陈可;主城区11项工程年底前完工[N];南通日报;2011年
3 通讯员 王勇 记者 吕宁丰;华东地区最大跨线公路桥昨合龙[N];南京日报;2006年
4 通讯员 向维佳;万州提案架通跨线公路桥 上万移民出行不再难[N];重庆政协报;2011年
5 刘考 撰稿;跨越高铁“第一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曾利梅;基于试验的沈阳二环跨线连续桥梁安全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2 田松江;高速铁路跨线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陈慧;客运专线跨线运输衔接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朱文亭;高速铁路“夕发朝至”跨线列车运输组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屈明月;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客流输送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54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5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