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温度场分析及全时域受力特性
本文选题:沥青路面 切入点:温度场 出处:《公路工程》2014年01期
【摘要】:沥青混凝土是温度敏感型材料,对沥青面层进行力学分析时将温度变化考虑在内非常有必要。以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沥青路面温度场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太阳辐射量等对路面温度变化的影响,建立了沥青路面温度场预估方法。考虑常温和高温两种季节不同时刻的路面温度场,沿路面深度的温度变化选取沥青层材料参数,以多层弹性体系理论模型对沥青路面的受力状态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沥青面层竖向压应变和竖向剪应变的最大值位于中上面层,而在全天气温最高的中午时段,最大竖向压应变和最大竖向剪应变都处于上面层。
[Abstract]:Asphalt concrete is a kind of temperature-sensitive material.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emperature change into account in mechanical analysis of asphalt surface. The temperature field calculation model of asphalt pavement is establish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daily solar radiation on pavement temperature change, a prediction method of asphalt pavement temperature field is established. The pavement temperature field at different times of normal temperat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is considered.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of asphalt layer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change of road surface depth, and the stress state of asphalt pavement is calculated by using multi-layer elastic system theory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value of vertical compressive strain and vertical shear strain of asphalt surface layer lies in the upper middle layer. However, the maximum vertical compressive strain and the maximum vertical shear strain are both in the upper layer at noon,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the highest in the whole day.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1EEQ027)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002)
【分类号】:U416.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严作人;层状路面体系的温度场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2 孙立军;秦健;;沥青路面温度场的预估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吴赣昌;;层状路面体系温度场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1992年04期
4 付凯敏;徐立红;陈京钰;;不同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场研究[J];公路工程;2009年02期
5 路畅;黄晓明;张志祥;;沥青路面温度场的现场观测与分析[J];公路工程;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宝霞;贾朝阳;;挤出机双流道筒体的设计及换热能力的计算与分析[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9期
2 许建柳;;复合墙体室内温度响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3 王从锋;刘德富;;高透水性混凝土路面温度场计算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4 李茜;苏华;李晓虹;张燕;;地源热泵竖埋U形换热器一维数值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5 李传瑞;王立涛;葛仁余;余小鲁;陈志浩;;CSP连轧过程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宋如敏;王恒青;;农产品加工的供热管道在传输过程中的热损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7 胡冬青;;发动机连杆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8 易富;梁冰;薛强;刘建华;;周期性气候条件下路面结构体温度场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9 曹金凤;孔亮;王旭春;;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的数值模拟[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10 喻文兵;李双洋;冯文杰;易鑫;;道路融雪除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金龙;沈新普;刘应华;;混凝土塑性损伤ABAQUS用户子程序开发[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邓小环;应秀梅;刘浩宇;邓娇;田歌;;衬垫物变化对复合材料三点弯曲试验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晓光;侯春娟;;刹车时水平力对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季玲玲;周光魏;寇智慧;赵保国;杜志明;郭泽荣;;圆柱形烟花热自燃数学模型研究[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5 魏琪;赵俊;;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介鹏飞;李德英;;能耗统计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应用[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晓林;高青;于鸣;王有镗;江彦;;地下换热器热应变计算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朱奇;侯勇俊;;新型防喷器移送装置的研究与应用[A];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鑫;徐亚丰;;十字形钢管混凝土芯柱偏压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10 郝丽丽;徐亚丰;;十字形钢骨混凝土异形柱单向小偏压受力性能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阳;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左远志;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姚栋伟;汽油机燃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空燃比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朱登亮;槽形竖壁冷凝强化规律研究与结构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郭远臣;再生骨料/水泥复合材料干缩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都爱华;框架结构移位托换节点受力机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国富;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超飞;黑斑侧褶蛙和中华大蟾蜍的特征、功能、力学特性及其仿生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朱黎辉;电活性介电弹性体膜型材料电致应变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顺杰;大功率LED封装共晶炉及灯具传热过程仿真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侯建军;高温矿井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害控制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婷萍;大厚度电子束焊缝的超声检测及缺陷散射信号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亓玉栋;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解立波;浅埋暗挖隧道桩基托换技术可靠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达;井下工具油浸试验装置温度控制系统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庆;土石坝坝下涵洞三维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8 靳军伟;高填方路基变刚度处理技术及设计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刘永;纤维混凝土夹心秸秆压缩块砌块墙的研究与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建秋;钢管组对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兴宇;倪富健;董侨;;AC+CRCP复合式路面温度场有限元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姜小琴;;沥青混合料摊铺时温度场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05年04期
3 宋存牛;层状路面结构体非线性温度场研究概况[J];公路;2005年01期
4 闫振林;胡霞光;肖昭然;;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预估模型研究[J];公路;2008年01期
5 徐旭;王祺国;;基于数值模拟的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5期
6 赵延庆;白琦峰;宋宇;;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温度场测量与分析[J];中外公路;2006年06期
7 胡旭东;张起森;范勇军;;HMA动态模量Witczak和Hirsch预测模型[J];中外公路;2006年06期
8 景天然 ,严作人;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状况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9 孙立军;秦健;;沥青路面温度场的预估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赵延庆;韦武举;杨建新;;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辰;张志清;;沥青路面设计拉应力指标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6年05期
2 狄升贯;王德蜜;;沥青路面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交通标准化;2010年07期
3 李康;么子成;安振旭;;层间接触条件对沥青路面影响分析[J];交通科技;2009年S1期
4 刘芳;诸国华;王位同;;温度场下薄层罩面的应力分析[J];石油沥青;2010年06期
5 秦雯;李彩霞;;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及存在问题浅析[J];北方交通;2007年01期
6 宁国钧;正交异性钢板桥面的磨耗路面[J];世界桥梁;1979年04期
7 台电仓;沥青路面材料及结构组合设计[J];公路;2000年07期
8 周雷;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在济南西外环高速公路上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00年01期
9 李晓明,史景宏;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与工艺控制技术[J];公路交通技术;2000年04期
10 雒泽华;沥青路面压实设备的革命[J];建筑机械;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重载下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的ANSYS模拟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程杰;;如何避免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产生[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3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4 孟书涛;;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与结构设计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肖宁;;沥青路面技术研究的思考与探索[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苗;;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7 黄经纬;;浅谈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于波;;浅谈沥青路面早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沈金安;;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实现公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10 吴强;;魁道沥青复原剂CAP——在沥青路面的应用[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泗珍 谢培宁 刘玉琴;江苏高速公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N];新华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刘布阳;苏交科:在改制“炼丹炉”中浴火重生[N];中国交通报;2011年
3 杜贵昌;浅谈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和预防措施[N];晋中日报;2010年
4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5 实习记者 赖囝楠;浙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换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6 王远洋 孙燕 程佳祺;城市非主干道推广沥青路面[N];蚌埠日报;2009年
7 记者 王远洋 通讯员 陈丁丁;沥青路面封层工效提高近百倍[N];蚌埠日报;2009年
8 朱玉清 谢春霖;市区六条主干道将铺设沥青路面[N];湄洲日报;2009年
9 李闯民;让路面告别“水世界”[N];中国交通报;2002年
10 忻州公路分局 张建强;浅析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措施[N];山西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博;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2 王虹;基于融雪化冰的传导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及粘弹性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福明;长寿命沥青路面损伤行为及其结构寿命合理匹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克非;极端气候下沥青路面破坏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徐鸥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张光海;北方滨海地区沥青路面损伤机理及使用寿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郭红兵;设置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的沥青路面抗裂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9 袁宏伟;沥青路面典型基层材料和结构性能试验与工程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董忠红;重型车辆—沥青路面系统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其践;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与老化梯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姜华木;再生型沥青路面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薛文;重载作用下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蔡云梅;沥青路面水损害——孔隙水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孙岩松(Xayasone Xongyongyar);老挝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及混合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郭毅;西藏地区柔性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7 刘斌清;基于控制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复合基层合理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孙德栋;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理论与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9 马士宾;低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10 高智杰;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寿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0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8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