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黄土高原地区公路边坡重建植被群落初期演替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04:27

  本文选题:黄土高原 切入点:公路边坡 出处:《公路》2014年03期


【摘要】:国内高速公路边坡生态建设已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对边坡植被恢复效果及群落演替动态的调查和研究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文中选择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西安~禹门口高速公路合阳段一处公路边坡的植被恢复作为研究案例,经过8年时间的定点调查观测,获取了阴、阳两个坡面上的植被和土壤数据,从覆盖度、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等方面对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效果进行了分析,初步厘清了黄土高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初期演替特点,指出了降水量、土壤硬度和植被建植技术为影响演替的主要限制因子,并据此对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
[Abstract]: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expressway slope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10 years of development process, but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slop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effect and community succession dynamic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To some extent, this has hindered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slo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a highway slope of Xi'an to Yumenkou expressway in Shaanxi Province, located on the Loess Plateau, i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After 8 years of fixed site investigation and observation,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data on the two slopes of Yin and Yang were obtained.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highway slope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verage, species diversity, community structure,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itial success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highway slopes in the Loess Plateau are preliminarily clarified, and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ion are the precipitation, soil hardness and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 techniques. Based on th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ology of highway slope.
【作者单位】: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870467
【分类号】:U41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国英,陈桂琛,赵以莲,王顺忠,李伟,彭敏;施肥和围栏封育对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原影响的比较研究 Ⅰ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J];草业学报;2004年01期

2 戴泉玉;顾卫;陈述悦;齐藤诚;;我国北方地区公路边坡厚层基质喷附技术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J];公路;2011年07期

3 侯继华,周道玮,姜世成;蚂蚁筑丘活动对松嫩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卫民;杨晓明;;风化岩路基边坡不同植物群落生长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2 梁运波;孙强;李海滨;;岩石边坡绿化的有效方法——厚层基质挂网喷附法[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6期

3 郑小娟;郑林洁;许明瑶;苏志国;林炳挑;国环;;公路挖方岩石边坡绿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5期

4 吕国仁;崔新壮;董琳琳;;公路高大边坡加固与绿化综合处治[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5 杨青青;田日昌;;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5期

6 邓昊;郭焰明;孟京明;;液力喷播中木质纤维材料的持水性能研究[J];北京水务;2011年02期

7 李世玉,毕玉芬;云南马龙县山地草甸群落结构分析[J];草地学报;2005年03期

8 王卫;张鲜花;安沙舟;;那拉提草原草地群落结构及种间关联性研究[J];草地学报;2011年04期

9 张晓战;;山丘公路边坡生态复绿技术应用[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史玲;王昌贤;;保龙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技术应用效果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军;;北京山区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技术措施探讨[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沈守云;王茂文;刘文胜;;CS快速植被恢复技术在常吉高速公路岩石边坡植被恢复的应用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艳萍;荣浩;邢恩德;;草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技术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黄栋学;张华;赵廷宁;杨建英;田涛;;客土喷播基质材料配比试验研究[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孙一琳;田涛;赵廷宁;杨建英;;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模式初步研究——以北京周边矿山为例[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冷平生;窦得泉;李月华;付军;;百花山公路边坡植被复重建效果初步调查[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华;田佳;张文奎;;新型YDL—固沙胶的固沙性能及固沙效果试验研究[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孟强;闫亚丽;戴泉玉;蔡衡;;厚层基质喷附技术在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及建议[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沈守云;王茂文;刘文胜;;CS快速植被恢复技术在山区常吉高速公路岩石边坡植被恢复的应用研究[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谭雪红;魏东;李林英;曹波;赵方莹;;山区公路边坡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比较研究——以北京延庆县境内的栾赤公路为例[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娟;采石废弃地的景观恢复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渊;方岩丹霞地貌岩生植被群落特征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张勇娟;围栏封育下蒿类草地群落的变化及其适应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丽;四种暖季型草坪草护坡性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瑜;四川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边坡植物防护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辛小娟;氮、磷添加对亚高山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及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7 赵景学;藏北当雄县天然草地改良及牧户饲草平衡供给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段敏杰;放牧干扰下藏北紫花针茅高寒草地生物量遥感监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周翔宇;高速公路生态、经济、景观结合型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10 潘文杰;科尔沁沙地天然油松林与榆树疏林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荣,马永林,韩烈保,王莘夫,黄秋辉,刘建三;坡面液压喷播快速强制绿化的效益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汪诗平,李永宏,王艳芬,韩苑鸿;不同放牧率下冷蒿小禾草草原放牧演替规律与数量分析[J];草地学报;1998年04期

3 刘玉华;钱静;;厚层基材喷射技术在苏南岩质边坡治理中的应用[J];城市地质;2010年01期

4 王文颖,王启基;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J];草业学报;2001年03期

5 戎郁萍,韩建国,王培;不同草地恢复方式对新麦草草地土壤和植被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2年01期

6 张自和,郭正刚,吴素琴;西部高寒地区草业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草业学报;2002年03期

7 刘庆;青海湖北岸环境梯度上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0年02期

8 淮虎银,周立华;青海湖湖盆南岸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与海拔梯度[J];西北植物学报;1995年03期

9 黄启堂,郑建平,陈世品;福建省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用藤本植物选择体系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1期

10 胥晓刚,王锦平,杨冬升,胡庭兴,陈金蓉;弯叶画眉草在风化岩石边坡种植的适应性研究[J];公路;2003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立杰;生态公路理念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2 王哲;霍林河露天煤矿植被恢复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桂林,山仑,刘国彬;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途径[J];中国水利;2004年08期

2 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宋爱云;;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22期

3 ;长江大学有望破解库区消涨带植被恢复难题[J];园林科技;2007年02期

4 王忠民;杨柏林;李联地;张鸿景;;林业相持阶段河北省植被恢复与水资源配置浅析[J];河北林业科技;2007年S1期

5 陈鹏;季维生;;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植被恢复试验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6 孙波;李君怡;;公路的干扰与植被恢复探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8年10期

7 杨学松;黄礼光;;云南新河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植被恢复建设的实践应用[J];公路;2008年02期

8 孙长安;王炜炜;董磊;尹忠东;;我国植被恢复对土壤性状影响研究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3期

9 何锦峰;杨忠;陈国阶;;金沙江干热河谷泥岩坡地植被恢复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穆军;李占斌;李鹏;于国强;张晓霞;;保水剂在干热河谷水电站弃渣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瑞如;;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陈奇伯;余德恒;王克勤;卢炜丽;柳小强;;大型工程建设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周庆宏;吕天雯;段晓梅;;昆明市磷矿采矿迹地覆土植被恢复研究与应用示范[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魏军;;北京山区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技术措施探讨[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志新;赵彤堂;纪秋礼;;盐碱地植被恢复与构建技术——以吉林西部的生态草建设为例[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谢建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植被恢复[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程积民;万惠娥;;黄土区退化植被恢复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高志勤;周秋林;;刍议退耕还林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辜彬;;矿山植被恢复研究初探[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10 孙俊峰;陈其兵;王怡;杨江山;;苔藓植物在九寨沟风景区植被恢复工程中的应用[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 解焱;植被恢复7大误区[N];人民政协报;2002年

2 杨建光;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恢复初见成效[N];人民铁道;2007年

3 钟锦荣;紫金山金铜矿近千万元恢复植被[N];中国黄金报;2006年

4 亚军;“高次团粒”植被恢复技术通过国家鉴定[N];中国建材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辉霞;湘西植被恢复有了好模式[N];湖南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铁铮;柴达木盆地植被恢复有新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7 记者 骆会欣;专家建言灾区植被恢复策略[N];中国花卉报;2008年

8 记者 王立命;鄯善开展异地植被恢复造林[N];吐鲁番报(汉);2008年

9 钱志华;朝阳整治和恢复植被[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通讯员 黎德华;宁强完成5600亩灾后生态植被恢复任务[N];汉中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振宇;雅砻江流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张明如;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张笑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张力;北京市重点风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机制与生态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牛婷;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估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7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赵勇;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9 王得祥;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10 石丽丽;京西石灰石采石场废弃地植被恢复效果及其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征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2 梦莉;废弃矿区植被恢复对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性状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史长光;川西北退化、沙化草原植被恢复效果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敏;湘西洛塔生态环境与植被恢复重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建立;河北丰宁坝上地区植被恢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6 何永彬;人类强烈活动区喀斯特保护地植被恢复的经济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南红梅;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陈英义;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弓运泽;河北省太行山石灰岩区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10 卜耀军;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84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84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