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高烈度区新型减隔震连续梁桥的抗震性能

发布时间:2018-03-30 08:14

  本文选题:新型减隔震支座 切入点:连续梁桥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在满足支座耗能能力的同时,兼顾其在桥梁运营期间的变形适应能力,研发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减隔震支座.以地处地震高烈度区的太白大桥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参数分析了时域内新型支座用于该连续梁桥的减震效果,并分别与传统非隔震体系、摩擦滑移支座隔震、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等措施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型减隔震支座具有较好的综合使用效果,对桥梁在环境作用下的变形适应能力较强,并且可以满足桥梁在强震下的耗能需求,保证了桥梁的安全性.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bearing and the deformation adaptability of the bridge during the operation period, a new type of multi-function isolation bearing is developed. The Taibai Bridg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high seismic intensity area,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measured parameters, the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of the new bearing used in this continuous beam bridge in time domain is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non-isolation system, friction slip bearing isolation, lead rubber bearing isolation 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bration absorption effect of the new type of bearing in the time-domain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non-isolation system, the friction slip bearing isolation and the lead-rubber bearing isolation. The new type of isolation bearing has better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effect, better adaptability to the deformation of the bridg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can meet the energy demand of the bridge under the strong earthquake, thus ensuring the safety of the bridge.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10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13-012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青年教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242012R30002)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302)
【分类号】:U443.36;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思;;浅谈连续梁桥肋板梁施工工艺[J];林业建设;2006年01期

2 吴定俊,曹雪琴,许恺;上海地区铁路桥梁基础沉降和高速铁路桥式性能比较[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3 刘跃华,李国平;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挠度控制的因素分析[J];上海公路;2000年02期

4 蔡婧,雷洁,强士中;高速铁路斜交刚构连续梁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J];桥梁建设;2001年02期

5 李林安,成广庆,佟景伟,李鸿琦,王世斌,岳澄,周四思,李风芹;钢筋混凝土斜交刚构连续梁桥的实验与数值分析[J];实验力学;2003年03期

6 赵文友,姜波;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挠度控制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5期

7 姜增国,邢尚青;连续梁桥的系统可靠度分析[J];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8 耿波,张谢东,沈成武,向木生;大跨径连续箱梁桥静载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年05期

9 王法武,石雪飞;浅谈东海大桥辅通航孔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J];上海公路;2004年04期

10 邸巨翁;范振华;;内蒙古磴口黄河大桥静载试验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玲;;介绍一座钢箱连续梁桥的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2 王东升;翟桐;冯启民;;碰撞对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3 周仁忠;郭劲;曾健;王紫超;;大跨径钢箱连续梁桥临时结构加固计算[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朱东生;;连续梁桥横向地震反应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8年

5 杜思义;陈淮;殷学纲;;基于应变模态的连续梁桥损伤识别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6 钟栋青;王曙光;徐秀丽;肖蔚;;滑移支座在连续梁桥中的模拟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钟栋青;王曙光;徐秀丽;肖蔚;;滑移支座在连续梁桥中的模拟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剑英;张芳生;;内环线四平路连续梁桥的设计研究[A];全国城市桥梁青年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9 徐光辉;赵军;;支座摩阻力对长大连续梁桥上部结构的影响[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10 高大峰;张静娟;刘伯栋;;行波激励下的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通讯员 吴玉龙 陈春华 李崇智;高铁128米连续梁桥转体施工技术行业领先[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2 文雨;展望未来世界桥梁发展趋势[N];中国建设报;2003年

3 记者 陈茗佳 韩红新;南坡坪黄河特大桥主跨合龙[N];兰州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瑶;一桥飞架东西 双城变通途[N];大同日报;2010年

5 记者 张倩;兰渝铁路兰州枢纽南坡坪黄河特大桥主跨合龙[N];甘肃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雪飞;茜草长江大桥年底贯通[N];泸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平义;异形连续梁桥动力特性计算及损伤识别方法[D];吉林大学;2014年

2 龙晓鸿;斜拉桥及连续梁桥空间地震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王蕾;大跨刚构—连续梁桥结构性能的运营环境影响与规律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孙松建;连续梁桥地震损伤控制与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5 李勇;非一致地震激励下高架连续梁桥动力响应与控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6 闫斌;高速铁路中小跨度桥梁与轨道相互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莫时旭;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试验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冉志红;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的动力指纹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周大兴;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大跨径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10 李伟钊;基于动力测试的公路混凝土梁式桥工作性能评定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菁华;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2 沈文兵;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列车荷载动力效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马亚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健康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4 张利宁;地震作用下连续梁桥动力反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期星;直线梁桥汽车冲击系数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6 张应宏;山区连续梁桥横桥向抗震性能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7 林万杰;大跨长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胡如成;高速铁路斜交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1年

9 邹海云;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10 田春野;陶赖昭松花江特大桥设计与施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85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85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e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